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9月2日文章,原題:現(xiàn)在只有中國能救我們 最近幾周,世界經濟出現(xiàn)令人憂慮的波動。不論衰退是否迫在眉睫,信心崩塌是毫無疑問的。投資者擔心什么?市場似乎終于意識到,全球化不再被支持,原先那種對投資者友好的經濟政策以及長期被認為理所當然的親和政治不復存在。
特朗普政府內,經濟政策的民族主義的戲劇化達到新高。白宮對“衰退論”的回應,就是抨擊美聯(lián)儲并威脅對華加征關稅。世界經濟需要歐洲發(fā)揮領導作用。但現(xiàn)在,歐元區(qū)瀕臨衰退——“硬脫歐”令形勢雪上加霜,德國經濟驟然放緩。歐元區(qū)不得不應對內部政治紊亂。
事實上,世界迄今還沒陷入衰退,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中國。這并非由于北京有什么超人的力量或堅若磐石的凝聚力。中國政府也要忙于應對棘手的增長放緩和信貸膨脹危險。然而,在應對內部和外部挑戰(zhàn)時,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看起來至少做事有章法。
中國不僅同步推進財政和貨幣政策,而且運用銀行監(jiān)管和外匯管控來抑制資本外逃的風險。以前,北京被外界批評抵制升值人民幣的壓力,現(xiàn)在,華盛頓則希望北京采取一切措施阻止人民幣貶值。即便拋開特朗普政策互相矛盾的雜音不談,放眼西方,鮮有人想要看到中國放開其國際收支,從而造成動搖全球金融市場的資本外逃。
這種收緊經濟管控,與西方曾設想的中國如何融入世界經濟是相反的。但這一工具如今對北京和世界其他國家都有好處,防止(經濟)進一步下滑。盡管西方嘴上仍宣揚市場改革,實際上已仰賴北京掌控局面。但這也必然產生一個問題:對北京控制的中國經濟日益增長的依賴,會有什么政治后果?(作者亞當·圖澤)美國“歐亞評論網(wǎng)”9月3日文章,原題:華盛頓現(xiàn)在必須接受現(xiàn)實問題不在于中國,問題是美國公司引起的。他們受到更低成本、更高利潤和中國市場吸引,放棄了美國生產和美國工人。“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就是想奪回傳統(tǒng)制造業(yè)崗位。然而,美企不愿把制造業(yè)搬回美國,因為他們在海外的利潤更高,回到本土的生產成本更高。
盡管美政府發(fā)表種種言論,美企仍投資中國。他們不僅在華設廠,把產品再出口到美國,還深度參與中國國內市場。與一個美企大量投資的國家進行所謂的貿易戰(zhàn),是毫無意義的。如今,美國必須接受新的現(xiàn)實,須學會如何在外交和經濟上接納中國。與冷戰(zhàn)時期軍事稱霸不同,現(xiàn)在(一切)都是圍繞貿易。盡管中美之間有一些實際問題需解決,但對華經濟關系須基于相互共存、合作的基礎。這需要美國政策思維徹底轉變。▲(作者穆雷·亨特,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