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人傳記》雜志是一本具有歷史性的雜志,歷史人物居多,但其并不因此而有時代局限性。無論在歷史的哪個階段,名人的傳記都不僅具有當時時代的特性,更具有當今時代的特性,對當下有不可忽略的意義。時代性是連接歷史人物和當今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正是時代的需要,我們才和歷史對話,讓歷史人物煥發(fā)出生機。
關鍵詞:《名人傳記》;時代性;歷史時代性;當代時代性
《名人傳記》是創(chuàng)刊三十多年的名牌人物傳記雜志,在人物的選取上傾向于在歷史進程中對歷史產(chǎn)生影響的名人,展現(xiàn)其人生的精彩和傳奇。因歷史人物的人生在傳記寫作中的完整性,《名人傳記》中歷史人物居多,當代人物稍少。但這并不意味著,《名人傳記》有時代局限性。恰恰相反,正是時代的需要,我們才和歷史對話,讓歷史人物煥發(fā)出生機。
人們常常有這樣的偏見:只有具有新聞性的當代人物才有時代性,只有在當代背景下活躍的名人的傳記才具有時代特征,或者,在當時背景下活躍的名人的傳記具有的是當時的時代性。其實不然,無論在歷史的哪個階段,名人的傳記都不僅具有當時的時代性,更具有當代時代性,尤其是中華民族在反抗壓迫、抵御外侮、掙脫苦難、走向富強的歷史進程中涌現(xiàn)出的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們的傳記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對當今社會有不可忽略的意義,更有其寫作和傳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名人傳記》的歷史時代性
時代性是文學作品普遍存在的特征。籠統(tǒng)來說,文學作品的時代性是指文學作品表現(xiàn)了一個時代特有的某些因素,具體表現(xiàn)在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在內(nèi)容方面,作品反映的是一個時代所特有的人物、思想、感情、生活、事物等,具有不可替代的時代性;在形式方面,作品使用的是那個時代所特有的語言、體裁、結構和表現(xiàn)手法等。[1]
《名人傳記》雜志中的人物是名人,是社會上各個領域的精英,這樣的精英群體,其人生行為形成真實歷史事件的各個組成因素,甚至影響著歷史的進程和方向,他們本身就已經(jīng)承載了紛繁復雜的社會歷史,可以說,相較于普通人,他們每個個體的人生是可觀察的、典型的、具有理論性且又獨特的,和歷史本身息息相關。
每個時代社會精英的存在,離不開所處時代的背景,甚至可以說,正是當時的時代背景,造就了名人不同尋常的人生行為和名望。這確定了名人本身具有其所處時代的特性。那么名人的傳記文章,自然而然,也具有那個時代的特性,這就是名人傳記的歷史時代性。
習近平同志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說:只有樹立正確歷史觀,尊重歷史、按照藝術規(guī)律呈現(xiàn)的藝術化的歷史,才能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才能立之當世、傳之后人??梢?,真實是歷史時代性的精髓。
《名人傳記》反映的正是社會精英真實的人生故事,并力求還回人物最本真的面貌,還原人物所處時代最真實的狀況,在素材的來源、作者的寫作方面都力求向此方向努力。
如《名人傳記》2011年第9期的文章《尋訪父親徐海東的足跡》,作者為徐海東大將之女徐文惠和口述史作家周海濱。徐文惠一直致力于對紅色記憶的挖掘。她沿著父親的足跡,從湖北老家開始,走遍了父親戰(zhàn)斗過的十九個省市。她在本篇文章中從父親的家庭講起,講到父親的家族因父親的革命而遭到反動武裝的瘋狂報復,父親在戰(zhàn)場上的九死一生,也講到了父親和周恩來、毛澤東、劉少奇等革命前輩的深厚友誼和革命交往,一直講到父親在四十歲時因大病而遺憾地離開戰(zhàn)場。整篇文章對父親一生中曲折驚險的經(jīng)歷給予了真實豐滿的呈現(xiàn),其歷史的時代性顯現(xiàn)無遺,既感人至深,又如身臨其境。此文刊登后,被《作家文摘》《新民晚報》《新華文摘》等多種國家級報刊全文轉載,并獲得第四屆中國優(yōu)秀傳記文學獎。
《名人傳記》的當代時代性
《名人傳記》雜志的歷史時代性明顯無疑,同時,其當代時代性更加突出。
歷史進程中的社會精英是《名人傳記》的首選人物,這個群體對歷史的影響顯而易見,他們的人生,他們參與甚至創(chuàng)造歷史的過程中所有的經(jīng)驗和教訓、總結和反思都是寶貴的,值得當代的讀者借鑒和思考。
習近平同志說: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這句話落到《名人傳記》雜志的每一篇文章中,正是《名人傳記》力求表達的當代的時代性,也是《名人傳記》在選擇人物方面的要求,更是《名人傳記》生存的根本。
如《名人傳記》2013年第3期的文章《絕筆家書——我們的父親戴安瀾》。此文由戴安瀾將軍的兒女戴覆東、戴藩籬、戴靖東、戴澄東口述,口述史作家周海濱先生執(zhí)筆,以一邊回憶一邊講解的記錄片式的寫作方式,講述了戴安瀾將軍以身殉國,“馬革裹尸”,可歌可泣的悲壯人生。此文刊登后引起讀者強烈反響,先后被《作家文摘》《傳奇文學》《文摘》等多家報刊轉載,其中內(nèi)容片斷被冠以《將軍賦采薇》作為高中閱讀理解題目反復理解,并被2015年高考語文新課標2卷作為一道閱讀理解題目,給莘莘學子以深刻影響。這就是這篇傳記文章當代的時代性,它對當下的讀者有不可忽略的影響,使讀者受到激勵,陷入深思,對當下,對未來更加有目標,有動力。
任何一門學科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是為滿足現(xiàn)實的認知需要,回應時代所提出的課題。[2]文學作品如此,作為文學的一個大的分支——名人傳記,更是如此。只有與時代發(fā)展同步伐,歷史人物才會有永久的生命力。可以說,當代的時代性是為塵封的歷史人物重獲新生的歷史契機。
毋庸置疑,偉大的人性和光輝的思想最能夠永久流傳于世。名人的傳記恰好同時承載了這兩者,是不可替代的適當載體。
十九大報告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個時代要求我們要有文化自信,要擁有時代精神。文學作品作為承載精神的載體,成為人們塑造自我的一個工具,名人傳記則更具體更細致地為讀者提供這種作用。
習近平同志在“五四”百年紀念期間,向青年發(fā)出時代號召。作為文學作品,名人傳記響應這種號召,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時代的要求。2019年5月,《名人傳記》策劃了一組百年“五四”專題文章,紀念在五四運動中留下深刻印跡的青年。
《名人傳記》將站在當下,承接歷史,向著新時代而行,名人的人生故事將因新視角而匯入當下新時代的發(fā)展活力中。
參考文獻:
[1]姚崇實.如何認識“時代性”和“正能量”[J].河北:《詩選刊》,2018 (01).
[2]盧漢龍,吳書松.時代性與社會學[A].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陳思,《名人傳記》雜志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