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是著名的古都,古時候的洛陽話,曾經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音辭篇》里就說:“榷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边@是把洛陽話看作黃河流域漢語方言的代表。南宋的陸游在《老學庵筆記》里也說:“中原,唯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边@更是將洛陽方言看作漢語的標準音。
當然,古今語言有演變,今天的洛陽話跟唐宋時期的洛陽話不能混為一談。但如今的洛陽話里,還是保留了一些頗為古老的詞匯,“扁食”就是其中之一?!氨馐场敝傅氖鞘裁茨兀科鋵嵕褪鞘殖R姷氖澄铩溩?。因為餃子呈扁狀,所以稱之為“扁食”。每到冬至時節(jié),洛陽地區(qū)每家每戶必吃餃子。所謂“冬至吃頓扁(食),又不咳嗽又不喘”。
說起來,“扁食”這個詞兒的資格很老。大約在宋代,餃子這種食品從“餛飩”分化出來。起初,餃子叫做“角子”,這大概是出于象形的緣故,因為餃子的形狀有點像牛、羊、鹿等獸類頭上初萌之角。
另一種稱呼就是“扁食”。在宋人林光朝的《鵲山碑陰》里,就有“匾食豆羮,名之所聚;布戟列鼎,怨之所滿”這樣的記載?!柏沂场备氨馐场保徊贿^寫法不一樣而已??梢姟帮溩印钡母拍钜怀霈F,大約就有了“扁食”的叫法。到明代,皇宮里只說“扁食”,不說“餃子”。明代天啟年間的大太監(jiān)劉若愚在宮廷雜史《酌中志》中就說,正月初一這一天,明朝人在五更時起,焚香,燃放爆竹,開門迎年。北京皇城宮內人將門杠向院內地上拋擲三次,稱為“跌千金”。然后“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在新年到來的子時食用扁食,有著慶賀與祝福的意義。
明清時期,古典小說里也可以看到“扁食”的用法?!段饔斡洝防镉涊d:“扎去腿腳會走路,剖腹還平妙絕倫。就似人家包匾食,一捻一個就囫圇?!倍缎咽酪鼍墏鳌穭t寫道:“正在家里,料他今日必定要到他家,定了小菜,做了四碗嗄飯,包了扁食,專在那里等他,流水的打發(fā)他吃了?!睆木湟饩湍芸闯觯@些“扁食”便是不折不扣的“餃子”。民國初期的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記載:“北方俗語,凡餌之屬,水餃、鍋貼之屬,統(tǒng)稱為扁食,蓋始于明時也。”這顯然是搞錯了時間,大大縮短了“扁食”這個詞的歷史。
不過,明清時代以來,“餃子”的使用范圍畢竟日益擴大,最終上升為通用名稱。相比之下,倒是“扁食”顯得有些式微,在許多地方都讓位給了“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