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崗栓 杜社妮 鄭紀勇 鄭鎖林
摘要 介紹了寧南山區(qū)紅梅杏桃小食心蟲的危害特征、形態(tài)特征及發(fā)生規(guī)律,指出寧南山區(qū)紅梅杏桃小食心蟲一年發(fā)生一代且較集中,發(fā)生期較蘋果桃小食心蟲早20 d左右。提出防治紅梅杏桃小食心蟲應以預防為主,在農業(yè)防治的基礎上,加強地面防治和樹上防治,積極誘捕越冬幼蟲和成蟲,適時開展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并根據桃小食心蟲的生活階段,選擇不同類型的生物及化學藥劑。
關鍵詞 杏;桃小食心蟲;發(fā)生規(guī)律;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6.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3-0136-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3.04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e Occurrence and Prevention of Peach Fruit Borer of Hongmei Apricot in Ningnan Mountain Are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rules of the peach fruit borer (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of Hongmei apricot(Armeniaca sibirica(L.) Lam.) in Ningnan Mountain area, pointed out that the peach fruit borer only had one generation per year and the occurrence period was very concentrated, and the occurrence period of peach fruit borer of Hongmei apricot was about 20 d earlier than that peach fruit borer of apple in Ningnan Mountain area.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a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ach fruit borer should focus on preven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agricultur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engthen ground control and tree control, actively trapping overwintering larvae and adults, timely carrying out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control, and different types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agent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life stage of peach fruit borer.
