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軼赟
研究兒童文學、作出系統(tǒng)的學術闡釋的相關理論書籍、教材的數(shù)量之多如過江之鯽,其中質量自然良莠不齊。我很慶幸自己遇到了一本優(yōu)秀的教材——方衛(wèi)平教授所著《兒童文學教程》。
一、博采眾長自出機杼
這部《教程》共分成十五章,囊括了兒童文學的歷史、文化、藝術、教學等多維度的知識闡述及理論思考。第一章到第四章在體例編排上屬于基礎理論部分,闡述了兒童文學的起源流變、兒童觀的意義、兒童文學與兒童文化以及多學科視野下的兒童文學,從歷史的縱向角度把握兒童文學的總體發(fā)展動向;第五章到第九章是藝術論的部分,分別圍繞韻律、游戲、幽默、荒誕、敘事這五種兒童文學基礎藝術范疇展開;第十章到第十四章涉及兒歌與兒童詩、圖畫書、童話、兒童小說及其他等多個文體,歸入文體論的框架;收尾的一章是接受論與教學論的結合體。整本書脈絡清晰、框架嚴密,有點有面、詳略得當?shù)貙和膶W做出了一個較為全面的理論闡述。
(一)與時俱進
與其他各家的兒童文學教材比較,方著《兒童文學教程》的前沿性體現(xiàn)得十分突出。這體現(xiàn)在其強調兒童文學的“當代”概念,如書中提到的“兒童文學的當代概念”、“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兒童與兒童文學”、“兒童文學與兒童文化產業(yè)”、“兒童文學的另類敘事”等話題都與當代有關,而這些都與兒童文學實時的創(chuàng)作生態(tài)變化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時代在前進,兒童的童年文化環(huán)境和藝術審美趣味也在隨之改變,因此兒童文學的面貌也煥然一新,《教程》密切關注當下,顯示出獨有的理論前瞻性。
(二)包容互鑒
現(xiàn)代社會中文化多元并存,彼此間碰撞交融。尤其是在兒童文學產業(yè)化的助推下,創(chuàng)作者和出版商要充分考慮兒童讀者的心理需求,如恐怖敘事以其驚險刺激的特征帶給讀者的興奮感、身體話語的禁忌敘事制造的幽默感和顛覆性、后現(xiàn)代敘事揭示了故事有著更多的可能性以及由此開啟小讀者的想象空間等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兒童文學教程》關注到了當下的兒童文學的現(xiàn)實情況,并能不吝筆墨地將之納入自己的藝術論部分的理論體系之中,彰顯了它的包容性。
二、人生命題詩意哲思
“兒童文學與哲學”這一節(jié)在本書中所占的篇幅并不長,卻是最為打動我的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談到“哲學”二字時常常會不由自主地覺得這是高級知識分子所從事的專業(yè)化理論工作,但當我們彎下腰、俯下身的那一刻,我們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小小的孩童儼然就是一位小哲學家。
(一)從疑問到哲學
正如《教程》提到的例子:美國兒童哲學家馬修斯的兒子約翰在8歲那年向他發(fā)問——“爸爸,我有兩只眼睛,每個眼睛都能看見您,為什么我沒有看見兩個您呢?”簡單的問題卻并不簡單,關聯(lián)到哲學中的認識論思想。
雅斯貝爾斯曾言:“孩子們常具有某些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后反而失去的天賦。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好像是進入了一個由習俗、偏見、虛偽以及全盤接受所構成的牢籠,在這里面,我們失去了童年的坦率和公正。兒童對于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往往做出本能的反應。他能感覺到,看到并追尋那些即將消失在他的視野中的事物,然而,他也會忘記那些曾經顯露在他眼前的事物,因而后來當成人把他曾經說過的話,以及他曾經提過的問題告訴他時,他自己也感到詫異?!保R修斯的《哲學與幼童》)孩子對未知的熱切探索、對不和諧的敏銳直覺、對命題的終極追問都遠勝于成人,他/她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自由地在云端飛行,常常產生一些大人也無法一下子解釋清楚的思考:“大海的盡頭在哪里?”、“整個人生會不會是一場夢?”、“世界為誰而存在?”……而“這一疑問的姿態(tài)”,恰恰“代表了哲學的一種基本精神”。
(二)從簡潔到深刻
