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廣麗
【關鍵詞】 ?STEM 課例研討
【中圖分類號】 ?G63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4-167-01
教師開展課例研討可以對真實情境的教學問題深入分析,找出解決辦法。提高教研水平,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通過對自身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是提高專業(yè)水平的有效途徑。
STEM課堂教學是真實問題的解決過程,閱讀、分析、解釋提煉出表征問題,再分解、簡化、抽象建立模型,最后演算、推導、推理解決問題。STEM的課堂教學常見的有三種模式:一是基于問題的教學,二是基于設計的教學,三是基于項目的教學。無論哪種教學模式,“學的任務在于說,教的任務在于聽?!币惶煤觅|(zhì)量的課,要求專業(yè)教師善于傾聽孩子的聲音和想法。一堂好質(zhì)量的STEM課,需要三個要素:有一個好問題,有學科本質(zhì)的學習,有相互聆聽的關系。
我校STEM教師團隊以研究STEM模式下學科的課堂教學組織為研究問題。通過學習STEM教育理論,查閱資料,開展有效的討論,確定以“STEM模式水的凈化和電解”為課例,組織STEM教師團隊進行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以美國教育家萊夫的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為指導。首先描述《魯濱遜漂流記》里魯濱遜在渺無人煙的荒島上,自制的過濾柱過濾泥沙水,然后把已經(jīng)過濾的水煮沸后飲用,以此為切入點引入課題,分析自來水廠凈水流程圖。了解吸附、沉淀、過濾等凈化水的方法。先讓學生進行初步設計,小組成員頭腦風暴,設計制作過濾器,小組制作的過濾器初步測試,評估后重新設計,最終測試后確定制作,由小組代表發(fā)言。隨后對健康飲用水的簡易檢測,分別進行食醋溶液、鹽水、蘇打水和蒸餾水的PH值檢測以及導電性檢測,小組分析水的PH值大小和導電性強弱的水對人體的影響,從簡易凈水裝置設計和制作到水質(zhì)的簡單檢測,理解水對生命的重要性,飲用不健康的水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培養(yǎng)學生愛護水資源,重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
對教學設計反復研討后,全體教師觀摩課例。
一、課堂教學問題和困惑的發(fā)現(xiàn)
通過課堂觀察,教師們發(fā)現(xiàn)了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用在頭腦風暴,設計方面時間不夠。學生沒有進行充分的討論分析,未能聚焦討論材料放置順序,急于制訂方案,操作的時候有一定盲目性,所以各小組出現(xiàn)的方案和效果相差較遠。
2.有的學生做了一次凈水器,發(fā)現(xiàn)效果不好,調(diào)整做第二次時,沒有對每一種材料進行沖洗。有的學生將活性炭放最上面那層,結果泥沙就夾在里面,這樣的活性炭在第二次放最下層,凈水效果就受到了影響。有的學生用玻璃棒測pH值,測完一種溶液沒有清洗就直接測第二種。
3.學生對凈水器的評價不明確,缺乏理據(jù)支持。
4.學生分享活動成果時,提到“水中有重金屬離子,含有雜質(zhì)所以導電性強”,但本實驗無法檢驗重金屬卻表述有問題。這個情況要了解原因,是學生課外自學還是猜想。
二、交流研討
課后的交流,聽課的教師提出了很好的建議,STEM教師團隊對教學設計進行了優(yōu)化。
1.當學生做了一次凈水器,發(fā)現(xiàn)效果不好,調(diào)整做第二次時,教師提前準備水槽和噴壺,以便學生對每一種材料沖洗。
2.用玻璃棒測pH,提醒學生測完一種溶液都需要洗玻璃棒再測第二種。
3.實驗前,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材料的特性進行分析討論,確定方案可行性和實效性,最終小組確定方案。例如教師可以設問:簡易凈水器有四種材料,不同放置順序有多少種?是不是每方案都要試驗呢?讓學生共同討論,進一步明確不同凈水方法差異性,加深知識的運用。
4.對于凈水器評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定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粗略地用秒表評價。凈水效果可以讓各小組把凈水器放在講臺展示,用肉眼區(qū)分不同程度渾濁的泥水作對比。
5.學生在表述結論時,教師引導學生,使分析歸納更具科學性。
三、集體反思,二次觀課
經(jīng)過修改教學設計,筆者在貴州面向畢節(jié)第五教育集團師生,在茶園中學上了一節(jié)示范課。效果比上次有了很大的提高。這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是數(shù)學、物理、化學知識的綜合運用,體現(xiàn)STEM學習理念,符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學習理論。在電解水的實驗中,學生運用了九年級物理剛學的電學知識,通過連接并聯(lián)電路,正確使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測量,比較兩個支路的電流大小、觀察電解進度、畫出數(shù)學圖像,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STEM教師團隊課后再次進行研討,建議學生的學科整合能力、協(xié)作能力、動手能力、質(zhì)疑能力仍要加強。在設計—研討—再修改設計的過程中,課后的即時評課是非常重要環(huán)節(jié),因為大家有共同的研究目的,而教學設計是集體的成果,大家觀摩的角度不一樣,通過集思廣益,達到共同提高。
四、結語
開展STEM教育模式的化學課堂教學對于老師來說還是全新挑戰(zhàn),課例研討是個切合實際的途徑,我們需要邊思考,邊實施,邊改進。
[ 參 ?考 ?文 ?獻 ]
[1]靳紅娟一次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動——記太原外語科技實驗中學初二語文組的課例研討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年第26期.
[2]項芳彤走進新課程加強課例研討,促進教師成長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