Key words Apricot; Peach fruit borer; Occurrence rules;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基金項目 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及示范”(2016YFC0501702);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項目(KFJ-STS-ZDTP-012)。
作者簡介 白崗栓(1965—),男,陜西富平人,研究員,碩士,從事果樹栽培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2-22
紅梅杏也稱新疆杏,是西伯利亞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的一個優(yōu)良鮮食品種。20世紀80年代寧南山區(qū)固原市原州區(qū)先后從陜西和新疆引入紅梅杏,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已成為寧南山區(qū)原州區(qū)、彭陽縣等地的特色產業(yè)。紅梅杏色澤鮮艷,風味酸甜,耐貯性強,且耐寒、耐旱、耐瘠薄,但在寧南山區(qū)發(fā)展過程中遇到2個主要問題:一是春季的霜凍危害,二是桃小食心蟲[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又名C.sasakii Matsmura]的危害,嚴重影響了寧南山區(qū)紅梅杏的發(fā)展。桃小食心蟲的發(fā)生與危害不但與地域、氣溫、降水等密切有關,而且隨寄主的變化其越冬幼蟲出土期不同[1-4],導致防治時期難以把握,防治效果差。桃小食心蟲危害果實,造成果實成“豆沙餡”而失去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防治桃小食心蟲已成為寧南山區(qū)紅梅杏發(fā)展過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為了促進寧南山區(qū)紅梅杏的發(fā)展,筆者根據寧南山區(qū)桃小食心蟲發(fā)生危害狀況及已有的文獻[5-8],闡明寧南山區(qū)紅梅杏桃小食心蟲發(fā)生規(guī)律,并提出綜合防治措施。
1 危害癥狀
桃小食心蟲屬鱗翅目(Lepidoptera)蛀果蛾科(Carposinidae),廣泛分布于我國24個省、市、自治區(qū),是北方果樹中危害最嚴重、發(fā)生最普遍的食心蟲類害蟲,可危害蘋果(Malus domestic B.)、梨(Pyrus sp.)、桃(Prunus persica(L.)Batsch)、杏(Armeniaca sp.)、李(Prunus salicina Lindl.)、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紅棗(Zizyphus jujuba Mill.)10多種果實。
寧南山區(qū)桃小食心蟲主要以越冬代成蟲的幼蟲對紅梅杏果實造成危害。成蟲羽化后當日即可交配產卵,卵多單產于果實頂端周圍,幼蟲蛀入果實2 d后蛀孔流出膠滴,干后呈膠柱狀,擦拭后可見針眼大的黑色蛀果孔。幼蟲入果后直達果心,在杏核周圍蛀食果肉,邊吃邊排泄并留下糞便,導致杏核周圍充滿蟲糞形成“豆沙餡”。蟲果外形與正常果實無明顯變化,不腐爛且可生長至成熟,僅在成熟前果面紅暈出現略早,采前有少量落果,但蟲果已失去食用和加工價值。
2 形態(tài)特征
桃小食心蟲有成蟲、卵、幼蟲、繭、蛹5個蟲態(tài),是一種完全變態(tài)害蟲(圖1)。桃小食心蟲在不同寄主的形態(tài)略有差異,危害紅梅杏的較危害蘋果的體型略小[8-10]。
2.1 成蟲(蛾)
成蟲(蛾)呈灰白色或淺灰褐色,雌蛾略大于雄蛾。雌蛾體長7~8 mm,翅展16~18 mm;雄蛾體長5~6 mm,翅展 13~15 mm。復眼紅色。前翅近前緣中部處有一近似三角形、藍灰色、有光澤的大斑,基部和中部有7簇黃褐色或藍褐色斜立鱗片;前緣凸彎,頂角顯著,緣毛灰褐色。后翅灰色,緣毛長,淺灰色。雄蛾觸角櫛齒狀,下唇須短而上翹,觸角每節(jié)腹面兩側具有纖毛。雌蛾唇須較長,向前直伸,略呈三角形,觸角每節(jié)腹面兩側無纖毛。