“哲學的思考為兒童文學提供了一種大氣的精神格局和深摯的藝術情懷?!薄督坛獭诽岬搅颂K聯(lián)作家安德烈·烏薩丘夫的《大海的盡頭在哪里》,故事圍繞題目中的問題展開,在結尾的時候看似已經解決了問題但又拋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大海的開頭在哪里?這兩個問題既是淺層的知識問題,也是深層次的哲學命題,包含著人類對終極的思考與追求、相對命題轉化的問題,還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傳說,一如人類的共通的精神命運:永遠在追問中。
此外,再如《亨利散步去菲其堡》中涉及的對為目的而目的、為過程而目的的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小王子》中生命與生命、生命與物之間的聯(lián)結話題:《失落的一角》中談到的圓滿與缺憾的二元對立轉化的問題:等等。這些兒童文學作品以順應孩童天性的面貌呈現(xiàn),敘述簡潔、圖文互解,真真正正地實現(xiàn)了“文學的輕盈與哲學的重量”巧妙結合,“使小文學變得開闊、高遠,也使大哲學變得親切、生動”。
(三)從理論到案例
《教程>雖然是理論類的書籍,但其理論絕不是凌空蹈虛的,而是與案例賞析緊密結合,通過案例來印證理論的邏輯,也教會了讀者如何把握衡量一部好的兒童文學書寫的標準。
朱自清先生就教育問題曾說過:“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朱自清《給大家看到國學常識》)我想,經典訓練的意義放在幼兒教育中同樣適用。在這一節(jié),方衛(wèi)平教授介紹了《大熊,不對了》、《亨利散步去菲其堡》、《哦,美麗的巴拿馬》、《小王子》、《大海的盡頭在哪里》和《失落的一角》這六部經典作品,每一個都蘊含著哲學的光芒,有的兒童也許會立刻反應過來故事想說的道理,有的兒童在閱讀時也許并不能馬上體會到其中深意,但如果成人能挑選好的作品并嘗試著以提問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分享閱讀感受的話,孩子常常能帶給我們異常驚喜的回答。在這里要說明的是,方教授在全書中不僅具備國際視野,積極引入國外的好的作品,還能抱以一種溫情的目光回望國內的創(chuàng)作生態(tài),關注到了一些草根作家的創(chuàng)作,比如李義成的《父親與作業(yè)本》,給予被忽視的作家一個公正的評價,亦能不為部分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的聲名所牽絆,冷靜剖析其中價值觀的錯位現(xiàn)象,讀來令人感動。
三、關注實踐探討教學
作為一本并非艱深晦澀的學術著作,《教程》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與可用性,具體的表現(xiàn)有設計在每一章結尾部分的“思考與練習”:以提問的形式概括了該章的主講要點,也有亮出不同的觀點引發(fā)讀者思考的環(huán)節(jié)。作者與讀者形成了一個交互的過程,無疑加強了本書的實踐價值。
近年來人們對兒童文學的關注度與日俱增,對將兒童文學付諸實踐教學的需求也隨之攀升?!督坛獭讽槕诉@一趨勢,設置的第十五章“兒童文學的接受與教學應用”面向師范生群體,進一步對兒童文學的實踐教學展開了指導,從兒童文學讀者的閱讀接受特征出發(fā),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在教學應用層面的注意事項;盡管前十四章的內容已讓我獲益匪淺,但從總體上看,這一章提綱挈領式的說明放置在本書結尾來收束略顯倉促,令我期待《教程》能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層面的內容。
四、結語
“由中外兒童文學及其理論發(fā)展的歷史與現(xiàn)實切入,從‘童年作為兒童文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到兒童讀者的文學接受心理及其建構,從兒童文學的藝術母題到兒童文學的韻律美學,從兒童文學的夢幻敘事到兒童文學的游戲精神,從兒童文學的荒誕美學到兒童文學的神性與宗教文化氣質……”閱讀兒童文學好似在一條壯闊的江面上航行,也許這條江的發(fā)源只是山間的潺潺溪水,但終成今日浩浩蕩蕩的壯美之景;于千千萬萬的“葦草”中獨取《兒童文學教程》這一枝,乘著它,盡情觀賞兩岸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