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龍 陳海鵬 李國雷 權繼傳 鄭朝旭 關旭 王征 高艷偉甄亞男 王錫山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 tumor,GIST)是起源于胃腸道Cajal細胞或與Cajal細胞同源的間葉干細胞的梭形細胞腫瘤[1]。GIST可見于消化道任何部位,最常見于胃、小腸次之,也可發(fā)生于胃腸道外、網膜、腸系膜、腹膜外[2]。目前對于GIST的治療,外科手術切除仍是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的普及以及腹腔鏡器械的不斷改進,腹腔鏡手術已逐漸應用于GIST的外科治療,但傳統(tǒng)的腹腔鏡手術仍需輔助切口進行消化道的重建和/或標本的取出,切口導致的疼痛及可能的切口感染、切口疝等并發(fā)癥部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腹腔鏡的微創(chuàng)優(yōu)勢,并影響美觀。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natural orif i 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在結直腸、胃、小腸、肝膽及婦科腫瘤中逐漸開展[3]。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結直腸外科近期收治了一例小腸系膜間質瘤患者,在保證腫瘤治療效果的同時,進一步減少腹壁創(chuàng)傷及可能帶來的切口問題,為該患者施行了腹部無輔助切口經陰道拖出標本的3D腹腔鏡小腸系膜間質瘤切除術?,F(xiàn)將患者相關資料報道如下。
患者56歲,女性,因“查體發(fā)現(xiàn)腹腔腫物1周”就診。自述無腹痛、腹脹、黑便等癥狀。腹部查體未見明顯陽性體征。胸腹盆部增強CT提示腹腔類圓形腫物,最大截面積5.0 cm×3.5 cm,邊界尚清,成不均勻明顯強化,與鄰近小腸關系密切。腹盆腔、腹膜后、雙側髂血管區(qū)及腹股溝區(qū)未見明確腫大淋巴結??紤]小腸間質瘤(圖1)。術前CEA、CA19-9、CA724、CA242均不高。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6.62×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數61.6%,血紅蛋白143 g/L。肝功生化及心電圖未見明顯異常,可考慮手術切除。
圖1 術前腹部增強CT
全麻后患者取功能截石位,碘伏消毒腹部及陰道,五孔法放置腹腔鏡戳卡,觀察孔位于臍上1.5 cm處。
術中見腹腔無腹水,盆腔未見明顯轉移結節(jié),肝膽胰脾未及明顯異常。腫瘤位于小腸系膜近腸管區(qū),大小約5 cm×4 cm,包膜完整,但與小腸系膜血管分界不清,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圖2)。遂決定性小腸系膜切除+部分小腸切除。術中確定腸管切除范圍,腔內直線切割閉合器閉合腸管,由腸管側向腫瘤方向游離系膜(圖3),腫瘤臨近區(qū)域血管密集區(qū)域使用腔內切割閉合器離斷,完整切除腫瘤及部分腸管。將標本置入保護套中,放置盆腔待?。▓D4)。
沿小腸斷端對系膜側切開小口,腸腔置入腔內直線切割閉合器,行小腸-小腸功能性端端吻合(圖5),關閉共同開口(圖6)??晌站€間斷加固吻合口,倒刺線連續(xù)縫合關閉小腸系膜裂孔(圖7)。
再次碘伏消毒陰道,腹腔鏡下電凝鉤切開陰道后穹窿,長度約5 cm(圖8)。經陰道置入卵圓鉗將裝有標本的保護套經陰道拖出(圖9)。徹底止血后,倒刺線連續(xù)縫合,關閉陰道后穹窿切口(圖10)。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腹腔。術中吻合確切,吻合口無明顯張力,遂未放置引流管??晌站€關閉穿刺孔(圖11)。手術時間100 min,術中出血20 mL。手術標本完整(圖12)。
患者術后常規(guī)給予舒芬太尼150 μg配制止疼泵微量泵入,未再加用其他鎮(zhèn)痛藥物。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定,術后第一天評分為2分,術后第二天為1分,術后第三天為1分。術后10 h可自主離床活動,囑其少量飲水。12 h聽診有腸鳴音,16 h自覺排氣。術后第二天少量排便,進食流質、半流質,術后第五天出院。術后切口愈合可,無紅腫及滲出。圍術期無并發(fā)癥出現(xiàn)。術后病理示:小腸系膜內見梭形細胞腫瘤,腫瘤最大徑6 cm,核分裂像罕見。淋巴結未見轉移性腫瘤(0/6)。
圖2 術中探查腫瘤
圖3 游離小腸系膜
圖4 標本置入標本袋中
GIST是起源于胃腸道Cajal細胞或與Cajal細胞同源的間葉干細胞的梭形細胞腫瘤。GIST每年的發(fā)病率大約是(10~20)/100萬,在臨床確診時,大約20%~30%患者發(fā)現(xiàn)已有轉移[4]。GIST常發(fā)生在50歲以上的人群,以55~65歲多發(fā),GIST可發(fā)生于胃腸道任何部位。目前研究認為GIST是因Kit或PDGFRA基因的突變導致酪氨酸激酶受體激活而引起的。GIST無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其癥狀可包括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脹、腹部包塊等,因而GIST多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被發(fā)現(xiàn)。
