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
摘? 要:本文力求尋找出語文閱讀教學切入點的規(guī)律,便于教師從本質上深入地把握文本,巧妙地駕馭文本,激起師生的雙邊活動,開展探究式教學,從而快速、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整體感知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切入點;題眼;疑難點;主旨;課后習題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8-0076-01
“閱讀教學切入點”是什么?戴秋飚在《閱讀教學中切入點的選擇》中說:“我的理解,所謂切入點,就是分析一篇文章的著眼點和突破口。從這個突破口入手,我們就能提綱挈領地對課文進行全面剖析,把課文分析透徹,分析到位?!苯栌谩扳叶〗馀!钡某烧Z來打比喻,如果把文本比作“全牛”,則切入點就相當于“節(jié)之有間”中的“間”,只有找到了“間”,才能“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實踐證明,找到適當?shù)那腥肟冢梢杂行罨Z文閱讀課堂中的品讀、品析、品味過程,有效增強語文課堂上的探究氛圍和對學生的情感熏陶,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1.從文章的題眼切入,直達文本核心
優(yōu)秀的作者,總是在題目的設計上獨具匠心。通過精心設計題目,揭示文章中心,交代寫作對象,提出所論述的問題,提示行文線索以至結構思路等。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xiàn),從文眼入手,抓住關鍵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全篇。因此通過題眼可以窺視文章的條理、內容,那么教師在教學時以題眼為切入點,開啟學生閱讀的興趣之門。
如教五(上)的《黃鶴樓送別》一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本詩的題眼“送”字著手切入教材,從而輻射整個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讀、疑、析、議的興趣。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圈點勾畫,概括,體悟,明確了圍繞“送”字寫了哪些(內容、地點、氣候、事件、畫面、情感等),以想象為翅膀,以情感為紐帶,以意境為歸宿,讓學生充分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2.從文章的體裁切入,觸類旁通
文章的題材反映著某一類文章的共性,有特定的要素構成。依據(jù)題材的不同,也可確定一篇文章的授課重點。如記敘文以記敘的要素、線索、人物形象的分析為重點,議論文則以論證方法、語言精確的分析為重點,說明文以說明事物的特征和說明方法為重點,詩歌以意境、聯(lián)想、想象為重點。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不同題材的學習中,獲得各種知識。從文章的體裁切入,能夠引導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如教三(下)的《恐龍》一文,組織學生跳讀課文,設問切入: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說明對象的特征是什么?組織學生細讀課文,設問切入:為了說明對象的這些特征,采用了怎樣的說明方法?
3.從疑難點切入,激發(fā)閱讀興趣
文本中的亮點與學生最迫切需要了解的難點,兩點相結合就是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疑難點。著名的特級教師錢夢龍所說:“努力在每篇文章中找到合適的問題,一個情節(jié)或一個句子,甚至是一個詞,作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帶動全篇?!睆膶W生閱讀過程中的疑難點入手,會更加迅速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于促進教學過程中的民主與互動。
如教四(下)的《公儀休拒收禮物》一文,可出示公儀休說的“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呀!”和“我一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边@兩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話顯示疑點,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深入感悟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辯論,進而突破難點,逐步理解公儀休的機智,體會他奉公守法的高尚情操。
4.從中心句切入,迅即把握課文內容
大多數(shù)文章都有中心句,不僅概括主要內容,還能體現(xiàn)課文結構,反映中心思想,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們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徑,因此以中心句為切入點來展開課文教學,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課堂上以中心句為切入點,將整個句子的理解和課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機糅合在一起組織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主脈絡清晰,順藤摸瓜,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條理的思維,幫助學生形成思維的系統(tǒng)性,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如教五(上)的《牧童和狼》一文,抓住“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相信?!边@句話放手讓學生默讀、思考、交流,從哪里地方可以看出這個牧羊的孩子一貫說話?他為什么要一再說謊?他知道一貫說謊的后果嗎?此舉讓學生感受并學會用“抓住寓意與故事之間聯(lián)系”的方法學習伊索寓言。
5.從文章的線索切入,條分縷析
線索主要是指貫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節(jié)脈絡以及作者表現(xiàn)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它像鏈條一樣串聯(lián)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線索不清,文章就會雜亂無章。抓住文章的線索,就能加深對課文結構和內容的理解,教學就不會走彎路。
如教六(下)的《安塞腰鼓》一文,可抓住一個“好”字,從作者的情感線索入手,圍繞作者四贊安賽腰鼓這條線索,引導學生層層剝筍,通過品析詞句,創(chuàng)造性地朗讀、語言訓練、合作探究等,催化學生情愫,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四次贊嘆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濃烈的升華,作者借贊安塞腰鼓,是贊黃土高原,贊中華民族。
總之,潛心會文,找準文本解讀的切入點,讓教學貼近學生,鼓勵學生用生活的經驗去解讀文本,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實現(xiàn)與文本的深層次對話,并真正受到啟迪,這樣才能賦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中,積極自主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體悟到語文的魅力所在,從而深深愛上語文課。
參考文獻
[1]羅先保.閱讀教學中切入點的選擇[J].青海教育,1994(12)
[2]魏星.教學設計“切入”技巧[J].小學教學設計,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