2.2 卵
卵呈豎橢圓形或桶形,長0.4~0.41 mm,寬0.31~0.36 mm,表面密生不規(guī)則略呈橢圓形刻紋,以底部黏附于果實表面。初產卵呈黃紅色,逐漸轉變?yōu)槌燃t色或深紅色。卵頂部1/4處環(huán)生 2~3圈“Y”狀刺毛。近孵卵頂部顯幼蟲黑色頭殼,呈黑點狀。
2.3 幼蟲
初孵幼蟲呈黃白色,體長2 mm,老熟(末齡)幼蟲體長13~15 mm,體背呈桃紅色。幼蟲頭呈褐色,前胸背板呈暗褐色,前胸側毛組具 2根剛毛,第8腹節(jié)的氣門較其他各節(jié)的更靠近背中線,腹足趾鉤單序環(huán),無臀櫛。
2.4 繭
桃小食心蟲的繭分冬繭和夏繭2種類型。越冬繭為扁圓形,長4.4~6.0 mm,寬3.2~5.2 mm,由脫果老熟幼蟲吐絲綴合土粒作成,質地緊密。夏繭為紡錘形,又稱“蛹化繭”,長7.0~9.0 mm,寬3.2~5.2 mm,由越冬老熟幼蟲脫繭(冬繭)后或脫果老熟幼蟲吐絲綴合細土粒而成,質地疏松且一端留有成蟲羽化孔。
2.5 蛹
體長6.5~8.6 mm,呈淡黃白色至黃褐色,體壁光滑無刺,翅、足及觸角端部不緊貼蛹體而游離,包裹在越冬幼蟲出土后或脫果老熟幼蟲做成的紡錘形“蛹化繭”(夏繭)中,越冬幼蟲或脫果老熟幼蟲在“蛹化繭”中化蛹并羽化成蛾。
3 生活習性與發(fā)生規(guī)律
根據桃小食心蟲在寧南山區(qū)的危害狀況及相關文獻,寧南山區(qū)桃小食心蟲基本一年發(fā)生一代(圖2),各蟲態(tài)的發(fā)育歷期隨溫度的升高而縮短,且紅梅杏園的桃小食心蟲發(fā)生期較蘋果園的早20 d左右[8-9,11-22]。桃小食心蟲活動期溫暖多雨,土壤濕潤,田間濕度大,有利于桃小食心蟲大發(fā)生[11-22]。
3.1 越冬幼蟲出土期
杏果實成熟期(7月中旬)脫果老熟幼蟲在樹干周圍淺土內結繭越冬,冬繭以樹干基部背陰面3~7 cm的土層最多,最深不超過13 cm。越冬幼蟲出土時期與溫度、降雨或灌水等密切相關,遇透雨或灌水,幼蟲出土集中,出土時間短。紅梅杏園桃小食心蟲出土前旬平均氣溫為16 ℃,5 cm土層土壤溫度為 19 ℃,而蘋果園、梨園桃小食心蟲出土前旬平均氣溫為16.9 ℃,5 cm土層土壤溫度為 19.7 ℃,紅梅杏園桃小食心蟲出土較蘋果園、梨園早20 d左右。桃小食心蟲在氣溫、土溫適宜,土壤含水量達5%以上即可出土,其中土壤含水量達10%左右時最適宜,但土壤水分含量低于3%時幼蟲幾乎不能完全出土。降雨量10~30 mm 會促進桃小食心蟲越冬幼蟲出土,而超過40 mm則會延遲幼蟲出土,降雨或灌溉之日起到出土高峰期平均為8 d。雨量分布不均而分期集中的情況下,出土高峰往往隨降雨而出現若干次。長期干旱缺雨,土壤干燥,則將推遲幼蟲出土期。光周期對越冬代幼蟲出土率無顯著影響。
寧南山區(qū)越冬幼蟲自4月下旬開始出土,延續(xù)到6月下旬,出土盛期一般在5月下旬及6月上旬左右,出土時期前后長達60~70 d。出土時期及出土盛期較同地區(qū)蘋果園、梨園早20 d左右。
3.2 蛹化繭(夏繭)發(fā)生期
越冬幼蟲從冬繭爬出后,多向樹干方向爬行,在地面爬行 1~2 d,然后在樹干基部附近、土塊、石塊、草根旁做紡錘形“夏繭”,幼蟲在“夏繭”中經過2 d后并在其中化蛹,蛹期 11~13 d。自越冬幼蟲出土到成蟲羽化需11~20 d,平均14 d。成蟲羽化適溫19~27 ℃,相對濕度70%~90%。春季復蘇的老齡幼蟲必須咬嚼潮濕的雜草或取食雨水才能化蛹,幼蟲化蛹前少雨低濕,不僅會使化蛹推遲甚至會造成部分越冬幼蟲不能化蛹而死亡。
寧南山區(qū)紅梅杏園越冬代成蟲一般在5月上旬開始做“夏繭”,延續(xù)到7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夏繭”盛期。
3.3 成蟲(蛾)發(fā)生期
成蟲羽化多在20:00時至凌晨04:00 活動,其中00:00—02:00 活動頻繁。桃小食心蟲白天靜伏于草叢、土石間隙等陰暗、隱蔽場所,受驚擾僅做短距離移動,在夜間飛行、交配、產卵。溫度14~29 ℃時90%以上雌蛾、雄蛾均有飛行行為,且雌蛾、雄蛾飛行能力無顯著差異,飛行距離為225 m,80%為100 m左右,田間飛行能力較強。
