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可 趙冬
讓我們看看醫(yī)學上如何定義肥胖癥:肥胖癥為體內脂肪總量過多和(或)分布異常,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其實多數(shù)人口中的“胖”并非真正的胖,至少在醫(yī)學上肥胖的診斷是有嚴格標準的。
診斷肥胖有以下四大標準:
標準1、體重指數(shù) (BMI)=千克 (體重 )/米2(身高的平方)目前我國成人體重指數(shù)的切點為:18.5≤BMI<24為正常體重范圍,24≤BMI<28為超重,BMI≥28為肥胖。
標準2、體脂的分布特征 可用腰圍來衡量。腰圍為通過腋中線肋骨下緣至骼前上棘之間的中點的徑線。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可視為中心型肥胖。腰臀比(WHR) 分別測量肋骨下緣至骼前上棘之間的中點的徑線 (腰圍 )與股骨粗隆水平的徑線 (臀圍 ),再算出其比值。正常成人 WHR男性 <0.90(女性 <0.85),超過此值為中心型肥胖。
標準3、內臟脂肪 可用體質分析儀、B超、雙能X線骨密度儀、CT掃描或磁共振測定,大于100cm2為內臟脂肪超標。
標準4、皮下脂肪堆積程度 可由皮脂厚度來估計,25歲正常人肩胛皮脂厚度平均為12.4mm,大于14mm為脂肪堆積過多;肱三頭肌部位皮脂厚度:25歲男性平均為10.4mm,女性平均為17.5mm。
只有符合上述的一到多項標準才可診斷為肥胖癥。
首先到醫(yī)院,找專業(yè)的醫(yī)生幫助你,全面化驗檢查,除外繼發(fā)性因素造成的肥胖,同時全面評估肥胖帶來的并發(fā)癥,從而選擇一個適合的治療方法。繼發(fā)性肥胖癥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果是單純性肥胖,治療的兩個主要環(huán)節(jié)是減少熱量攝取及增加熱量消耗。強調以行為、飲食、運動為主的綜合治療,必要時輔以藥物或手術治療,各種并發(fā)癥及伴隨病應給予相應的處理。
1.行為治療
對肥胖癥及其危害性有正確的認識,從而配合治療、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飲食和運動習慣。自覺地長期堅持是肥胖癥治療的首位及最重要的措施。
2.控制飲食及增加體力活動
輕度肥胖者,控制進食總量,采用低熱卡、低脂肪飲食,避免攝入高糖高脂類食物,使每日總熱量低于消耗量。多作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逐漸達到正常標準體重,關于運動量的制定應該因人而異,原則上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
3.藥物治療
對嚴重肥胖患者可應用藥物減輕體重。用藥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及耐藥性,因而選擇藥物治療的適應證必須十分慎重。根據個體情況衡量可能得到的益處和潛在的危險作出決定,一定要求助于專業(yè)的醫(yī)師。
4.外科治療
對于重度肥胖、減肥失敗又有嚴重并發(fā)癥,而這些并發(fā)癥有可能通過體重減輕而改善者,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是最佳選擇。術前要進行全面的檢查,對全身情況作出充分估計,特別是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肺功能等,給予相應的監(jiān)測和處理,術后定期到醫(yī)院復查,最好有專門的醫(yī)療團隊進行長期隨訪。
中老年朋友是患各種代謝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更要嚴格控制自己的體重,一定不能胖起來!讓我們控制好自己的體重,走出健康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