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強, 黃 坤,胡俊強
(1.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北 武漢 430212;2.平頂山市水利勘測設(shè)計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3.山水環(huán)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安寧水電站是大渡河干流開發(fā)的梯級水利水電工程,為大(Ⅱ)型工程。樞紐建筑物包括攔河壩、溢洪道、泄洪洞、輸水系統(tǒng)、地下廠房等建筑物。攔河壩為瀝青混凝土心墻堆石壩,壩頂高程為2 135.00 m,最大壩高62 m,壩頂寬度10 m,壩長336 m。設(shè)計洪水位(正常蓄水位,P=0.2%)為2 130.00 m,死水位為2 127.00 m。
筑壩材料分區(qū)從上游到下游依次分為:上游干砌石護坡厚1 m、上游墊層厚0.5 m、上游堆石區(qū)、上游過渡層厚2 m、瀝青混凝土心墻厚0.8 m、下游過渡層厚3 m、下游堆石區(qū)、下游墊層厚0.5 m、下游干砌石護坡厚1 m。在下游壩基設(shè)置厚為1 m的過渡料和厚為1 m水平反濾層。瀝青混凝土心墻厚度為0.8 m,心墻基礎(chǔ)位于混凝土墊座上,墊座3 m×3 m(寬×高)。壩體河床覆蓋層最大深度約為92 m。基礎(chǔ)覆蓋層防滲型式采用混凝土防滲墻和帷幕灌漿(壩基基巖),混凝土防滲墻最大深度為87 m,厚度為1.0 m。大壩典型橫斷面(見圖1)。
圖1 壩體典型斷面圖
土石料本構(gòu)模型采用鄧肯E-B非線性彈性模型?;炷猎谶_到破壞強度之前,應力應變呈線性關(guān)系,故作為線彈性材料考慮[8-10]。在鄧肯E-B模型中,切線彈性模量和切線體積模量分別表示為:
(1)
(2)
依據(jù)鄧肯模型,對卸荷采用下述方法判別:當(σ1-σ3)<(σ1-σ3)0且S 對卸荷情況,彈性模量用下式計算: (3) 式(1)—(3)中: c—材料凝聚力; φ—材料內(nèi)摩擦角; pa—標準大氣壓力; Rf、K、n、Kb、Km、Kur—模型參數(shù)。 為更加精確地模型實體壩型,建立大壩有限元模型需要對壩基地質(zhì)結(jié)構(gòu)及土層材料進行概化處理,確保模型能夠準確反映實際狀況。壩體有限元模型(見圖2),采用二維有限元建模,有限單元網(wǎng)格以四邊形和三角形網(wǎng)格為主,共劃分2 061個單元,剖分2 120個結(jié)點。對壩體瀝青混凝土心墻、基礎(chǔ)混凝土防滲墻等重點研究區(qū)域,加密網(wǎng)格劃分。最底部邊界按豎向固定約束,上、下游地基邊界按水平方向固定約束。 圖2 壩體典型斷面有限元模型 經(jīng)地質(zhì)勘查,壩體各分區(qū)填筑材料及基礎(chǔ)各結(jié)構(gòu)土層物理力學參數(shù)指標(見表1),基礎(chǔ)混凝土防滲墻和基巖的物理力學參數(shù)指標(見表2)。 表1 壩體材料物理力學性質(zhì)指標表 表2 混凝土防滲墻及基巖參數(shù) 計算工況:(1)竣工期:大壩填筑完畢,上下游無水;(2)蓄水期:竣工后蓄水至正常蓄水位2 130.0 m,相應下游設(shè)計尾水位為2 092.70 m。 由圖3可知,在竣工期和蓄水期,心墻上游面的大主應力均在高程2 090.9 m壩體壩基填筑材料的分界線、約80%心墻深度處出現(xiàn)大主應力拐點??⒐て诖笾鲬拯c值為0.58 MPa,蓄水期大主應力拐點值為0.7 MPa。在墻頂至拐點的深度范圍內(nèi),大主應力近似呈線性分布,其值隨心墻深度增加逐漸增大,但增加緩慢;在拐點至墻底深度范圍內(nèi),大主應力同樣近似呈線性分布,其值隨心墻深度增加逐漸增大,但增加速率較快。 通過與心墻自重應力相比,大主應力存在“應力拱”現(xiàn)象。蓄水后,大主應力值略微增大,“應力拱”現(xiàn)象明顯減緩,大主應力與“應力拱”呈反比關(guān)系(見圖3)。 圖3 心墻上游面單元的大主應力及自重應力 由圖4可知,在竣工期和蓄水期,心墻豎向應變在68%心墻深度處出現(xiàn)拐點??