朱曉春
一、運用多媒體,激發(fā)閱讀的情趣。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情緒進入課堂的,而情緒又具有很強的情境性。因此,創(chuàng)設(shè)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便成了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前提,而多媒體對創(chuàng)設(shè)情境則能起到絕好的輔助作用。
1、激情入境。
具體生動的情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我們常說有“身臨其境”之感,恐怕再精彩的語詞說教也沒有這種感受來得真切。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重視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以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時,我為了讓學生體會惜別的場面,先播放了長長的汽笛聲,結(jié)果一下子就將學生的思緒由課堂牽引到列車上。緊接著,我在低緩的音樂聲中飽含深情地說:“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登上列車啟程回國,面對著送別的朝鮮人民,他們在心里多么希望列車能開得慢些,多么希望能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多么希望再看一眼曾經(jīng)灑過熱血的這片土地”。我一邊說著,一邊展示慢慢移動著的活動幻燈片。這樣一來,學生便自然地融入到當年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特定情境中,并親身體會到與親人分別時難舍難分的心情。與此同時,學生對課文的閱讀情趣就被充分激發(fā),自然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以景融情。
但凡寫景的文章,作者皆在借景抒情。如果學生在閱讀理解中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可謂“領(lǐng)會貫通”了,這也是我們教師所期待的最佳效果。如何才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最終達到這樣的效果,我認為關(guān)鍵還是教師能適時運用多媒體加以巧妙地引導。如在教學《草原》時,對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的理解,僅限于釋詞析句的話,學生是很難體會到草原的遼闊與秀美的。我在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時,適時出示了草原美景圖片,并結(jié)合圖片對學生稍加點撥。如此,草原綠的范圍有多大,綠的程度有多深,就自然不言而喻了。對“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異同,也無須多加區(qū)別了。緊接著我又指出,美麗的景色總會引起人許多遐想,難怪作者“既驚嘆,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頃刻間,學生的情緒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了。于是我又趁熱打鐵,引導學生用“既… …又… …,既… …又… …”說話,寫片段。這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課堂上很自然的由閱讀過渡到說和寫,順利地實現(xiàn)了知識的遷移。
可見,如果我們能適時運用多媒體,便可以化為近,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從而能突破閱讀訓練的難點,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二、精心設(shè)計課堂提問,整體把握文章的謀篇布局。
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是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目標與要求,設(shè)置問題進行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它也是溝通教師、學生、文本、編者之間的一種很好的橋梁與媒介。精當有效的提問,不僅能優(yōu)化教學結(jié)構(gòu),強化語言文字訓練和思維訓練,幫助教師及時調(diào)控教學進程,還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下面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談兩點做法。
1、緊扣題眼提問。
“題眼”是“題”的點睛之筆,是“文”要揭示的重中之重,也是學生閱讀課文很好的切入點。緊扣題眼設(shè)疑,便能使學生循著一條主線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進而產(chǎn)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比如指導學生閱讀《將相和》一文,可以這樣提問:(1)課題的中心詞是什么?(2)“和”字是什么意思?(3)文中的哪個詞點明了“和”字?(4)“將”、“相”因何不和?(5)是什么促使了他們的“和”?(6)“將相和”有什么重大意義?這樣緊扣題眼,沿著這一思路,層層推進,不僅使學生了解到故事的前因后果,而且還掌握了文中“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而突破了閱讀教學中的難點,幫助學生從總體上把握了文章的內(nèi)容及所揭示的中心。故而葉圣陶先生有言:“大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緊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徹?!?/p>
2、巧設(shè)鋪墊提問。
閱讀教學中,當學生面對一些難度較大、太過籠統(tǒng)的問題時,其思路往往停滯不前或處在表面狀態(tài),這個時候,教師便可以精心設(shè)計一些輔助性問題,引導學生拾級而上,這也就是鋪墊提問。記得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的總結(jié)環(huán)節(jié),我本打算提問學生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幾個方面,可當時轉(zhuǎn)念一想,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要么不知從哪說起,要么會說得不夠完整。于是我當機立斷,很快設(shè)計好了這樣幾個小問題:(1)諸葛亮為什么要請魯肅幫忙做借箭的準備工作?(2)諸葛亮為什么會選擇第三天四更時去取箭?(3)諸葛亮是怎樣巧妙安排去受曹軍的箭的?這樣一來,原先的大問題被化整為零,學生自然會各個擊破,聚零位整,最終完整而有條理地回答了借箭成功的原因所在。
顯而易見,只要我們努力思考,進一步優(yōu)化提問設(shè)計,便自然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非常贊同這一教學理念,也一次次將這一理念滲透到閱讀教學實踐中去,獲益匪淺。
如我在教學《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時,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先是用PPT出示了這樣的提示:1、先自由朗讀課文,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做個記號,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寫在卡片上。2、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于是一場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便正式拉開了序幕。在那節(jié)課上,我安排了充足的時間給學生學習,讓學生反復讀書,在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圈畫,讀中品美,讀中創(chuàng)造。同時我還注重尊重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質(zhì)疑探究,解決問題。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喜歡的問題,自主探究,自主實踐,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合作伙伴,共同解決問題。再如在教學《鯨》一文時,我通過精心的設(shè)計,讓學生享有了充分的閱讀自主權(quán),也讓其經(jīng)歷了自我探究、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習得的過程,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1、情感的自我選擇:說說你對鯨哪一方面的生活習性最感興趣或印象最深?為什么?2、內(nèi)容的自我選擇:讀讀課文,說說鯨的呼吸有什么特點?3、方法的自我選擇:用你最擅長或最喜歡的方式來展示和介紹鯨某一方面生活習性的特點。4、伙伴的自我選擇:自己想辦法或與別人合作。這樣的教學拓展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時空,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以展現(xiàn)和發(fā)展,課堂也隨之變得靈動起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只要能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一定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