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琨
【摘 要】中國的古典詩詞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一個巨大的奉獻,然而中國古代詩詞的藝術歌曲是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當時出現了一小部分的作曲家,將中國古典的詩詞和音樂融合繼而產生的一種聲樂類的體裁,在眾多的古詩詞的歌曲中,《大江東去》這首曲子被音樂領域稱贊為中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音樂獨特,生動形象,充滿著意境,此曲的感情深邃,微妙,真摯,極具感染力。
【關鍵詞】大江東去;藝術歌曲;演唱風格;表現;
中圖分類號:J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1-0071-02
一、大江東去簡介
大江東去是青主在德國留學的時候譜曲創(chuàng)作的,時間是1920年,這首曲子是中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大約十年以后,青主在上海自己創(chuàng)立了一個“X書店”,隨后出版了有專門的鋼琴作為伴奏的五線譜的樂譜,從那以后《大江東去》深受聲樂歌唱者們的喜愛。在創(chuàng)作上,青主采用了西方的一些作曲手法,把詞作家蘇軾在這首詞里所表達的意思,用音樂的表現技法來進行一系列的音樂創(chuàng)作,從而讓這首作品充滿了寬廣、淳樸的韻味,并且具有瀟灑的音樂格調,同時還充滿著浪漫主義幻想風格的味道,這是作者對世間事物感慨的結晶,身在異鄉(xiāng)為這首蘇軾的古詩詞作曲,也充滿著對祖國強烈的思念情緒。
歌詞的由來,是宋代詞人蘇軾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是蘇軾在黃州時所寫的一首詞,時間是元豐五年(1082)年。這首詞的上闋是贊頌赤壁,下闋用來緬懷周瑜,詞的結尾用自己的感觸結束。這首詞的氣勢可以跟“黃河之水天上來”相媲美??梢赃@么說,政治上,蘇軾是失敗的,經歷了很多的磨難,心情非常憂郁,復雜,用萬古的胸懷引出了懷古的情緒,把周瑜當作例子跟他自己做比較,感嘆自己遇不到明主,人生就像一場夢,大好的年華已經逝去,只能在夜晚的月光下拿起酒杯,用酒來替自己消愁了。但是這首古詩詞中,并沒有發(fā)現一絲的哀婉情緒,反而充滿的是一種豪情,一種壯志,當然也表露出蘇軾對于祖國大好江山深切的熱愛。
青主在這首古詩詞里采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是“通譜”的創(chuàng)作手法,重點就是用來抒發(fā)蘇軾在這首詞中的,豪邁的氣勢和一種對抒情懷古的感嘆。這首作品受到了西方沃爾夫、舒伯特等藝術歌曲的影響,非常注重這首詩詞所散發(fā)的意境,這首詩詞并不重點采用聲韻,而是重點強調它的意境,并且用音樂來表達,不贊成用聲韻來束縛音樂。青主自己的觀點是:聲韻是不靈活的,新派的作曲手法是應該用音樂來表達詩詞的意義,而并不是只用音樂單純地去配那首詩詞。
青主采用的是西方歐洲詠嘆調和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模式,真真切切地體現了原詞作家蘇軾抒發(fā)懷古的精神,精準地抓住了大江東去該有的豪放風格,生動形象地體現出了蘇軾想要在這首詞里所表達的一種意境,同時也表現出了作曲家本身的一種傷今的感嘆?!洞蠼瓥|去》是我國近代為止,最早用古詩詞來進行作曲的藝術歌曲的代表作品,同時也是這一類聲樂歌曲體裁中的經典之作。
二、《大江東去》的演唱風格及表現
整首作品根據格式來說,大體可以分為上下兩闕兩部分,當然也可以當作是一個二部曲式,外帶一個尾聲。這首藝術歌曲通常由男中音聲部來演唱。
上闋是“莊嚴的廣板”,調式在G大調和e小調之間變換。用帶有昆曲的演唱風格作為開始,并運用了朗讀效果的宣敘調的創(chuàng)作手法,歌曲時而豪邁奔放,時而訴說事情,從音樂上來講,基本上是一個字一個音。鋼琴伴奏旋律壯闊,生動形象地體現了蘇軾豪放的英雄氣概。
在演唱的時候,要體會英雄的那種豪邁的情調,以大線條的演唱方式來演唱上闋的樂句,有休止符的地方不要漏掉氣息從而失去了這首作品的意味,應該用演唱者自身非常扎實的氣息去控制,去支持它,打開胸腔的共鳴腔,使整個聲音都要鏗鏘有力,飽滿,堅實。咬字吐字方面一定要清晰,清楚地咬準每一個字頭,歌曲字腹要唱得飽滿,唱到字尾的時候一定要收好。使得整個上闋的語言要圓潤,流利,將韻母中的元音充分地發(fā)揮出來。