圖5 小腸-小腸功能性端端吻合
圖6 關閉共同開口
圖7 關閉小腸系膜裂孔
圖8 切開陰道后穹窿
圖9 裝有標本的保護套經陰道拖出
圖10 關閉陰道后穹窿切口
圖11 術后腹壁照片
圖12 手術標本
對于GIST的治療,目前主要包括手術切除和以伊馬替尼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手術切除是GIST治愈的主要手段[5]。外科手術的治療原則是保證完整切除腫瘤,避免腫瘤破裂,因GIST很少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因此不推薦行常規(guī)淋巴結清掃。手術切除分R0切除(鏡下切緣無腫瘤細胞)和R1切除(鏡下切緣有腫瘤殘留)。相關文獻報道GIST行R1切除的約占8.8%,這可能與腫瘤大小(>10 cm)、位置及術中腫瘤破裂有關[6]。外科手術方式包括開腹手術、內鏡手術、腹腔鏡手術、內鏡腹腔鏡聯(lián)合手術。對于消化道內較小的原發(fā)性GIST可考慮行內鏡下切除。但對于小腸間質瘤或消化道外間質瘤,內鏡往往無法處理。因此多選擇行開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隨著外科醫(yī)生手術水平的提高及微創(chuàng)治療理念的普及,腹腔鏡手術因具有視野范圍廣,診治同步及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勢,逐漸成為了腹部外科的主流手術方式。對于腹腔鏡治療GIST,NCCN《軟組織肉瘤臨床實踐指南(2017年第2版)》中建議腹腔鏡可應用于解剖部位(包括胃大彎或前壁、空腸或回腸)合適的GIST[7]。對于小腸間質瘤通常推薦行腸段切除。傳統(tǒng)的腹腔鏡手術往往需行輔助切口來完成消化道的重建和/或標本的取出。該輔助切口可能會增加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住院時間[8]。
NOSES完美整合了傳統(tǒng)腹腔鏡手術的操作技巧及經自然腔道內鏡手術無切口的理念。NOSES是指使用腹腔鏡器械、TEM器械或軟質內鏡等設備完成腹腔內手術操作,經自然腔道(陰道或直腸)取標本的腹壁無輔助切口的手術。NOSES手術與傳統(tǒng)腹腔鏡手術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標本經自然腔道取出,無腹壁取標本的輔助切口,術后腹壁僅存留幾處微小的戳卡疤痕。該技術具有更加微創(chuàng)的美容效果,同時又具備傳統(tǒng)腹腔鏡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3]。切口是引起患者術后疼痛的最主要因素,切口大小與手術創(chuàng)傷成正相關,切口越大,手術對體表神經的損傷越大,進而會使患者術后疼痛愈發(fā)嚴重。Wolthuis等[9]開展一項研究對比了NOSES術后和常規(guī)腹腔鏡術后患者的短期療效,結果顯示常規(guī)腹腔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明顯高于NOSES組患者,而且對術后止痛藥具有更強的依賴性。此外,腹壁輔助切口也會增加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的風險,包括切口感染、切口疝甚至是切口腫瘤種植等[10]。
目前,能夠開展NOSES術的器官主要包括結直腸、胃、小腸、肝膽以及婦科腫瘤等。在《結直腸腫瘤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專家共識(2017版)》中指出,經陰道NOSES術的標本環(huán)周直徑3~5 cm為宜[11]。本病例中患者為老年女性,腫瘤最大徑5 cm左右,具備經陰道取出標準。該病例手術標本取出過程順利,腫瘤無破裂。而對于陰道后穹窿切口,此處為陰道最低處,也是最易擴張的部分。其周圍沒有神經分布,并不能對性刺激產生興奮。因此,后穹窿處損傷后對性生活并不會造成明顯影響。國內多中心的患者隨訪資料結果顯示,并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陰道功能損傷病例[12]。
在對于小腸及系膜間質瘤行NOSES手術時,保證腫瘤的完整性,避免腫瘤破裂是至關重要的。GIST腫瘤的破裂或出血是術后復發(fā)的高危因素,復發(fā)率接近100%。GIST腫瘤質碎、易脆,手術過程中需要格外小心。尤其是在腹腔鏡手術中需遵循“非接觸、少擠壓”的原則,且必須使用“取物袋”,注意避免腫瘤破潰播散,導致腹腔種植等遠處轉移[13]。國內王雪瑋等[14]報道1例小腸間質瘤標本經直腸肛門取出,過程順利。患者術后恢復好,順利出院。
目前NOSES手術已經廣泛應用于腹腔鏡腹盆腔腫瘤手術中,相關文獻報道已證明其微創(chuàng)美容效果與安全性,但針對于小腸間質瘤標本經陰道取出的方法尚屬首例,仍需外科醫(yī)師通過手術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