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木
幾年前,還在編《中國畫學刊》時,有一期專題是“工筆畫”,主編鄧福星先生和我都想到了福建的吳東奮。我們認識有二三十年了,他一直在畫工筆畫。最近20年來,東奮先生在水墨意筆摻入工筆畫的傾向中是個先知先覺的畫家。
盡管東奮先生以前在傳統(tǒng)形態(tài)的設色工筆花鳥畫和水墨寫意花鳥畫上都有嫻熟的造詣,但如沒有多年來摻入意筆的水墨工筆畫的成功實踐,我和鄧福星先生在考慮工筆畫時或許不會想到他的。
東奮先生早年在福建,于傳統(tǒng)繪畫的學習十分虔誠。20世紀60年代習畫之初,他即從臨宋畫入手,進而再學習明代邊文進、林良、呂紀等嚴謹?shù)墓すP花鳥,于工筆設色花鳥畫奠定堅實的功底。這期間,他又一直追隨白描大家陳子奮先生。到80年代,東奮先生在工筆重彩花鳥畫創(chuàng)作中又大量吸收了于非、陳之佛、陳子奮、鄭乃等現(xiàn)代工筆畫名家們的藝術手法,為自己的工筆畫發(fā)展之路作了有力的鋪墊。多年來,他還保持著和工筆畫大家潘茲的聯(lián)系,一心以復興工筆畫重彩為己任。
東奮作畫,以工筆造型的嚴謹性為基礎,變精致細膩的工筆用線為提按頓挫、變化多端的意筆勾勒,給自己工筆意味的花鳥畫帶去了另一種豐富的意趣。受臺灣劉國松大膽突破傳統(tǒng)格局使用肌理制作的影響,又直接受到浙美進修時谷文達沖水法的啟示,東奮大量使用“沖水法”使本已變化豐富的意筆用線再添一層變化。所謂沖水法,即在畫面上的墨線或墨塊未干時,用清水沖洗,使墨塊中或墨線上未干的墨水被洗凈,使線與塊的邊緣留下不規(guī)則的邊緣線,讓畫面獲得一種斑駁陸離,猶如畫像石、畫像磚拓片那樣的拙樸氣質。
《春江水暖》吳東奮
如果東奮能對自己的畫面用沖水法再造一份斑駁與古拙,那么,他同樣用“撞水法”(實則是傳統(tǒng)墨法——“破墨”法中以水破墨之法的大量運用),使畫面在大面積塊面上又添一種斑駁陸離的肌理。有時東奮還把撞水法和沖水法結合運用,在一些線條和墨塊用沖水法處理后馬上用撞水法再破,亦即在古拙斑駁之上再加參差變異。這當然就打破傳統(tǒng)工筆畫之嚴謹精致、整飭工細而變化為參差斑駁、古厚樸拙。加上去色而用墨,更以“墨分五彩”之法,在虛實濃淡中用墨,使畫面在筆墨上呈變化之致。這種運用現(xiàn)代肌理制作之法對筆墨運用的突破,給東奮的意筆水墨工筆花鳥帶來了明顯的新意與突破。
《柳塘春雨》吳東奮
《丹楓寒鴉》吳東奮
東奮的水墨工筆畫雖然在筆墨的處理上有突破性的變化,但在造型的嚴謹上,他仍然堅持著工筆畫所以為“工”的特征。在他的作品上甚至不難找到宋代院體工筆的嚴謹,尤其在畫中花、鳥、枝葉的細節(jié)處理上。這樣,他的畫作既有寫意之古拙不羈,又有工筆之嚴謹工致,這就頗具蘇軾所謂“始知真放本精微”之妙了。此種工筆水墨的嚴謹與寫意結合的特征,使其既可避免文人水墨寫意多為逸筆草草小品、難畫巨作之局限,又可避免工筆設色雖可畫嚴謹大幅但有板刻拘謹之弊端。他的畫中通過鳥的家庭或鳥類個體之間關系的表現(xiàn)所隱喻的溫馨、母愛、情愛、友誼,通過古代書法、青銅鼎、彩陶、青花瓷與花卉的組合,呈現(xiàn)出濃郁的中國文化意味,以及一些在花鳥與山水中跨界處理的大型畫作……都使東奮的水墨工筆花鳥畫在當代花鳥畫界獨樹一幟。
吳東奮,1943年生,福建仙游人?,F(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福建省美術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福建省工筆畫學會常務副會長,國家友好畫院、江蘇國畫院特聘畫師,南潮花鳥畫院副院長,李耕畫院名譽院長。
作品入選第六、七屆全國美展,一至四屆“中國美協(xié)會員中國畫精品展”等國內外重大畫展,并多次獲獎;先后在北京、浙江、福建、廣東、山東等省級以上美術館舉辦個展;數(shù)十篇論文及百余幅作品發(fā)表于藝術類核心期刊;出版有《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畫集——吳東奮》等畫冊及各類技法書十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