雌蛾產卵量為80~140 粒,最多265粒。蛾壽命6~7 d。雌蛾的產卵量和壽命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中溫、高濕是雌蛾受精和產卵的適宜條件,高溫、低濕則不適宜雌蛾、雄蛾交尾。雌蛾23 ℃時交配率最高,交尾、產卵和生長發(fā)育的適宜溫度為23~26 ℃,相對濕度為80%~100%。高溫、干旱對雌蛾、雄蛾交尾和產卵均不利,久雨和暴雨也會抑制雌蛾產卵。當溫度達到30 ℃以上,相對濕度在70%以下,對成蟲壽命和產卵均不利。
成蟲有弱趨光性及趨化性,對藍色光敏感。雄蛾對性誘芯釋放的人工合成性誘劑有很強的趨性。寧南山區(qū)紅梅杏園桃小食心蟲越冬代成蟲(蛾)最早于5月中旬開始出現,6月中旬達到高峰。由于每年羽化前降水量、降水時期不同,每年的成蟲出現高峰有一定的差異。
3.4 卵發(fā)生期
成蟲羽化后2~3 d交尾產卵,卵單產,多產在果實茸毛多的頂端周圍,少量產在梗洼和葉背上。卵孵化的最適溫度為 21~27 ℃,最適相對濕度為75%~95%,田間孵化率在85%以上。卵期7~10 d,大多數為8 d。溫度超過30 ℃雌蛾則不能產卵,高溫干旱的夏季不利于桃小食心蟲成蟲及卵的發(fā)生,氣溫正常,較潮濕的季節(jié)對其繁殖有利。
寧南山區(qū)紅梅杏園桃小食心蟲成蟲最早于5月中旬開始產卵,6月中旬達到高峰。卵發(fā)生期較成蟲發(fā)生期延后2~3 d。卵發(fā)生期是防治桃小食心蟲的重要時期。
3.5 幼蟲發(fā)生期
幼蟲孵化后在果實表面爬行十幾分鐘至數小時,尋覓適當部位后開始啃咬果皮,但并不吞食咬下的果皮,然后蛀入果內危害。幼蟲剛孵化至幼蟲蛀入果實這段短暫暴露期胃毒劑基本無防治效果。大部分幼蟲均從果實胴部蛀入果實,蛀入孔極小,初蛀入的蛀入孔被果實流膠液封口且不易發(fā)現。桃小食心蟲蛀入杏果實后,在杏核周圍蛀食果肉,危害期約 20 d,較蛀入蘋果的危害期短5 d左右。初孵幼蟲的蛀果率隨溫度的升高而提高。7月上旬至中旬,老熟幼蟲由果內向外咬一直徑1.5 mm左右的脫果孔脫出果外,直接落地,以老熟幼蟲結繭越冬,若杏園混栽蘋果、梨、紅棗等其他果樹,則有部分老熟幼蟲結夏繭化蛹,約14 d后羽化成蛾,交配產卵,形成第二次危害高峰。脫果孔外常留有新鮮蟲糞。脫果盛期早晚與幼蟲出土早晚及出土整齊度有關。桃小食心蟲對光周期不敏感,幼蟲在短日照和長日照條件下都會滯育。
寧南山區(qū)桃小食心蟲幼蟲孵化后短暫暴露期在6月中旬達到高峰,短暫暴露期是防治的關鍵時期。
3.6 幼蟲越冬期
紅梅杏園老熟幼蟲結夏繭率很低,主要是桃小食心蟲二代幼蟲在杏園無食物蛀食,大多被餓死,不構成危害。絕大多數老熟幼蟲均結冬繭,翌年4月下旬越冬幼蟲咬破冬繭,爬出土面,尋找適宜場所(多在背陰處),在土塊下、石塊下、草叢旁等做夏繭化蛹。
脫果老熟幼蟲有背光習性,一般分布在樹冠垂直投影范圍內。在果園地面無間作物和地形不復雜的情況下,脫果老熟幼蟲喜歡向樹干方向爬行,60%分布在樹干周圍 1 m內3~7 cm 土層土壤中,入土結繭深度一般不超過13 cm,且以樹干基部背陰面蟲數最多。若果園管理粗放,土塊、石塊等較多,雜草叢生或間作其他作物,脫果老熟幼蟲會就地入土結繭。
寧南山區(qū)桃小食心蟲脫果老熟幼蟲越冬期從6月下旬至翌年4月下旬,長達10個月。
3.7 天敵
桃小食心蟲的天敵主要有甲腹繭蜂(Chelonus sp.)、中國齒腿姬蜂 (Pristomerus sp.)等種類。白僵菌(Beauveria sp.)對桃小食心蟲幼蟲感病率較高,綠僵菌(Metarhizium sp.)可侵染蟲卵。麻雀(Passer montanus)、雞(Gallusgallus domesticus)等鳥類在幼蟲出土期、入土期及成蟲遷飛期對桃小食心蟲具有一定的殺滅作用。
4 防治措施
桃小食心蟲寄主多,出土時間長,危害隱蔽性強,防治桃小食心蟲必須以預防為主,樹下防治與樹上防治相結合,在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的基礎上,根據桃小食心蟲的生活階段,開展綜合防治,科學用藥[23-28],力爭在幼蟲蛀果之前予以殲滅,最大限度地降低蟲果率。
