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
在西安灞河、草灘一帶的廟會上,人們時??梢钥吹揭晃恢心隄h子和一位老人搭檔演奏鼓樂,與其它鼓樂不同的是,他們演奏的鼓曲看似很“隨意”,曲目之間來回穿插,其間還夾雜著“人語”,活靈活現(xiàn),非常傳神、這種獨具特色的鼓樂名為《十樣景》,為灞河下游的崖珥王村所獨有,迄今已有150年歷史。
所謂“十樣景”,即兩人配合,用戲鼓、銀鑼、銅嚓、梆子、銅鈴等10種響器(打擊樂器)敲出10支樂曲,鑼隨鼓走,或雄渾激越、或詼諧幽默,演奏過程中穿插著各種機巧變化 目前,崖珥王村還在玩“十樣景”的村民僅剩76歲的劉新厚和50歲的薛永恒兩人。
崖珥王村位于西安北郊灞河西岸,清同治年間,陸續(xù)有薛姓、劉姓、王姓、李姓等人家來到這里依水而居,逐漸形成村落,由于人口不多,又處于上水腰渡口和廣大門村之間,小村的知名度并不高。
薛永恒的父親薛功信今年83歲,是崖珥王村里的“活化石”,薛功信說鼓樂在建村之初就有了,相傳是一位叫李麻子的村民受秦腔鼓點的啟發(fā)琢磨出來的,由于鼓點好聽易學,很快在村中傳播開來,每逢過年、廟會、過事,大家便敲鑼打鼓熱鬧一番。崖珥王村民普遍開朗、愛玩,為適應各種民俗活動,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喜開頭》《迎新春》《雄獅抖毛》《大頭娃》《三娘甩翠》《莊子扇目》《鷸蚌相爭》《鴨子拌嘴》《虎磨牙》《逛會》10支曲目,又稱“十樣景”?實際上“十樣景”的內容很“俗”,除了《喜開頭》與宗教活動有關外,其它曲目都以老百姓日常生活為素材創(chuàng)作出來。早年的“十樣景”在浐灞下游一帶很有名氣,當?shù)赜小把络硗醯募一铮ㄨ尮模?,琢珥王的腿(高蹺)”之說。
持續(xù)紅火的“十樣景”在“文革”期間被當作“封建殘余”批判,曲譜丟失,個別老藝人不忍鼓曲失傳,通過口口相傳勉強將“十樣景”延續(xù)下來。劉新厚和薛永恒就是在長輩的口傳心授之下記住了“十樣景”曲譜和演奏方式。
鑼鼓樂為“上手活”,不練就會生疏,劉新厚和薛永恒約定每周至少練2次,一人司鼓,一人掌鑼,先練基本功,再走鼓曲,一練就是6個小時為方便練鼓,從事保安工作的薛永恒特地將班次調到夜班,白天專心演練鼓曲。3年前,劉新厚在10公里外的草灘鎮(zhèn)買了新房,舉家搬遷,每次回村練鼓需騎行1個小時, “夏天還罷咧,冬天路面結冰要推車走,還摔過幾次?!?6歲的劉新厚提及去年冬天摔跤時的情形仍心有余悸,
“鼓聲傳情”,同樣的曲目,因演奏狀態(tài)不同而傳遞出不同的情感心情不好的時候,倔強的薛永恒會不管不顧地一氣敲下去,外人聽不出來,劉新厚卻能感受到老搭檔的心境。15年來,兩個性格不同的人相互體諒,相互扶持,共同守護著“十樣景”這朵根植于家鄉(xiāng)泥土中的藝術奇葩。
崖珥王村在灞河下游一帶屬富裕村,村民戶均午收入8萬元,劉新厚表示現(xiàn)在的村民吃穿不愁,但文化生活單調,湊在一起不是打牌就是喝酒,他和薛永恒均不喜歡參與,覺得沒意思,耍鑼鼓是兩人的共同愛好,對鼓曲的理解也比較接近,“能尿到一個壺里 ”對于“十樣景”的未來,劉新厚并不樂觀: “現(xiàn)在的娃們不喜歡這個,沒人愿意學,‘十樣景沒有文字,全憑口傳,沒人接茬往下續(xù)自然就斷咧,我已經(jīng)76歲了,不知道還能敲幾午?!?/p>
2017年5月起,崖珥王村正式進入拆遷階段,村中三分之二的房屋被拆除,劉新厚和薛永恒有些焦慮,當務之急是盡快將“十樣景”曲譜形成文字,留住這10支鼓曲,這項工作需要專業(yè)人士參與才能完成,他也多方打聽并動員親朋尋找合適的人選,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讓陪伴了崖珥王村民150年的鼓樂繼續(xù)傳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