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開瓊
STEM教育結合了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它將知識融合到一起,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形成能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產品,因此它更注重的是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科學在于認識世界、解釋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通俗來講是解決“有什么(個體、群體的存在)、什么樣(形態(tài)、構造、特征)、為什么(原因、變化條件)”三類問題。技術和工程是在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改造世界、實現(xiàn)對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解決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通俗來講就是解決“怎么做”的問題,既考慮認知方面的規(guī)律,又有操作、技能方面的訓練,更有對“什么是技術、怎樣做技術”的理解。
實際上,在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之間存在著相互支撐、相互補充、共同發(fā)展的關系。如果要了解它們,尤其是它們之間的關系,就不能獨立其中任何一個部分,只有在交互中才能實現(xiàn)深層次的學習和理解性學習,也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各個方面的技能和認識。因此,STEM課程的基本流程通常為:確定需求—發(fā)現(xiàn)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利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等知識解決問題—運用理性方法驗證解決效果。
從教學實踐看,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的項目式學習是STEM教育理念落實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并重點表現(xiàn)為兩種主要的技術類型,即經驗型技術和應用型技術。
經驗型技術
經驗型技術,是通過在實踐中嘗試、摸索,實現(xiàn)某種功能,滿足某種需求,它是以經驗為特征的。經驗是促進技術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技術發(fā)展歷史的早期,它甚至是導致技術發(fā)展的唯一因素。經驗屬感性認識形態(tài),是對認識對象個別、直接的感知,具有累積性與傳承性。經驗型技術從近代科學的早期,一直到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都是作為科學的一種先導,是“科學之母”。
我們看到,不論對于科學還是技術,都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以經驗為特征的技術。在小學科學課程中也存在這樣的技術。尤其是一些復雜的原理技術和高科技技術,這對人類來說是現(xiàn)代科學指導下的技術,屬于應用的技術,但對于兒童只需體驗、認識和理解。它既不是以科學認識為目的,也沒有清晰的科學原理的指導(不包含科學原理的技術),主要依據(jù)經驗進行或獲得經驗體驗。
但是在體驗這些經驗技術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許多的科學問題有待提出和探索,而更加可貴的就是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例如在“超級泡泡器”探究活動中,教師給學生模擬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分發(fā)兩種不同大小的泡泡器,開展吹泡泡比賽,他們都對大泡泡非常感興趣,于是決定制作能吹出更大泡泡的超級泡泡器。
通過該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立即將目光聚焦到泡泡的大小上,同時提出了一個非常具有驅動性的核心問題——怎么樣制作一個能吹出更大泡泡的超級泡泡器。泡泡的大小與泡泡器的大小有怎樣的關系,是不是泡泡器越大就越好?如果泡泡的大小不僅僅與泡泡器有關,那么還與什么有關?
在導入上面的情境之后,學生會思考制作超級泡泡器需要考慮哪些因素。他們根據(jù)所提供的材料(泡泡圈的材料有鐵絲、鐵絲加彩帶、彩帶等,長度分別為40 cm、54 cm、58 cm、60 cm、64 cm)不斷地嘗試制作,同時在一次次的試錯中去對比和尋找影響泡泡器的關鍵因素,如完整閉合的圈、圈的大小、泡泡液的附著能力等,只有各個條件都合適,才有可能成功制作出超級泡泡器。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數(shù)據(jù)的整理與對比,通過不斷實驗探究去驗證自己的猜想。進而發(fā)現(xiàn)并非泡泡圈越大,吹的泡泡就越大,泡泡的大小還和泡泡液的附著能力有關。
制作超級泡泡器是一個經驗型的技術。為什么泡泡圈在一定范圍內越大越好,超過了這個范圍就不是這樣?能吹出的泡泡的大小與泡泡液的表面張力有何關系?泡泡液的構成成分與其表面張力有何關系?——這些都不是經驗型技術能解決的問題,但是在探究這種技術的時候,能激發(fā)學生更多的興趣。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在合適的時機選擇恰當?shù)膯栴}進行研究。例如,比較水、幾種油等不同液體的表面張力的小實驗。
應用型技術
近代以來,科學走到了技術發(fā)展的前面,對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規(guī)范和指導作用日漸增強。許多STEM課程就是科學原理轉化的技術,是應用型技術,體現(xiàn)科學原理在技術產品生產上的指導作用。許多科學規(guī)律、科學原理通過應用研究轉化為技術原理,并為技術發(fā)明提供直接的理論要素和方法原則。同時,科學實驗研究中設計的實驗裝置和模型,可以直接成為技術發(fā)明、技術創(chuàng)造的起點。
STEM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從小應用科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小學STEM教育的重點。當然,由于小學生受年齡和認知水平、能力的限制,需要教師選取恰當?shù)慕虒W內容。
例如在“設計小車”的活動中,涉及的科學原理有摩擦力、彈力等科學知識。在具體的設計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備硬紙片、牙簽、金屬絲、橡皮筋、瓶子、紙盒等材料,避免摩擦力太大,導致車子行進不明顯的問題;可以應用物體表面光滑粗糙的程度對摩擦力影響的知識,將車輪進行改進;可以應用彈力知識,將橡皮筋一端固定在車軸上,多次纏繞的橡皮筋被釋放后會帶動小車運動起來;可以應用反沖力知識,用鼓起的氣球的反沖力作為小車行進的動力,讓小車最終動起來,并且能快速運動。
又如黑色物體吸熱本領強,可以利用黑色容器制作太陽能熱水器。在其他條件相同時,陽光直射的能量大,為了盡量保持太陽能熱水器與太陽直射的最大角度,接受盡可能多的太陽熱量,可以通過比較水平放置、垂直放置和傾斜放置,三種情況下太陽能熱水器的吸熱強弱,得出傾斜放置時太陽能熱水器吸熱能力強。到底該如何傾斜呢?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如果總在夏季使用,則傾角宜為當?shù)鼐暥葴p少10°;如果總在冬季使用,則傾角為當?shù)鼐暥仍黾?0°。根據(jù)重慶的實際地理位置,熱水器多為冬天使用,學生將熱水器的安裝角度設計為39.56°,并進行實際驗證。最終通過不斷調試改進,逐步提高了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功效。
STEM教育立足現(xiàn)實,著眼于問題的解決,代表著一種現(xiàn)代教育哲學,它允許學生不斷試錯,并在試錯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因此STEM教育是一種更加注重過程的教育,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提升解決問題的綜合水平,是一種深層次的教學。在小學階段實施STEM教育,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基本的科學探究和設計的意識,還能拓展所涉及領域內容的廣度、深度和關注度,實則是為小學科學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