鋼琴在這首作品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配合好演唱者的節(jié)奏,要與歌唱者的旋律互相輝映,按鍵要有力,踏板踩得一定要干凈,顆粒性要突出。間奏部分(8-14小節(jié)),這里作曲家采用了八度的手法,節(jié)奏型非常密集,緊湊,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了“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的壯麗場面?!氨涝坪土寻丁钡牡胤?,鋼琴伴奏要充滿力度,“卷起千堆雪”的歌唱和鋼琴伴奏都要配合好,一氣呵成,充分地表達出這首作品里該有的豪邁堅定的英雄氣象。
下闋是“生動的行板”,調式穩(wěn)定在了E大調上,這個地方運用了西方歌劇詠嘆調的旋律,氣息相對較長,從曲調上來說起伏也比較大,充滿了歌唱性和抒情性。這一段的歌詞非常浪漫,表達出了再堅硬的英雄,他的內心也有柔情的一面,同時也表現出了作者對古代英雄的一種懷念之情。
演唱下闋的時候,要注意力度不要太強,歌唱者發(fā)出的音色一定要深沉中帶一點柔和,這一段要均勻的舒展歌唱者的氣息,將旋律演唱的連貫,不能斷,流暢性要好。咬字同樣也很重要,要做到清晰,自然,突出歌詞里面的中國味,胸腔的共鳴要比上闋稍微暗淡,弱一些。
鋼琴伴奏在這一段主要是以琶音為主,使得整個這一段都充分地流動了起來,提高了抒情性。最后抒情段落的調式以e小調為主,這個地方的休止符時間較長,音樂變得斷斷續(xù)續(xù)。這個地方同樣也需要極高的演唱技巧,要充分地做到聲音斷了,但是氣息卻還在,聲音斷了,但是意境尚存。歌曲的尾聲部分“人生如夢”,這里的情緒轉了一下,發(fā)出感慨,有一種思念,懷舊,迷惘的韻味。最后一句“一樽還酹江月”用了非常強烈的音,運用了非常戲劇性的手法,將情緒又瞬間拖回到了現實中,再次充滿了豪邁的情緒。這個地方演唱的時候要跟前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共鳴腔要再次回歸,充分地運用演唱者自身的共鳴,聲音的力度,音樂的起伏跌宕,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青主在這首《大江東去》中運用了類似于西方的作曲手法,寫作記譜采用通譜的方式,比較看重這首詩詞中的情感和意境的處理,重點表現這首詞中豪邁奔放和抒情懷古的思想感情?!洞蠼瓥|去》這首藝術歌曲的和聲運用得恰到好處,非常適合情緒的把控,里面涉及了III級,VI級,VII級還有一些離調的和弦,和等動力性和弦的加入,一步步在推動著這首曲子的發(fā)展,調式的進行從e小調—E大調—e小調之間進行,這是一種同主音大小調式的進行,旋律線條明顯,對比強烈。與此同時,隨著歌詞情緒的進行,作曲家大膽地運用朗讀性的宣敘調和抒情性的詠嘆調相融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還有為此曲專門譜曲的鋼琴伴奏,一同構建了大氣磅礴的音樂形象,此曲的旋律線條橫向縱向都有發(fā)展,這就使得這首藝術歌曲擁有了不同延伸的線條,進而更好地完成平衡和豐富的音響效果。此外,這首藝術歌曲還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當中的“起承轉合”的手法:起句尾前面的兩個樂句;第二句是從鋼琴間奏后面的兩個樂句逐步發(fā)展起來的,這一句稱為承句;轉句是第二段的旋律與第一段旋律的明顯對比,具有轉句的特性;最后的合句是歌曲的尾聲部分,一方面具有第一樂段磅礴大氣的氣勢,另一方面又有第二樂段抒情的特性,故為“合”。這充分體現了作曲家高超的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和良好的音樂理論基礎。
三、結語
通過對《大江東去》這首中國藝術歌曲的背景、演唱風格、表現以及創(chuàng)作手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幫助演唱者理解和掌握這首歌曲的意境,從而更好地完成對這首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體現出這首歌曲在社會中的文化價值。《大江東去》從根本上講,是中國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歌曲,充分體現了中西方音樂文化融會貫通的藝術特性,與此同時也是眾多藝術歌曲中的精品,青主對這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為藝術歌曲的音樂形式和體裁在中國的發(fā)展做了一個完美的鋪墊,在我國近代音樂史的發(fā)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歷史價值。
參考文獻:
[1]鄧玉裳.中西合璧的音樂大師——青主[J].廣東史志,2003,03.
[2] 李嵐清. 中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先鋒—青主 [N]. 南方日報,2008(06).
[3] 梁茂春.中國第一首優(yōu)秀藝術歌曲—青主《大江東去》[N].音樂周報,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