4.1 預測預報
根據每年的氣候數據、性誘劑監(jiān)測結果及田間調查結果,預測預報桃小食心蟲越冬幼蟲出土、成蟲羽化、老熟幼蟲脫果時期,制訂綜合治理方案,進行集中防治,提高防治水平。
桃小食心蟲危害隱蔽性強,只有在老熟幼蟲出土、成蟲羽化及產卵期、老熟幼蟲脫果期暴露在外,故這3個時期為防治最佳時期。
第1頭雄蛾出現時為越冬幼蟲出土盛期,是防治越冬幼蟲最佳時期(地面防治最佳時期),應及時采用無公害農藥進行地面防治或土壤施藥防治。當卵果率達1%時(樹上防治最佳時期),應及時噴藥消滅蟲卵及初孵化而未入果的幼蟲,進行樹上防治。老熟幼蟲脫果時正是果實成熟期(第二次地面防治最佳時期),應加強地面農業(yè)防治措施,減少翌年蟲害發(fā)生。
要充分利用預測預報技術,準確預測幼蟲出土時間、成蟲羽化高峰期和老熟幼蟲脫果期,為科學防治提供依據。在做好監(jiān)測、預報的基礎上,采用樹下與樹上防治相結合,農業(yè)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園內防治與園外防治相結合,特別注意越冬幼蟲的出土期防治,并根據不同生活階段,選用不同的生物、化學藥劑,提高防治效率。
4.2 農業(yè)防治
農業(yè)防治的主要時期是越冬幼蟲出土期和老熟幼蟲脫果期。
①防止越冬幼蟲出土化繭和脫果老熟幼蟲入土化繭。春季土壤解凍后至越冬幼蟲出土前和老熟幼蟲脫果期,樹盤下鋪地膜并用土壓實,或在樹干周圍堆起20 cm厚的土并將地面拍實壓光,防止越冬幼蟲出土結繭及老熟幼蟲脫果后入土化繭。
②凍死、深埋越冬幼蟲。秋季全園撒施基肥時深翻果園土壤,特別是將根莖附近的土壤深翻晾曬,將越冬幼蟲及蟲繭暴露于地表,利用冬季低溫、干燥的氣候環(huán)境,凍死、風干部分越冬幼蟲或供鳥類取食。秋季穴施基肥時把樹盤半徑約1 m內的表層土壤及落地蟲果填入施肥穴底部,深達20 cm以下,阻止大量越冬幼蟲翌年出土。
③誘捕越冬幼蟲和脫果老熟幼蟲。越冬幼蟲出土前和老熟幼蟲脫果前清除樹冠下雜草及其他覆蓋物,堆放石塊、瓦塊或土塊,引誘幼蟲結繭,然后隨時捕捉;樹干根莖部綁草把或綁果樹誘蟲帶,捕捉越冬幼蟲和脫果老熟幼蟲,每隔10 d更換1次草把或誘蟲帶并集中燒毀。草把及誘蟲帶不但可誘捕桃小食心蟲,而且可誘捕大量體形小、隱蔽在樹干老翹皮及裂縫中越冬的較難防治的多種害蟲。
④清耕除草與清除蟲果。越冬幼蟲出土期清耕除草,打亂活土層,促進杏園干燥無草,破壞越冬幼蟲的生存環(huán)境,導致越冬幼蟲無雜草咬嚼或雨水取食,阻礙越冬幼蟲結繭化蛹。幼蟲蛀果期間經常摘除樹上的蟲果并及時撿拾地面的落果,深埋或喂食動物。
⑤人工捕捉及果實套袋。在果樹休眠期刮除老皮、翹皮,特別是根頸部位樹皮,然后集中燒毀或深埋(深埋20 cm以下),可消滅大量的越冬幼蟲;堆放果實的場地應先壓實表土后再鋪1層細砂,然后堆放果實。果實處理完后將果場的細砂土過篩,將篩出的蟲繭集中深埋。成蟲發(fā)生前(5月下旬前)對果實套袋,于成熟前5~7 d除袋,可防止食心蟲的危害。
⑥杏園不可混栽其他果樹。桃小食心蟲危害的果樹種類較多,危害不同果樹后其越冬幼蟲出土期、發(fā)生世代、老熟幼蟲脫果入土期均不同,會對防治帶來困難。
4.3 誘捕成蟲
主要是根據成蟲的趨光性、趨化性及趨異性來誘捕成蟲。
①燈光誘捕。根據桃小食心蟲成蟲的趨光性,從5月下旬成蟲發(fā)生期開始,在果園安裝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太陽能殺蟲燈等誘殺成蟲。民居附近可用200 W白熾燈,在燈旁立張塑料板涂抹黏著劑,誘捕成蟲。其中350~365 nm波長的黑光燈防治效果較好,誘集的雌蛾比例較大。
②糖醋酒液誘殺。利用成蟲的趨化性,配制糖醋酒液誘殺。糖醋酒液的比例為紅糖1份、醋4份、酒1份、水16份,并加少量洗衣粉。糖醋酒液應在日落前掛出,1 hm2地掛225個左右,高度應為樹高的2/3且周圍空曠無遮擋,雨天應防止雨水進入盆內,每天檢查誘蟲量并及時添加糖醋酒液。
