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瑜 方珣
傳統(tǒng)乳腺增生病系指單純性乳腺上皮增生癥, 即乳痛癥, 是因為乳腺結構紊亂而導致的早期病變, 發(fā)生率為70%, 并且逐漸提升, 年齡也呈現(xiàn)年輕化的趨勢, 癌變的發(fā)生率相對較高, 極大地影響女性健康。目前, 臨床上主要運用西藥治療的方式針對患者進行治療, 治療效果欠佳, 并且長期運用副作用較大, 因此接受度相對較低[1]。本文旨在探究針藥寧神疏肝法和乳康顆??诜闹委熜Ч? 分析各項安全參數(shù), 針對針藥寧神疏肝法的安全性進行評估。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 月~2018 年5 月白云區(qū)嘉禾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針灸門診、白云區(qū)婦幼保健院中醫(yī)乳腺門診和針灸門診收治的100 例肝郁氣滯型乳腺增生病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0 例。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患者使用針藥寧神疏肝法治療。①針灸療法。選穴:百會、情感區(qū);經前加太沖、內關、膻中、期門、肩井;經后加三陰交、太溪、肝俞、腎俞、期門、肩井。具體操作:患者仰臥, 消毒處理之后, 針對上述穴位進行針刺, 針的規(guī)格為0.30 mm×40 mm。百會、情感區(qū)(首先在印堂穴及神庭穴之間進行針刺, 之后于目內眥直上針刺2 針, 與第一針處于平行位置。三針均沿皮從下往上刺入, 所刺深度控制在1.2 寸左右), 在此過程中遵循“經顱重復針刺法”進行操作, 并且捻轉頻率≥200 次/min, 持續(xù)操作3~5 min, 捻轉的時間間隔5 min, 共進行3~4 次的捻轉。其他穴位得氣為度, 將留針時間控制在30 min。針刺頻次為3 次/周, 女性患者在月經期間不接受治療。②中藥療法。方藥:基于寧神疏肝的治療原則, 治療方藥選擇柴胡舒肝散配伍鎮(zhèn)靜安神中藥, 方劑組成:柴胡15 g、郁金10 g、香附10 g、龍骨15 g、白芍15 g、青皮10 g、麥冬15 g、白術10 g、磁石10 g、牡蠣10 g、百合15 g、珍珠殼15 g, 并且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所用劑量的調整。療程:1 個月經周期為1 個療程, 3 個療程之后停藥或停針處理, 進行6 個月的隨訪, 治療期間不聯(lián)用其他治療方式, 并且月經期間不進行治療。試驗過程中不能運用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的藥物, 并且不運用本試驗未規(guī)定的藥劑。
1.2.2 對照組 患者采用乳康顆粒(西安葛藍新通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Z20113079)進行治療。餐后服用乳康顆粒, 3 次/d, 1 袋/次, 即3 g/次, 月經期間不服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 包括P、E2、PRL 水平。②依照《中醫(yī)藥診斷療效標準》判定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分為無效、有效、顯效, 療效判定標準:無效:腫塊并未出現(xiàn)縮小的現(xiàn)象;有效:腫塊直徑縮?。?/2, 但乳痛顯著減輕, 或雖然乳痛的癥狀并未得到減輕, 但是腫塊縮?。?/2;顯效:腫塊直徑縮?。?/2 并且乳痛癥狀已經完全改善, 停止治療后6 個月內并未出現(xiàn)復發(fā)的現(xiàn)象??傆行?(有效+顯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E2、PRL、P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E2、PRL、P 水平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8.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6.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E2(pmol/L) PRL(μg/L) P(nmol/L)觀察組 50 治療前 317.00±106.52b 22.23±10.13b 5.98±1.52b治療后 207.00±79.54a 15.63±6.84a 8.25±0.93a對照組 50 治療前 319.00±106.32 22.87±9.52 5.88±1.63治療后 240.25±75.23 20.25±5.82 6.22±0.5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n(%)]
3.1 中藥內服 內服主要是辨證論治, 現(xiàn)今中醫(yī)辨證分型較為復雜。一些學者聯(lián)系月經周期變化情況來辨證分型, 例如依照子宮內膜與卵巢周期性改變情況, 把月經周期細分成4 期, 或細分成經前、經后論治, 或是4 期分別論治。但是基本上聯(lián)系了中醫(yī)八綱辨證的相關理論。經前主要采取疏通的治療措施, 經后主要采取補益的治療措施。一些學者根據病因、病機進行疾病的辨證分型, 極具代表性的是劉氏與魏氏, 分別將把此病細分成肝郁痰結、肝腎陰虛、沖任失調3 型 與沖任失調、肝郁痰瘀2 型[2,3]。
3.2 針灸療法 在中醫(yī)學上, 本病是典型的“乳癖”類型, 并且已經有相關古籍針對針灸治療此類患者的應用進行了探究。根據有關研究可知, 在針對乳腺增生病患者時運用針灸治療的方式效果較佳[4]。有研究證明, 相較于乳癖消軟膏外敷的治療方法, 用針灸治療增生乳腺內的血流阻力指數(shù)明顯降低, 乳腺腫物體積明顯縮小[5]。另外有研究證明, 觀察組采用電針夾脊穴與人迎穴,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針刺治療的方式, 穴位分別為膻中、乳根、足三里;2 個療程后, 相較于對照組而言, 觀察組乳腺供血情況明顯較好, 并且激素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及調整, 治療效果明顯較高[6]。
3.3 寧神疏肝法 中醫(yī)學提出“氣”是構建人體及維持機體活動的關鍵性物質, 而全身氣機的順暢性和肝臟的關聯(lián)性較為密切。肝氣條達, 能夠實現(xiàn)氣的運行通, 并且不滯, 進而達到氣血調和、散而不郁、經絡順暢的效果, 最終使得臟腑功能得到有效保障[7-13]。乳腺增生病的誘因主要是肝功能出現(xiàn)問題, 發(fā)病部位是乳。肝脈布兩脅, 乳頭屬肝, 乳房為足陽明胃經所過[14-16]。因此, 肝的疏泄情況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情志, 如果肝未得到及時疏泄, 會導致氣機順暢度較差, 進而出現(xiàn)郁郁寡歡的現(xiàn)象, 一些患者還會出現(xiàn)多疑善慮、善悲欲哭的情緒, 如果出現(xiàn)大怒的情況, 還會對肝造成較大損傷[17,18]。因此, 乳腺增生病患者往往表現(xiàn)出煩躁、易怒或是郁郁寡歡等不良情緒。所以, 在肝郁氣滯型乳腺增生病患者的治療中, 務必采取措施幫助患者寧心安神, 如此才能夠促進肝臟疏泄情況的改善, 進而提升治療效果。
總之, 肝郁氣滯型乳腺增生病和肝功能失常存在較大的關聯(lián)性, 病情會因為情緒的改變而出現(xiàn)明顯的變化。鑒于此, 在治療期間務必運用有效的方式調節(jié)患者情緒, 進而實現(xiàn)寧心安神治療的目的, 提升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