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妙丹
摘 要:文言文是傳統(tǒng)文學中的瑰寶,小學階段是學習文言文的起步階段。文言文與現(xiàn)代白話文在詞意和語法上有較大的差別,對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基本這種情況,文章以激趣教學為出發(fā)點,從教學應情趣兼得、多種形式誦讀感悟、教師提升自身文化水平三方面出發(fā)來具體闡述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文言文,教學,策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特有的載體。它誕生于遠古時期,用一種不同于現(xiàn)代白話文的方式闡述著中國古代文明。學生學習文言文,是對中華文化最直接的傳承,不僅有助于掌握和運用漢語言的基礎知識,還能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然而文言文與現(xiàn)代白話文在詞意和語法上有較大的差別,對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教師引導起來也有些吃力。下面就小學文言文教學策略淺談幾點建議:
一、教學應情趣兼得
常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教師在教學上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努力做到情趣兼得,學生自然會樂學,從而達到易學、善學的效果。
(一)有趣多樣的導入
仔細觀摩各種公開示范課,我們會發(fā)現(xiàn)授課老師都會精心設計各種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導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興趣遷移到文本學習中來,文言文的教學更應如此。如趙文老師在教學《守株待兔》一課時,先創(chuàng)設情境,出示一張長出了綠油油的小苗的田地圖,告訴學生田邊曾發(fā)生過一件有趣的故事,由此導入課題。這樣一下子把學生的好奇心勾起了,巧妙地將學生引入文言文的學習中。
(二)抑揚頓挫的朗讀示范
在朗讀教學中,抑揚頓挫的范讀能快速地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朗讀的欲望。在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當老師進行范讀時,總會有學生不自覺地跟著誦讀起來。如果能加上動畫視頻范讀,學生的精神會更集中。聽完范讀之后,再讓學生自由讀,古文的節(jié)奏美便在這教與學的過程中水到渠來。
(三)捕捉資源,模擬表演
表演,是再現(xiàn)文本內(nèi)容方法中的“寵兒”,深受學生的喜愛。小學階段的文言文大都有一定的情節(jié)性,在教學中,教師可結(jié)合文本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根據(jù)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演,既加深了學生的對文本的理解,又使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有趣。例如在教學《楊氏之子》一文,可在學生理解了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帶領學生進入孔君平與楊氏子交談的場景中,這樣學生在反復的模擬表演與誦讀中理解了字句的含義,體會了文章的中心,更樂于學習文言文。
二、多種讀法,讀中感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語文教學重在誦讀,小學文言文教學更是如此。讀出文言文的味道,可以說是進入文言文學習最為重要的途徑。朱熹云:“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蔽难越虒W理應注重讓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感悟。
(一)師生共讀,讀出“語言”味
這里的“語言”,主要指文言文本的語言形式。文言文字句簡練,讀起來頓挫抑揚、朗朗上口,自有一種別于白話文的韻味。新課標指出:“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在和情感?!痹诮虒W中,教師可先放手讓學生自由讀,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上,再幫助學生正確誦讀文本。如:教會學生一些朗讀技巧,如斷句、停頓、輕重音、朗讀語氣、語速等,教師可進行范讀,指導在朗讀中加入動作等,從而讓學生更好地讀出文言文的音韻。如:“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p>
(二)借助注釋,讀懂大意
文言文在行文、用詞等方式上有些不同于現(xiàn)代白話文,在文言文中,一個字往往代表一個詞的意思。在讀通文本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再讀文本,嘗試理解文意,目前入選小學語文教材中,并沒有過于晦澀難懂的小古文,老師應盡量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析,無需逐句串講,只需要在文章緊要或疑難處加以點撥便足夠了。
(三)抓字品詞,讀懂文境
抓字品詞,即抓住文言文的詞眼反復品讀品出文境。例如《伯牙絕弦》中,抓住“知音”進行品讀:(1)問何為知音,引導抓住文本“伯牙鼓琴……鐘子期必得之?!边M行理解感悟,懂得“知音”的含義。(2)拓展語言,進一步感悟“知音”的真諦,從而讓學生感悟文本的主題。
(四)吟詠誦讀
在教學中,可采用配樂讀,分角色演讀等方式,在朗朗的誦讀聲中,學生對文本的內(nèi)涵理解得更為深入、記憶會更深刻。像陳琴老師的詩詞誦讀,非常蕩氣回腸,令人回味無窮,聽者也能跟著吟誦。若將之吟誦方法運用于文言文教學中,不僅是課堂上一個閃光點,學生勢必也能將所學文言文熟讀于心。
三、豐盈源頭——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yǎng)
常言“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苯處熥陨淼墓盼墓Φ缀臀幕滋N,對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影響很大。教師具備扎實的古文功底,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豐厚的學識,對文本的解讀更為深刻到位??蓮囊韵路矫嫒胧郑?/p>
(一)大量閱讀積累
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文言文積淀,自然,這種積淀來源于閱讀。曾有人對數(shù)千名中小學語文老師進行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全部通讀過《論語》《史記》和四大名著的老師很少。文學作品具有系統(tǒng)性,流傳下來的文言文作品時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蘊含著歷史、民俗、思想文化等豐富信息,是教師提高文言文解讀能力的重要載體。如在教學《伯牙絕弦》一文前,可先閱讀《呂氏春秋》《列子》等文,以此積累重要的背景,為解讀文本教學提供幫助。
(二)改變評價方法,尊重學生的理解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對經(jīng)典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永無止境的,常讀常新是文言文作品的一個特質(zhì)。對于穿越時空而來的文言作品,我們難以推測其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境,是故在有些無法確定的文言文理解上,我們不必追尋一個“標準答案”。只要是自己有所體會、有所收獲,并能言之有理,我們都應該尊重學生的理解,不應把自己的觀點硬灌輸給學生。把每次教與學當成思想的撞擊,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相信都會有更多的收獲,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總之,文言文教學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特殊內(nèi)容,作為教師應不斷充實自身、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孩子種下一顆傳承文化的種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林琪琪.人文性視角下的小學文言文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4]殷海蘭.讀出來的味道——小學文言文誦讀教學策略[J].教育論壇.2015(46):39-40。
[5]亢素格.小學文言文教學策略[J].教學研究.2013(5):53。
[6]金葉兒.淺談二年級文言文啟蒙教學策略[J].閱讀·說文論道.2018(9):45-46。
[7]陳學武.小學文言文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策略探討[J].科技·探索·爭鳴.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