③性誘劑誘殺。性誘劑誘殺是利用成蟲的趨異性,誘殺雄蛾,減少雌蛾、雄蛾交尾機會,減少桃小食心蟲發(fā)生數量。性誘劑是一種高效無毒、不影響益蟲、無環(huán)境污染的測報和防治方法。通過誘捕雄蛾,可預測桃小食心蟲的出土始期和盛期,掌握地面防治和樹上防治的最佳時期,降低防治成本。誘捕器有三角形誘捕器和水盆誘捕器等樣式。誘捕器懸掛高度多為樹高的2/3,多在果園陰面開闊處。三角形誘捕器的誘芯(有效成分150 μg)放在誘捕器內的黏板上,當雄蛾來找雌蛾交配時,就會粘在黏板上,從而起到殺雄蛾的作用。三角形誘捕器的誘芯需隔40~50 d更換1次,待膠板上粘滿蛾子后需清理或更換黏板,1 hm2需均勻放置75~90個。水盆誘捕器是將性誘劑的誘芯固定于水盆液面上方1.0 cm處,在水盆內加入 1% 洗衣粉液并及時檢查,液面與性誘芯保持10 cm的距離,且洗衣粉液需5 d更換1次,性誘芯20~25 d更換1次。水盆誘捕器促使誘來的雄蛾掉落在洗衣粉液中而失去飛翔能力,從而導致死亡,水盆誘捕器1 hm2需均勻放置90~120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人工合成的桃小食心蟲雌性誘劑誘捕效果較好。
4.4 利用性誘劑誘捕成蟲
從 6 月開始,杏園每間隔60~100 m設一誘捕器,可預報成蟲發(fā)生期,指導地面噴藥或樹上噴藥,同時,誘捕有大量孕卵的雌成蟲和未交尾或仍可交尾的雄成蟲,起直接防治作用。
桃小食心蟲成蟲(蛾)取食花蜜,喜食洋蔥(Allium cepa L.)、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的花蜜,春季在杏園零散栽植洋蔥鱗莖,分期分批零散種植向日葵,洋蔥、向日葵開花期正是桃小食心蟲成蟲遷飛期,將大多數成蟲吸引到洋蔥花、向日葵花上,然后集中噴藥殺滅。
4.5 生物防治
桃小食心蟲的天敵種類較多,可利用其天敵,進行生物防治。
①杏園養(yǎng)雞養(yǎng)鴨(Anatinae sp.)。杏園散養(yǎng)雞、鴨等家禽,1 hm2散養(yǎng)150~300只,在杏園自由取食,啄食害蟲和雜草,減輕桃小食心蟲及其他害蟲的危害,抑制雜草生長,提高杏園土壤肥力,增加杏園經濟收入。越冬幼蟲出土期、成蟲遷飛期和老熟幼蟲脫果期人為驅趕雞群、鴨群在果園巡游,可消滅大量幼蟲及成蟲。
②釋放赤眼蜂、中國齒腿姬蜂(Pristomerus chinensis Ashmead)和桃小食心蟲甲腹繭蜂(Chelonus chinensis)。赤眼蜂為膜翅目赤眼蜂科的一種寄生性昆蟲,幼蟲在蛾類的卵中寄生,微小赤眼蜂(Trichogrammatid minutum Riley)、松毛蟲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均可用來防治各種鱗翅目農業(yè)害蟲。食心蟲產卵期,選擇無風無雨天氣,1 hm2放蜂30萬頭,每次間隔7 d,可有效降低桃小食心蟲的危害。中國齒腿姬蜂和桃小食心蟲甲腹繭蜂均可寄生桃小食心蟲的卵和幼蟲,越冬代桃小食心蟲成蟲發(fā)生期,釋放中國齒腿姬蜂和桃小食心蟲甲腹繭蜂,減少桃小食心蟲的危害。
③選用生物性農藥地面防治。越冬幼蟲出土期和脫果幼蟲入土期1 hm2地噴施病原線蟲如斯氏線蟲(Steinernema carpocapsae)的Agriotos(簡稱A24品系)15億條,異小桿線蟲H06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1億條;噴撒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制劑45 kg,或45 kg白僵菌制劑與375 kg細沙土混合均勻制成菌土,均勻撒在樹盤下。白僵菌施用時氣溫需在24~28 ℃,相對濕度為90%左右,土壤含水量 5%以上時才能使害蟲致病。地面施藥后及時松土,覆草或覆地膜,保持地面濕潤。
