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瑞敏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家風建設(shè)。這一思想源于《尚書》《詩經(jīng)》等文化元典?!渡袝虻洹分v上古圣王堯帝“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協(xié)和萬邦的功業(yè)是從親睦九族的家庭建設(shè)做起的?!对娊?jīng)·大雅·思齊》也說:“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意思是說要給自己的妻子樹立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國家。這一由自我修養(yǎng),進而到齊家治國的思想,在《大學》中體現(xiàn)為“三綱領(lǐng)八條目”的理論體系。關(guān)于齊家,《大學》里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又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庇纱丝梢?,家風建設(shè)是多么重要。
正是由于古人對于家風建設(shè)如此重視,所以他們留下了大量關(guān)于家風建設(shè)的家訓。據(jù)考證,家訓一詞,最早見于《后漢書-文苑傳下·邊讓》:“髫齓夙孤,不盡家訓?!痹诼L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家訓,如諸葛亮的《誡子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司馬光的《訓儉示康》、袁采的《袁氏世范》、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曾國藩的《曾國藩家訓》等,它們是我國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范本,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對于當今社會的家風建設(shè)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對我國古代家訓文化的淵源做了簡要梳理之后,我們將從修身齊家、勤儉持家、詩書傳家三個方面來探討傳統(tǒng)家訓的當代價值。
1.修身齊家
《大學》里說:“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笨鬃觿t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币牍芾砗米约旱募彝ィ紫缺仨毤訌娮陨淼乃枷氲赖滦摒B(yǎng),修養(yǎng)好自身才能齊家。曾國藩在《原才》中說:“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而已?!币粋€家庭的家風如何,與家長的自身修養(yǎng)密切相關(guān)。曾國藩服膺程朱理學,非常重視自我的心性修養(yǎng),《曾國藩家訓》中記載了他的日課四條: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
關(guān)于“慎獨則心安”,曾國藩解釋說:“自修之道,莫難于養(yǎng)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苌鳘殻瑒t內(nèi)省不疚?!藷o一內(nèi)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鄙鳘殞τ谝粋€人特別是領(lǐng)導干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都是因為缺乏慎獨精神,抱有僥幸心理,而逐步墮落,以致身敗名裂。
關(guān)于“主敬則身強”,曾國藩解釋說:“吾謂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莊敬日強,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應(yīng)。雖有衰年病軀,一遇壇廟祭獻之時,戰(zhàn)陣危急之際,亦不覺神為之悚,氣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強矣?!边@幾句話主要講待人接物之時,要保持恭敬之心,打起精神應(yīng)對,則身體自然強健。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就是不能怠政懶政,而要對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充滿恭敬之心和敬業(yè)精神。
關(guān)于“求仁則人晚”,曾國藩解釋說:“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于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于一本大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后知、覺后覺之責。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養(yǎng)庶匯,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負甚矣?!边@是強調(diào)要有仁民愛物之心。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睘楣僖蝗危绻荒茉旄R环?,而只顧自己逍遙快活,那就辜負了人民的期望,就應(yīng)該被撤職查辦。
關(guān)于“習勞則神欽”,曾國藩解釋說:“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于逸而憚于勞,古今之所同也?!瓰橐簧碛?,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且跃佑麨槿松袼鶓{依,莫大于習勞也。”這是強調(diào)人要在克服艱難苦困中增長才干。
通過上述疏解,我們可以知道曾國藩的四條“日課”對于人的道德修養(yǎng)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如果我們能按照上述要求來做,就可以給家人樹立榜樣,那么家庭中自然就會形成良好的風氣。
2.勤儉持家
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與我們的農(nóng)耕文明密切相關(guān)。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勤勤懇懇的勞作,就不會有所得。中國傳統(tǒng)家訓中就有不少關(guān)于勤儉的內(nèi)容。
三國時期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敝T葛亮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臨終前給后主上的遺表中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笨梢娝纳钍嵌嗝磧€樸。
北宋司馬光給兒子司馬康寫的《訓儉示康》—文中說:“御孫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jié)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xiāng)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可見儉約可以持身,奢侈則難免招禍。司馬光在文中還談到北宋一位宰相張知白的故事。據(jù)說張知白擔任宰相之后,生活還像以前擔任基層官員一樣,有人勸他說:“您現(xiàn)在高官厚祿,生活卻這樣節(jié)儉。雖然您知道自己確實是清廉節(jié)儉,可別人卻對您的這種做法頗有譏諷,說您像西漢宰相公孫弘蓋布被子那樣是矯情作偽。您還是像大家一樣吧?!睆堉谆卮鹫f:“以我現(xiàn)在的俸祿,即使全家人都錦衣玉食,也不是難事??墒?,人之常情就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啊,我這樣高的俸祿哪能一直保有呢?假如有一天沒了這么多俸祿,家人卻已習慣了奢侈的生活,肯定會因為揮霍家產(chǎn)而饑寒交迫??紤]到這一點,還不如一直保持節(jié)儉的生活呢?!?/p>
張知白的故事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時,無論地位多高,都應(yīng)該保持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同時也要管理好家庭成員,自覺抵制金錢誘惑和不良風氣。
3.詩書傳家
古人說:“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比绻f“修身齊家”和“勤儉持家”對應(yīng)的是“忠厚傳家久”,那么“詩書傳家”則對應(yīng)于“詩書繼世長”。所謂“詩書傳家”,主要是指古代家庭非常重視子孫的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子孫讀書的習慣?!吨熳蛹矣枴分姓f:“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闭f的正是“詩書傳家”的傳統(tǒng)。
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中說:“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shù)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yīng)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鬃釉啤俪扇籼煨?,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這里強調(diào)教育子女應(yīng)該趁早,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對子女疏于管教,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袁采《袁氏世范》中說:“大抵富貴之家教子弟讀書,固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賢言行之精微。然命有窮達,性有昏明,不可責其必到,尤不可因其不到而使之廢學。蓋子弟知書,自有所謂無用之用者存焉。史傳載故事,文集妙詞章,與夫陰陽、卜筮、方技、小說,亦有可喜之談,篇卷浩博,非歲月可竟。子弟朝夕于其間,自有資益,不暇他務(wù)。又必有朋舊業(yè)儒者,相與往還談?wù)?,何至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而與小人為非也。”袁采強調(diào)教子弟讀書,除了應(yīng)付科舉外,還可以防止子弟因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而與小人一起為非作歹。讓孩子在一個書香氛圍濃厚的家庭中成長,是培養(yǎng)其良好道德品性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