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lon
大概二十年前,大眾汽車集團在硅谷設了一個三人力、公室,希望利用該地區(qū)蓬勃發(fā)展的技術來實現新的交道突破。如今,該辦事處已經變成擁有180多名工程師、設計師、研究人員和科學家的實驗室,這也是大眾在德國以外最大的汽車研發(fā)機構。2005年,該實驗室的“斯坦利”機器人汽車贏得了DARPA無人車挑戰(zhàn)賽,在沒有駕駛員或人為干預的情況下通過132英里的沙漠。該中心開發(fā)的其他技術,如導航和語音控制,已在全球大眾集團的車型中部署。
不久前,大眾正式宣布了這個實驗室的新名稱一加州創(chuàng)新與工程中心(1ECC),逼格高了很多,當然要慶祝一下,于是IECC基于大眾標志性的T1面包車生產了一款新概念車,命名為TYPE 20。1962年大眾T1車型的代號叫Type2,20代表著IECC在硅谷成立了二十周年。雖然TYPE 20外表還是T1的外觀,但它已擁有現代化的新功能,包括面部識別,全息顯示屏,智能語音助手。當然,最最重要的是采用了純電動傳動系統(tǒng)。從2015年轉型開始,大眾汽車一直在彌補電動車方面的錯誤。不過未來大眾的緊湊型轎車、轎車、SUV、超級轎車都會找到BEV車型,或許這輛TYPE 20只是一道開胃菜罷了。
TYPE 20保留了原來標志性的設計,但設計師為Type 20提供了許多未來主義的美學設計。除了復古的黑白配色方案,橙色飾邊,以及醒目的藍色大燈。當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類似藤蔓或者樹根一樣的亮橙色部件了,其中包括外部的輪轂和后視鏡支架,以及內部的方向盤和座椅支撐。與傳統(tǒng)的零部件制造方式不同,Type 20車上的橙色零件是由人工智能在Generative Design(生成式設計)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
“生成式設計”是大眾汽車美國與軟件公司Autodesk合作開發(fā)的,該設計軟件只需要輸入設計目標和物理參數(例如強度、重量、制造工藝和成本)后,軟件就會計算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比如,Type 20車身上運用的橙色部件自然進化的有機形狀。與傳統(tǒng)車身設計相比,雖然設計上看上去不夠簡潔,又感覺很脆弱的樣子。但這些經過生成設計,再通過3D打印的零部件除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強度,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減輕重量。比如,輪轂就比鍛造鋁輕20%。
3D打印技術目前并未完全成熟,用其打印汽車也無法做到。但通過Type 20,大眾已經證明在汽車設計中使用AI和3D打印可實現更靈活的設計,輕量化部件和經濟收益。
在經典的外表下,工程師還為這輛概念車配備了多種很可能會應用在未來汽車上的交互設備,比如面部識別、智能語音、全息信息娛樂系統(tǒng)等。Type 20通過面部識別系統(tǒng),可識別車主并讓他們進入汽車,整個過程在720p廣角攝像機的幫助下完成。如果車主接近,采用保時捷定制開發(fā)的主動空氣懸架,會隨著駕駛員到來而上升。行駛過程中,車主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調整車輛高度;此外,Type 20概念車還具備智能語音識別技術,駕駛者不僅可以在車內與車輛進行交流,在車外也能實現,而且車輛會通過LED大燈與車標的閃爍來給以回應;有趣的是,那塊儀表盤上的全息顯示屏,可以實現裸眼3D影像功能。
動力方面,Type 20概念車采用純電動傳動系統(tǒng),一個10kWh時的電池組提供120馬力功率,并產生235Nm的扭矩。看起來動力有點軟,不過要明白,原裝Type 2的風冷四缸發(fā)動機還不到50馬力。不過,參考特斯拉Model S的100kWh電池,Type20的10kWh電池可能走不太遠。當然,Type 20只是一輛概念車,它并不會真正上路。想要在路上看到一輛與Type 20概念車相似的大眾電動面包車的話,就要等到2022年ID.Buzz量產后才能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