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圍繞大學英語課堂展開了教育方法的探討,認為一刀切式的大班教學方式不能夠培養(yǎng)出高素質復合型英語人才。筆者認為,大學階段的分層次教學,其基礎就在于如何科學地劃分層次,以及如何分層次的進行課堂教學。圍繞這兩個重難點,筆者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案例假設的方式詳細論述了分層次教學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大學;分層次;小組;英語;學生
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他們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無論是興趣愛好所在,還是前期所接受的知識,包括他們的認知水平和遺傳因素都千差萬別,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夠以一刀切的方式來開展日常的教育活動。然而目前在大學英語課堂之上,我們仍舊使用的是大班授課的方法,這就需要教師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去面對大學英語教育活動。教師可以在大班授課的課堂上實行分層次的教學方法。所謂分層次教學法指的就是教師通過,并按照一定的標準,將班級內的學生人為的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小組,并提供完全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辦法,在最終的測驗以及評價過程當中,也需要遵循分層次的原則。
一、科學劃分層次
在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當中,我們是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式。這種大班教育方法雖然能夠以其高效性滿足更多學生的需求,但是卻缺乏一定的針對性,也就是說,雖然部分學生能夠依靠自己的自主來進行相應的英語知識學習,但是對于絕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缺乏學習的動力,一旦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遭受打擊,那么自信心就會被毀滅,導致他們對英語的興趣逐漸的消失。所以說,目前大學英語教師應當利用分層次的教育辦法來開展日常的教學活動,而這一教學辦法的重點和基礎就在于科學的劃分層次。只有保障層次的科學合理,才能夠真正的實現有效的分層次教學,才能保證各個層次學生的素質和所接受的知識都是匹配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科學劃分層次是大學教育分層次教學手段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首先,層次的劃分不能過細,也不能過粗,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直接將班級內的學生劃分為優(yōu)等生和劣等生,這樣一來就喪失了分層次劃分的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層次劃分也并非越多越好、越細越好,而需要適當,否則后期開展教學活動就會十分困難。一般來說,建議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可完成教學。
其次,層次劃分的標準應當以前人學者的相關理論為支撐,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利用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作為相應的劃分理論,將本班級內的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整理出來并形成數據統計圖,將類似的或同一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學生劃分為一組,采取同樣的教育手段,這樣一來,就比大班教學的效率要高得多。
最后,在選擇劃分標準的時候,不能夠僅僅局限于期末成績,而是應當從綜合角度進行考慮。尤其是對于大二大三的學生來說,他們很可能在高中時期具有較強的英語基礎,但是當他們進入到大學以后,接受到的誘惑越來越多,導致他們放松了學習。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具有更好的英語基礎,但只是因為最近比較懈怠,才呈現出明顯的成績下滑,教師應當將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英語基礎自進入大學以來的英語成績等內容梳理出來,綜合的判斷,最終進行分組。
二、分層次進行課堂教學
當我們對本班級內的學生進行分層次分組以后,就需要開展分層次的教學活動來進行課堂教學,但是絕大部分大學教師在開展分層次教學活動中所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能夠合理地分配課堂45分鐘時間,如何能夠保證學習的高效性,保障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吸收知識并充分的利用課堂時間。舉例來說,如果某班級內學生按照科學的劃分標準,已經成功的劃分成為了甲、乙、丙三個層次小組。其英語水平和英語能力由低到高與排序相同。
針對丙組學生來說,他們的英語成績較好,具有較好的英語素質和英語能力,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將他們安排在教學課堂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當中,也就是知識延伸環(huán)節(jié)中,在前兩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按照課本內容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述以及重點語法的講述,分別對應著甲乙兩個組別。當甲小組進行完基礎知識和單詞詞義的講解以后,教師則可以布置單詞抄寫或背誦的課堂作業(yè),讓甲組學生掌握這些基礎的英語知識;接下來就是針對乙小組的語法知識傳授。當解釋完本堂課的語法知識以后,教師就可以現場布置一些翻譯和寫作的作業(yè),以供乙小組進行練習。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圍繞課本知識進行知識的拓展和延伸,重點開展一些國際新聞知識的講解以及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部分的知識就主要是針對丙小組開展的。
這樣一來,就可以保證一堂課45分鐘的時間內,能夠按照知識層次結構進行循序漸進的講解,可以保證最低層次的學生滿足日常教學的需求,也就是單詞的積累和翻譯解讀。對于中檔次的小組,則可以滿足他們對于一些語法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剖析,鍛煉他們的寫作能力,理解能力,盡可能的使得他們向更高層次小組發(fā)展。對于那些本身就具有較高英語素質和英語能力的學生來說,教師不能夠僅僅通過基礎教學來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而是需要從跨文化交際能力著手,充分發(fā)揮英語這門語言學科的應用價值,使得他們能夠了解國家大事,了解國際新聞。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分層次教學的手段,將本班級內的學生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相應的層次劃分,以保障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相應的提升。既可以滿足第一梯隊學生對于創(chuàng)新和知識延伸的需求,又需要滿足最后一梯隊的學生對于基礎知識認知和理解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姬廣凱,趙衛(wèi)花,寇春海.基于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推進基礎課分層次教學改革[J].紡織服裝教育,2017,32(01):16-18.
[2]叢修凡.大學英語分層次教學實踐模式分析[J].英語廣場,2016(11):111-112.
作者簡介
陳嘉婧(1986.10—),女,民族:漢族;籍貫:湖北省黃石市;職稱: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