④選用生物性農藥樹上防治。桃小食心蟲成蟲發(fā)生盛期,田間卵果率達1% 以上時,用 100億孢子/g 金龜子綠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可濕性粉劑 3 000~4 000倍液進行樹冠噴霧處理,連續(xù)2次用藥,間隔期 20 d。在雌蛾產卵盛期至幼蟲孵化后蛀果前,樹冠噴灑蘇云金桿菌(Bt)100 億芽孢/ml乳油500~1 000 倍液,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1 000 倍液,青蟲菌6號100億芽孢/g懸浮劑500~1 000 倍液,瀏陽霉素10%乳油1 000倍液,滅幼脲3號25%懸浮劑1 000~2 000倍液,除蟲脲(滅幼脲1 號)25%乳油1 000~2 000倍液,對初孵幼蟲有很強的觸殺作用。由于昆蟲病原線蟲懼怕干燥,最好在土壤濕潤時使用,也可在杏園灌水后施用。除滅幼脲3號和除蟲脲外,上述生物性農藥多為細菌或真菌,施用時不宜與殺菌劑混用且需間隔一定時期。寧南山區(qū)氣候干燥,生物性農藥防治效果欠佳。
④保護天敵。螞蟻(Pheidole sp.)、步行蟲(Carabid sp.)、蜘蛛(Araneida sp.)捕食地面桃小食心蟲幼蟲,花蝽(Anthocoridae sp.)、粉蛉(Coniopterygidae)、嚙蟲(Psocidae sp.)、瓢蟲(Coccinellidae sp.)捕食樹上卵粒,加強桃小食心蟲天敵的保護,降低桃小食心蟲發(fā)生量。
4.6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分地面防治和樹上防治。地面防治主要是在越冬幼蟲出土期和老熟幼蟲脫果期選用觸殺、熏蒸型化學藥劑,消滅越冬幼蟲和脫果老熟幼蟲,化學地面防治是減少樹上用藥、生產無公害果品、防治桃小食心蟲的有效措施。樹上防治是在成蟲產卵期選用觸殺、熏蒸型化學藥劑,在幼蟲蛀果期選用內吸性胃毒劑,消滅未蛀果幼蟲和蛀果幼蟲。
(1)地面防治。地面防治的最佳時期是越冬幼蟲出土盛期和老熟幼蟲脫果期,以透雨或灌水后2~3 d 防治效果最佳,施藥前應平整地面,清除雜草。選用農藥多為具有胃毒、觸殺、熏蒸三重作用的樂斯本。在桃小食心蟲越冬幼蟲出土高峰前及老熟幼蟲脫果前,1 hm2用15%樂斯本顆粒劑2 kg,按照 藥∶水∶細土=1∶5∶30的比例混合均勻,均勻撒施于樹冠下,并將地面用小齒耙耙平。48%樂斯本乳油300~500倍液,在越冬幼蟲出土前和老熟幼蟲脫果前噴濕地面,1 hm2噴灑藥液2 250~3 000 kg/hm2,然后用小齒耙耙松地表,深度6~10 cm。施藥后最好蓋土、覆草或地膜覆蓋,可延長藥效,減少藥劑揮發(fā),最大限度地消滅桃小食心蟲。
(2)樹上防治。樹上防治的最佳時期是卵果率達 0.5%~1.0%,或個別果實因蟲蛀果而出現“淚滴”,也就是雌蛾產卵盛期至幼蟲孵化后蛀果前。樹上防治選用的農藥多具有觸殺、胃毒作用,有的還具有熏蒸、滲透作用。常用藥劑有25% 高效溴氰菊酯乳油 2 000 倍液、10%氯氰菊脂乳油1 500倍液、20%殺滅菊酯乳油2 000倍液、48%樂斯本乳油1 000~1 500倍液,3%的啶蟲脒乳油1 500~2 000倍液,每隔 10~15 d噴施1次,連續(xù)噴施 2~3 次,殺滅桃小食心蟲的蟲卵及初孵幼蟲。噴藥時應注意均勻、周到、細致,噴灑至全樹濕潤、樹下滴水為宜。噴藥時注意不同農藥交替使用,特別是菊酯類農藥的交替噴施,防止桃小食心蟲產生抗藥性。
幼蟲蛀入果實后也可噴施內吸性農藥,如25%阿克泰8 000~10 000倍液、20%呋蟲胺5 000~7 000倍液、3%的啶蟲脒乳油1 500~2 000倍液、25%殺蟲雙水劑600~800倍液。
4.7 園外防治
①果實堆放場所。杏子采收時帶走大量未脫果的幼蟲,果實堆放場所可能遺留大量的越冬幼蟲,故在果實堆放前,將堆放場所鎮(zhèn)壓、碾平后鋪3~5 cm的砂土,將脫出的幼蟲誘集到砂土中,果實處理完后及時集中消滅。
②其他果樹。桃小食心蟲除危害蘋果、梨、李、桃、紅棗外,在酸棗(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及棉花(Gossypium spp)上危害也很嚴重,應根據桃小食心蟲在不同果樹及酸棗、棉花的危害狀況及發(fā)生規(guī)律,加強桃小食心蟲的防治。
參考文獻
[1] 李愛華,張勇,張輝,等.棗園桃小食心蟲的發(fā)生動態(tài)及生防技術研究[J].中國果樹,2012(2):53-56.
