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明瑞
ICU 的患者一般屬于比較危急患者, 比如重型顱腦損傷患者, 該癥狀的患者很容易發(fā)生顱內感染合并肺部感染情況。重癥顱腦損傷作為臨床外科危急重癥, 病情兇險且變化較快,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 患者會處于不同程度昏迷狀態(tài), 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口咽喉分泌物以及不適嘔吐物均容易引發(fā)患者產生誤吸及肺部墜積[1]。隨著目前在臨床中廣泛應用機械通氣,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感染已經成為目前臨床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病發(fā)率及致死率增加的原因[2]。所以, 臨床要加強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發(fā)生感染情況的預防和治療。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6 年5 月~2018 年5 月接受治療的80 例ICU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分析, 分析造成顱內感染合并肺部感染的因素以及臨床治療效果, 詳細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 年5 月~2018 年5 月接受治療的ICU 重型顱腦損傷后顱內感染患者80 例, 其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27 例, 患者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呼吸加快、痰多、肺內有濕性啰音、體溫異常升高等情況?;颊咧心?6 例, 女11 例;年齡18~78 歲, 平均年齡(45.16±10.95)歲;住院時間12 d~1 個月, 平均住院時間(22.31±3.45)d。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CT/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臨床確診顱腦損傷, 格拉斯哥昏迷指數(shù)(GCS)評分為4~8 分;②行顱內血腫清除術者;③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肝、腎系統(tǒng)疾病者;②肺功能不全者;③既往嚴重呼吸道感染史者;④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1.2 判定標準 顱內感染判定標準:①均有腦膜刺激征(+);②發(fā)熱, 體溫>38.5℃;③進行腦脊液培養(yǎng):患者腦脊液白細胞計數(shù)>100×106/L, 糖定量<2.2 mmol/L, 多核白細胞>50%, 蛋白質量>450 mg/L, 細菌(+)。符合上述3 個標準的均為顱內感染。肺部感染判定標準:①胸片和CT 影像結果均顯示出現(xiàn)肺部實變或浸潤情況;②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11×1012/L;③發(fā)熱, 體溫>37.5℃;④痰培養(yǎng)發(fā)生致病菌生長;⑤降鈣素原(PCT)>0.5 μg/L[3]。
1.3 治療方法 80 例患者的臨床治療:①早期進行氣管切開, 保證患者氣道通暢;②早期給予抗生素使用, 根據(jù)臨床痰培養(yǎng)藥敏進行抗生素的調整, 根據(jù)患者致病菌類型選擇聯(lián)用抗生素, 盡量選擇容易進入血腦屏障的藥物進行抗顱內感染治療;③加強臨床護理, 對患者進行叩背、定期翻身等護理, 幫助患者排痰, 從而改善患者肺功能的恢復, 提高氣道的濕化, 使患者氣道處于暢通狀態(tài);④早期注意腸內營養(yǎng)的提供;⑤進行針對性的顱腦損傷治療;⑥加強患者免疫力的改善;⑦早期給患者進行腰大池引流治療, 減少顱內感染的發(fā)生。
1.4 觀察指標 分析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檢出結果及ICU重癥顱腦損傷后顱內感染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影響因素。并統(tǒng)計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療結果。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檢出結果分析 80 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27 例, 感染者的病菌檢測結果顯示:革蘭陰性菌為17 株, 構成比為63.0%, 其中不動桿菌6 株、構成比為22.2%, 銅綠假單胞菌6 株、構成比為22.2%, 肺炎克雷伯菌5 株、構成比為18.5%;革蘭陽性菌為8 株, 構成比為29.6%;真菌為2 株, 構成比為7.4%。
2.2 ICU 重癥顱腦損傷后顱內感染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影響因素分析 ①住院時間:67 例住院時間≥20 d 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26 例, 感染率為38.8%;13 例住院時間<20 d 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1 例, 感染率為7.7%;住院時間≥20 d 患者的肺部感染率顯著高于住院時間<20 d 患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基礎疾?。?3 例有基礎疾病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16 例, 感染率為48.5%;47 例無基礎疾病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11 例, 感染率為23.4%;有基礎疾病患者的肺部感染率顯著高于無基礎疾病患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③使用呼吸機:13 例使用呼吸機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10 例, 感染率為76.9%;67 例未使用呼吸機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17 例, 感染率為25.4%;使用呼吸機患者的肺部感染率顯著高于未使用呼吸機患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④氣管切開:20 例氣管切開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11 例, 感染率為55.0%;60 例無氣管切開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16 例, 感染率為26.7%;氣管切開患者的肺部感染率顯著高于無氣管切開患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ICU 重癥顱腦損傷后顱內感染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影響因素分析[n(%)]
2.3 臨床治療效果分析 27 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 5 例患者因治療無效而死亡, 22 例患者治愈, 治愈率為81.5%。
顱腦損傷病癥絕大多數(shù)是由于患者的頭顱直接受到了外界的暴力撞擊而引發(fā)的, 會很大程度的導致患者大腦受到損傷, 并且絕大多數(shù)中重型顱腦損傷后顱內感染患者還會伴隨神經系統(tǒng)受到損害以及意識障礙, 是當前臨床醫(yī)學中的治療難點。因此在治療過程中, 應當充分考慮患者的顱腦損傷原因為突發(fā)性的意外, 且此種病癥導致患者的死亡率相對較高。通過在臨床醫(yī)學中采用積極的針對性治療措施, 從而有效提升患者的病癥救助率。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患者容易發(fā)生顱內感染以及肺部感染, 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具有直接影響, 因此需要對患者實施相應的顱內感染和肺部感染分析, 探討感染影響因素, 并制定相應的處理策略, 以期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4-7]。
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 ICU 重度顱腦損傷患者中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占比為95.3%, 而且17%發(fā)生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 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臨床治愈率, 而且患者發(fā)生死亡的情況也比較多, 所以臨床要做好早期預防和護理。本次研究對患者進行早期氣管切開, 主要是因為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由于長期處于昏迷狀態(tài), 發(fā)生氣道不通暢、咽反射消失等情況, 導致痰排不出來, 同時也會發(fā)生誤吸情況, 很容易造成患者發(fā)生墜積性肺炎, 在早期進行氣管切開, 可以保證患者氣道的暢通。同時給予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抗生素治療, 可以有效預防肺部發(fā)生感染的情況, 根據(jù)臨床痰培養(yǎng)結果使用抗生素, 結合臨床護理的效果更為顯著。患者合并顱內感染會比較難治, 因為一般性藥物無法快速進入患者血腦屏障內, 而臨床使用抗生素可以透過血腦屏障, 但是臨床治療也不是很好, 想要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就要加強患者腰大池引流預防感染, 引流可以減低患者顱內壓, 刺激患者腦脊液的分泌, 新分泌的腦脊液可以起到沖洗和稀釋的作用, 從而減少患者腦脊液中的細菌濃度, 避免患者顱內發(fā)生感染。本次研究中的27 例肺部感染患者均實施早期綜合治療, 22 例治愈, 治愈率達81.5%。
早期給予患者腸內營養(yǎng),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率和死亡率, 單純給予腸外營養(yǎng)會使腸道處于長期靜息狀態(tài), 會造成患者腸黏膜萎縮, 從而造成腸吸收功能下降, 很容易使菌群失衡, 加重感染情況, 所以, 進行腸內營養(yǎng)非常重要。
總之, 對ICU 重型顱腦損傷后顱內感染患者加強抗感染預防和護理, 可以有效避免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情況, 減少患者住院時間, 同時提高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