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輕斷食在全球風靡。輕斷食也叫“間歇性斷食”,是指有時正常吃,有時少吃。有利于人們克制貪欲,逃離誘惑,科學進行對身心有益。國內(nèi)外多項研究已證實輕斷食有減輕體重、促進血液循環(huán)、幫助控制血糖、降低“壞膽固醇”、預防老年癡呆、疏解不良情緒、減少患癌風險等益處。但專家提醒,西方傳過來的輕斷食法不一定適合中國人,如果要嘗試應進行適度改良。特別是孕產(chǎn)婦,抑郁癥和癌癥患者,身體過度消瘦、營養(yǎng)不良,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精神障礙、慢性感染疾病的人,年齡在18歲以下、70歲以上等人群不適宜。
目前,全球流行的輕斷食主要分為4個類型:隔日斷食法,一天正常吃,隔天食量降到25%~50%;5:2斷食法,一周中有5天正常吃,其他不連續(xù)的兩天為斷食日,食量降到25%~30%;果蔬汁斷食法,1個月內(nèi)選擇不連續(xù)的2~5天斷食,只喝白開水、果蔬汁和蔬菜湯,每日攝入熱量控制在300~500千卡;日內(nèi)斷食法,一天的16個小時中不吃東西,其余8小時正常進食。
研究斷食療法10多年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yī)院副院長秦鑒指出,輕斷食其實并非新鮮事物,只不過原來叫做“禁食”。我國《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有食忌療法、饑餓療法的記載。起源于先秦的辟谷養(yǎng)生,禁食就是其中一個基本要求。只不過,辟谷中的禁食要求不吃東西、只能喝水,還要在禁食的基礎上進行呼氣、導引等氣功練習。
現(xiàn)代醫(yī)學上的“禁食療法”誕生于18世紀的歐洲。1820年,德國奧托布辛格博士把禁食作為獨立療法用于臨床,并在漢諾威建立了第一家以此為主要治療手段的醫(yī)院。此后,德國、法國、意大利等相繼制定了禁食療法相關標準,并設立專門的禁食醫(yī)院。
不過,輕斷食是否真的健康,仍存在一些爭議。對此,秦鑒表示,輕斷食的確有其健康好處,但中西方飲食存在差異,西方人肉類攝入量明顯高于我們,抗饑餓能力也比我們強,因此西方傳過來的輕斷食法不一定適合中國人,如果要嘗試應進行適度改良。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表示,輕斷食不是簡單的忍饑挨餓,而是改變生活方式的一種契機,也是和身體交流的一種方式。輕斷食時,不僅要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安詳?shù)纳瞽h(huán)境,遠離不健康食物,調(diào)整情緒和睡眠,還要調(diào)整人際環(huán)境,給自己更多正能量。輕斷食比較適合肌肉較壯、身體超重、腰圍過大、血脂過高、胰島素敏感性下降,且控制食量能力較差、工作忙碌沒時間調(diào)整飲食的人。
專家們提醒,輕斷食應注意:輕斷食不是不吃東西,斷食期間也要保證低熱量的營養(yǎng)攝入;斷食要與運動結(jié)合,可進行散步等強度較小的運動,避免劇烈運動;斷食不能只考慮熱量不考慮營養(yǎng),同樣是500千卡,吃果蔬比喝糖水更營養(yǎng)。(據(jù)《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