[2] 于潔,楊立榮,賈文軍,等.棗園桃小食心蟲性誘劑測報及防治研究[J].中國果樹,2007(3):40-42.
[3] 王鵬,于毅,張思聰,等.桃小食心蟲的研究現狀[J].華東昆蟲學報,2009,18(2):148-155.
[4] 劉玉升,程家安,牟吉元.桃小食心蟲的研究概況[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28(2):207-214.
[5] 毛尼亞孜·依馬木,崔燕華,張新浩,等.阿克蘇紅棗上桃小食心蟲的發(fā)生及防治技術[J].農村科技,2017(2):49-50.
[6] 林雅珍,劉曉春,邵永生.赤峰市紅山區(qū)桃小食心蟲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2(2):29.
[7] 殷宇峰,樊麗,陳歲航,等.蘋果園桃小食心蟲的綜合防控[J].西北園藝,2016(8):25-27.
[8] 花蕾,花保禎,黃衛(wèi)利.杏桃小食心蟲的研究[J].植物保護學報,1998,25(2):141-144.
[9] 王憲敏,劉梅.“桃小食心蟲”與氣象關系的研究[J].沈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63-71.
[10] 劉萬達,趙偉.桃小食心蟲的發(fā)生與防治[J].北方園藝,2011(7):135-136.
[11] 劉浩寧,趙虎虎.甘肅寧縣棗園桃小食心蟲的防治技術[J].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14(7):30-31.
[12] 戴麗霞.甘肅省平涼市桃小食心蟲發(fā)生規(guī)律及綜合防治對策[J].北京農業(yè),2014(12):136.
[13] 竇連登,韓基福,于德生,等.關于遼南蘋果區(qū)桃小食心蟲的年世代數探討[J].昆蟲知識,1995,32(6):345-349.
[14] 張玉琴,張玉霞.隴東棗園桃小食心蟲發(fā)生危害現狀及無公害防治[J].中國果樹,2016(2):51-54.
[15] 陳川,安克江,楊美霞,等.蘋果桃小食心蟲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J].農學學報,2015,5(11):36-39.
[16] 陳川,楊美霞,聶瑞娥,等.紅棗桃小食心蟲發(fā)生規(guī)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6,44(16):154-156.
[17] 何金燕,張爽,王恒民,等.山地杏園桃小食心蟲的危害與防治研究初報[J].西北大學學報,1993,23(3):261-265.
[18] 楊光,趙書文,王晉瑜.桃小食心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綜合防治[J].農業(yè)技術與裝備,2012(18):25-26.
[19] 于廣威,張衛(wèi).桃小食心蟲的發(fā)生與綠色防控[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5(24):130-131.
[20] 李定旭.桃小食心蟲地面防治技術的研究[J].植物保護,2002,28(3):18-20.
[21] 鄭達泉.永泰縣李果桃小食心蟲重發(fā)原因及防控措施[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7(24):101-102.
[22] 張富榮,韓衛(wèi)東,孟廣義,等.杏桃小食心蟲發(fā)生與氣象條件關系的預測及防治[J].遼寧氣象,1995(4):30-31.
[23] 孫麗娜,張懷江,閆文濤,等.桃小食心蟲研究進展[J].中國果樹,2018(1):76-81.
[24] 劉英勝,李茂松,焦洪良.桃小食心蟲的預測預報及綜合防治技術[J].山西果樹,2015(1):48-50.
[25] 時志彬,史西月.桃小食心蟲的發(fā)生與防治[J].河北果樹,2015(4):47-48.
[26] 翟浩,王貴平,薛曉敏,等.蘋果無袋栽培條件下桃小食心蟲的綠色防控技術[J].落葉果樹,2018,50(1):39-40.
[27] 林明極,劉萬達,王慶波,等.黑光燈對桃小食心蟲的田間誘集效果[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5(10):104-106.
[28] 劉杰,劉南欣,謝汝創(chuàng),等.大面積應用斯氏線蟲防治桃小食心蟲的研究[J].植物保護學報,1994,21(3):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