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展
“味道,落到筆上就成了風(fēng)格,吃進胃里就成了鄉(xiāng)愁,刻到心上,那就成了一輩子都解不開的結(jié)。”
北國的冬季,雀鳥長眠于屋檐下,朝曦中的裊裊炊煙穿行于雪層,嗅覺就這樣在年味里被緩緩喚醒。
慈祥的老人總是早早備下豆腐腦兒,那香氣悄悄地、冷不防地就那樣鉆進被窩兒。豆腐腦兒由各種豆子磨制而成,鮮嫩爽滑,再配上份苤藍腌制的咸菜,有股子大自然里帶出來的香氣。熱乎乎的水珠模糊了鏡片,滿足了胃才有氣力去過年。從小年開始,奶奶就要蒸各種面食。清早將前一天發(fā)酵好的面拿出,捏糖三角、白糖餅和麻花。自家蒸的糖三角,格外好吃。因為我喜甜食,奶奶便每每放一大勺紅糖在里面,蒸好后從中間一掰,那還滾熱的紅糖便順著溢出,把沒糖的部分一小塊地揪下給我蘸著糖液吃。當(dāng)只剩里面那一層有點兒硬的紅糖層時,帶著滿足的心情一口咬下,便是這糖包的最美味所在了。正午后,全家人坐于中窯開始包扁食。所謂扁食,是家鄉(xiāng)方言,和餃子相似,不過包法不大相同。扁食體似孕婦,看起來更為飽滿,餃子更加小巧玲瓏些,很是可愛。另備一份面,主要用玉米面制成,用來包蒸餃。蒸餃通常是南瓜羊肉餡,用的是年前收獲的南瓜, 體型比餃子大,是健康的小麥膚色。包餃子類面食是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沒有它們,這年味就不香濃了。媽媽總會喊我去學(xué)習(xí)怎樣包,說是傳統(tǒng)東西丟不得。一家人閑適地拉著家常,親情伴著年味蕩漾……
后幾天,奶奶通常招呼來鄰居一同蒸棗糕。棗糕用黍米面制成,制作前,通常先要用一下午剝棗,洗凈,蒸爛,然后通風(fēng)放置。待面和好,便上蒸鍋,用雙手搓面入籠內(nèi),搓一層面,放一層紅棗,蒸半小時左右下籠,切塊裝盤加白糖。奶奶做得那樣嫻熟,或許是熟能生巧了。剛出籠時最香,簡直是甜食控的福音,咬上一口,糯糯的黃米里融合著已蒸得軟綿的紅棗,配上一口白糖,滿口香甜,又有如一股花香沁入心脾,細細咀嚼后滿口余香,不知比那上百元的馬卡龍美味多少倍。棗糕不論是切成小塊炸著吃還是蒸著吃,都是逢年過節(jié)不可少的甜點,吃到棗糕,心里便踏實了,有如鄉(xiāng)愁得到了稀釋。
爺爺最喜愛的還是小吊爐燒餅,而賣這燒餅的店在縣城里也只剩一家了,于是得趁年前早早買下。這燒餅的面積可比一個大碗面,面泛微紅,中間薄脆,外圈較厚,好似比薩的餅沿。燒餅吃的是一個滿足和回味,個頭兒大且厚實,也難怪從前家鄉(xiāng)人外出遠行都會帶燒餅,入口十分有嚼勁,一股小麥香和甘甜回味于唇齒間。我也喜歡燒餅,越嚼越香,若沒點耐心還真吃不得。
三十晚上,先做頭腦湯,鍋中放油,將豆腐塊、紅薯粉條放入,再加紅糖及其他調(diào)料和清水,讓其充分融合。濃稠的甜湯暖了心脾,澆于扁食上同食,甜咸相配,可算人間至味,這便是三十晚上的主食。除了前些天準備的吃食,奶奶會再炒些特色菜,因為家里人總說,現(xiàn)在雖然外面什么菜都能吃到,但這鄉(xiāng)味卻難尋了。待菜上齊,圍坐在美食前,享著一家團圓,便是最好的時光。
吃的是美食,品的卻是鄉(xiāng)味。暖在胃里,愜意時光留在鄉(xiāng)間那孔窯洞里……
(指導(dǎo)教師:郭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