⒐て谪Q向應變拐點值為0.54%,蓄水期豎向應變拐點值為0.57%。在墻頂至拐點的深度范圍內(nèi),豎向應變近似呈線性分布,其值隨心墻深度增加逐漸增大,但增加緩慢;在拐點至墻底深度范圍內(nèi),豎向應變同樣近似呈線性分布,其值隨心墻深度增加逐漸增大,但增加速率較快。從圖中可知,竣工期豎向應變最大值為5.02%,蓄水期豎向應變最大值為5.07%,豎向應變變化甚微。 由圖5可知,在竣工期和蓄水期,心墻水平向應變在57%心墻深度處出現(xiàn)拐點。從墻頂至拐點的深度范圍內(nèi),水平向應變近似為零;在拐點至墻底深度范圍內(nèi),水平向應變隨心墻深度增加逐漸增大,呈膨脹狀態(tài)。從圖5可知,竣工期水平向應變最大值為-2.37%,蓄水期水平向應變最大值為-2.22%,水平向應變變化甚微。 由圖6可知,在竣工期和蓄水期,心墻沉降位移在60%心墻深度處出現(xiàn)拐點最大值??⒐て谧畲蟪两抵禐?7.64 cm,蓄水期最大沉降值為57.52 cm。在墻頂至拐點深度范圍內(nèi),沉降位移近似呈線性分布,其值隨心墻深度增加逐漸增大;在拐點至墻底深度范圍內(nèi),沉降位移同樣近似呈線性分布,其值隨心墻深度增加而逐漸減小。蓄水后,心墻沉降值略微有所減小。 圖4 心墻豎向應變 圖5 心墻沿水平向應變 圖6 心墻沉降位移 圖7表明,竣工期防滲墻上下游面大主應力隨墻身深度呈線性增加,上游面大主應力最大值為9.60 MPa,下游面大主應力最大值為9.65 MPa,上下游面大主應力基本相等。蓄水期上游面大主應力隨墻身深度增加逐漸減小,在70%墻體深度處大主應力迅速降低,最小值6.58 MPa,防滲墻底部上游面有出現(xiàn)拉應力的趨勢;下游面大主應力從墻頂至70%墻體深度處隨深度增加逐漸減小,從70%墻體深度處至墻底處隨深度增加迅速增大,最大值12.48 MPa。 圖8表明,竣工期防滲墻上下游面小主應力基本相等。蓄水期上下游面小主應力均隨墻身深度先增加后減小,在70%墻體深度處小主應力迅速降低。上游面墻底部出現(xiàn)拉應力,最小值-0.81 MPa;下游面墻底部壓應力最小值0.25 MPa,下游面墻底部也有出現(xiàn)拉應力的趨勢。 圖9—10表明,竣工期與蓄水期防滲墻沉降位移沿墻身深度增加逐漸減小,近似線性變化??⒐r墻頂最大沉降5.48 cm,墻底沉降近似為0,蓄水期墻頂最大沉降5.21 cm,墻底沉降近似為0。竣工期與蓄水期水平位移均是先增大后減小,在30%墻身深度處呈現(xiàn)最大水平位移值。從墻頂至30%墻身深度處,水平位移隨墻身深度增加而逐漸增加,竣工期最大水平位移值20.14 cm,蓄水期最大水平位移值20.21 cm;從30%墻身深度處至墻底,水平位移隨墻身深度增加而逐漸減小,墻底水平位移近似為0。 圖7 混凝土防滲墻大主應力 圖8 混凝土防滲墻的小主應力 圖10 混凝土防滲墻水平位移 通過對深覆蓋層基礎(chǔ)上的堆石壩的壩體心墻、基礎(chǔ)墊座、地基防滲墻在竣工期、蓄水期不同工況下的應力變形分析,得出如下結(jié)論: (1)心墻:大主應力在80%墻體深度以下,其值增加較快,且明顯存在“應力拱”現(xiàn)象;豎向應變、水平向應變、沉降位移均在約60%~70%心墻深度附近出現(xiàn)拐點,拐點以下墻體沉降值隨心墻深度增加而逐漸減小。 (2)基礎(chǔ)防滲墻:竣工期防滲墻上下游面大小主應力、沉降位移大致隨墻身深度呈線性增加。蓄水期大小主應力在70%墻體深度附近出現(xiàn)拐點,防滲墻底部上游面大主應力最小值6.58 MPa,有出現(xiàn)拉應力的趨勢,小主應力出現(xiàn)拉應力。防滲墻水平位移先增大后減小,在30%墻體深度附近出現(xiàn)最大值拐點。 (3)對于易出現(xiàn)拉應力的部位今后需要做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并采取加強防范措施。3 壩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 結(jié)果分析
4.1 壩體瀝青混凝土心墻的應力變形分布
4.2 混凝土防滲墻的應力變形分布
5 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