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丹
據(jù)界面新聞報道,英國德比大學的行為生態(tài)學家在16只貓身上放置小型攝像機,通過4年的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貓也會和同類進行簡單社交。在這些小型攝像機獲取的畫面里,貓常常估量對方半個小時以上,才會過去打個招呼,短暫地碰碰鼻子。因為貓對這個世界充滿警覺,即便對方是它們的同伴。而如果有人在場,這些貓則通常會選擇睡覺。
貓跟人一樣,在社交生活里也有復雜的心理活動。馬未都曾講過家里的貓“裝病爭寵”的故事。他說,家里原本有一只貓,獲得了全家人的寵愛。后來,他又抱回來兩只貓,以為多了兩個小伙伴,原有的那只貓會高興。結果沒想到,那只貓開始“自殘”,三只爪走路,變成“瘸子”,并且迅速消瘦。全家人抱著它四處求醫(yī),可什么問題也沒檢查出來。
直到有一天,這只貓離開馬未都視線之后,騰地一下子跳上了陽臺上的沙發(fā)椅,卻沒想到被他從立在那里的一面鏡子里發(fā)現(xiàn)了。面面相覷之后,貓和人都很不好意思?!盃帉櫋钡囊鈭D被揭穿之后,這只貓恢復了正常走路,而且也胖了回去。
顯然,人們以為自己相當了解這種熟悉的寵物了。當人們在選擇寵物時,往往會先從它們是否“通人性”作出判斷,也就是說,人們希望身邊的寵物是能夠理解自己的。但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養(yǎng)貓是因為看中了它的顏值和傲嬌的脾氣,甘心“受虐”,做一個所謂的“貓奴”。
有研究表示,貓的智商相當于一個一歲半的幼兒,而狗的智商則堪比3歲的兒童,有些品種的狗的智商與7歲的孩子幾近相同。所以,有些時候不是貓自己想“傲嬌”,而是因為智商過低,它根本就無法理解人類釋放的信號,聽不懂指令,看不懂臉色。
人類在自己的社交生活中,通常會使用指示性手勢,來告知同伴某物處于某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李恒在其論文《指示性手勢:來自動物交流系統(tǒng)的證據(jù)》中認為,動物既可能具有使用指示性手勢的能力,也可以解讀手勢背后的社會認知意圖。
在動物界,指示性手勢并不一定是像人類那樣伸出食指或者整只手,李恒在論文中引用了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成果,靈長類動物、犬類動物甚至鳥類都具有使用或者理解指示性手勢的生理基礎,即連接發(fā)生學習核和不同腦區(qū)的鏡像神經(jīng)元。比如,“犬類可以充分利用吠叫、改換身體姿勢以及注視等指示手段完成捕獵、自衛(wèi)以及營救同伴等行為”。
眾所周知,蜜蜂族群中有“蜂王”,猴子族群中有“猴王”。每一種動物的社交生活中,都有它們的意見領袖和生活領袖。由此可見,在一個穩(wěn)定的群居狀態(tài)中,必然會有一個指揮者,這與人類的社交生活極其相似。盡管與人類相比,無論是與同伴打招呼的方式,還是與同伴爭奪注意力的方式,以及使用指示性手勢的方式,那些動物都顯得有些笨拙,但這并不妨礙它們溝通感情,共同完成任務,甚至有可能還像人類那樣互相交換了一些八卦。
用人類的社交關系去理解動物幾乎沒有什么問題。在社交方面,人類與動物之間有著驚人的一致。早先在BBC隱藏攝像機的記錄下,我們就發(fā)現(xiàn),情到深處,兩只土撥鼠也會用親吻的方式表達愛意;企鵝筑巢時會偷偷搬運同伴的石頭,將其藏在身下,用目不斜視和若無其事來掩飾心虛的神情像極了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