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紅梅 趙本燕
摘 要: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而日趨緊密,消費主義思潮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作為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精神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部分學生的精神生活陷入了異化危機,具體表現(xiàn)為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缺失、道德認知和主體人格顛覆、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變異??萍寂c媒介共謀、資本與人性互構、理性與道德糾葛是大學生精神生活異化的主因。為此,必須從樹立科學消費觀念,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規(guī)范廣告媒體信息,加強社會輿論引導;提高休閑生活質量,重視精神價值灌輸三方面著手消弭大學生精神生活的異化。
關鍵詞:消費主義;大學生;精神生活;異化;理性消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9)07-0108-05
“精神生活是人的本質的表現(xiàn)形式,是個體生活世界的重要方面?!盵1]作為與物質生活相對的一個領域,精神生活是人類在物質生產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某種生活方式、價值理念及特定的精神狀態(tài)。當代大學生的精神生活聚焦于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價值追求、休閑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作為一種西方社會思潮,消費主義思潮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裹挾著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廣泛傳入中國,其在消費模式方面的揮霍浪費、生活方式上的唯“物”主義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消費至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精神生活,使部分學生的精神生活陷入異化危機,這對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造成了負面影響。因此,透析大學生精神生活異化現(xiàn)狀,探明異化之因,消弭異化危機,建構科學文明、充滿活力的大學生精神生活,就成為一項重大的現(xiàn)實課題。
消費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消費的繁榮發(fā)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當今世界正處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消費模式中,隨之而來的是市場經濟背景下的消費主義思潮逐漸滲透到世界各民族的生活之中。在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部分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喪失了主體性、獨立性,脫離了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正常軌道,精神生活呈現(xiàn)出異化之象,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缺失
人類既有對物質的追求,也有對精神的追求。在精神追求中,對理想信念和人生意義的追求應被置于最高位置。但在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物質消費被推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部分大學生淪為物質的奴隸、精神生活陷入危機。一方面,理想信念淡薄。消費主義思潮以倡導享樂主義和消費至上為原則,消解個體的社會責任意識與歷史使命擔當。在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一部分大學生被極端的物質享受、感官刺激所吸引,陷入了物欲崇拜。然而欲壑難填,在無盡的物質追逐中,最終淪為消費的奴隸,欲望的使徒;一部分大學生日益形成了唯我獨尊、自私自利的性格,家國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失,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個人的物欲享受面前不值一提。另一方面,人生意義虛無。大學生正處在奮發(fā)有為、青春搏擊的黃金時期,未來發(fā)展不可限量。但消費主義思潮來勢洶洶,其所宣揚的消費至上、極致享受、活在當下的觀念侵蝕了部分大學生的人生信念,使他們對于人生價值和人生追求產生了負面認識?!叭松囊饬x和價值被商品的價值所遮蔽,致使有的人對眼前的物質享受關注有余,而對培植精神需求興趣不足,一部分人因過分注重物質享受而失去理想、抱負和應有的拼搏精神。這就帶來了人的精神危機?!盵2]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深陷消費主義思潮所制造的“欲購情結”之中,為了追求物欲滿足疲于奔命,把物質消費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把無限擁有、持續(xù)獲得物質財富推崇為人生目標,將獲得物質滿足視為生活幸福的象征和源泉。
(二)道德認知和主體人格顛覆
消費主義思潮誘導人們瘋狂追求物質消費,忽視人內心深處的精神追求。在其影響下,部分大學生沉溺于物質享受,忽視精神世界的發(fā)展,道德水準降低,主體力量蛻化。一方面,道德認知嚴重失序。消費主義的快餐文化使部分學生的道德觀念認知出現(xiàn)了問題,對于真善美、假惡丑出現(xiàn)認知偏差,喪失了傳統(tǒng)美德的觀念,陷入了精神的空虛與貧乏,甚至審美追求和社會倫理觀都指向物質的占有。他們在定位自己以及評價他人的時候不是以品德、修養(yǎng)為標準,而是建立在物質占有的基礎之上;對于一個人的認同,簡化到了觀察其擁有何種品牌商品的程度。此外,不斷的消費誘惑,使許多大學生栽進了道德缺失的陷阱。消費主義思潮不斷激發(fā)人們追求物質享受、感官快樂的欲望,使部分學生被一種對權力與財富的貪婪的野心所驅使,產生了超越秩序、超越規(guī)范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在禁忌和欲望之間徘徊,乃至鋌而走險。另一方面,主體人格備受壓抑。作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實踐活動,消費的本質應該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一種手段。換言之,人是消費的目的,不是人為消費而存在,而是消費為人而存在。但消費主義思潮將消費視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和終極目的,漠視了人的主體性的滿足和主體力量的發(fā)揮,將物質消費看作完善主體人格的唯一手段。在消費主義思潮的滲透下,部分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日益萎縮化、庸俗化,主體力量無法得到正常釋放,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備受壓抑。同時,在高度倡導符號消費的商品時代,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試圖通過符號消費與他人區(qū)分,陷入了強烈的物質追求的陷阱,沉浸在商品符號象征意義的追逐之中難以自拔。這種試圖通過品牌商品消費進行自我表達和尋求社會群體認同的方式破壞了人的本質,使人變成了物質代碼的奴仆,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三)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變異
一方面,生活方式由健康活潑異化為病態(tài)萎靡。消費主義思潮認為個人幸福建基于消費之上,極力倡導揮霍浪費的消費模式和消費至上的生活方式。在消費主義思潮的誘導下,部分大學生試圖借助符號消費帶來的象征意義對自身進行虛偽的身份包裝,獲得一種寄托在物質上的虛擬滿足。由于片面強調商品攜帶的象征意義,一些大學生日漸形成了揮霍浪費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此外,“對于物質的狂熱追求,使人們的生產時間和消費時間延長,而自由時間越來越少,人們閑暇生活的質量由此降低?!盵3]部分大學生激情澎湃地通過消費獲得物質享受和感官快感,未能發(fā)揮消費滿足人、完善人的真正功能,無法詮釋休閑解放人性的作用。隨著消費欲望不斷升級,最終心靈和行為都會被束縛在對物質的追求之上,這種生活方式的變異無法帶給人們真正的自由,不能從真正意義上維持人們健康生活狀態(tài)的滿足。另一方面,人際關系從“人—人”關系異化為“物—物”關系。在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不僅在經濟方面,而且在人際關系方面,也具有了異化的特征,人際關系已失去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特征,而變成了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盵4]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大學生群體借助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終端,圍繞消費塑造了一種網(wǎng)絡化、虛擬化的交友場域,交友范圍從血緣、地緣、業(yè)緣輻射至“淘友”。這類完全基于消費形成的交友模式沖擊了傳統(tǒng)的交友模式,加劇了人際關系的異化危機,不利于健康人際關系的建立。多樣化的人際關系被簡單定義為消費關系,原本充滿溫情的人際交往變得冷漠世俗,每個人都似乎被牢牢地禁錮在功利主義的牢籠中。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們日益步入了一個消費的世界。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傳播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的消費主義思潮甚囂塵上??萍寂c媒介共謀,資本與人性互構,理性與道德糾葛,加深了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精神生活的影響,加劇了部分大學生精神生活的異化危機。
(一)科技與媒介的共謀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運用不當會使消費者面臨個性喪失的危險。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為現(xiàn)實與虛擬的二元并存提供了技術支撐。在虛擬世界中,消費者化身成移動終端前的一串代碼,現(xiàn)實中人的特殊性被二進制的普遍性所代替,最終匯入大數(shù)據(jù)系統(tǒng),人的差異性轉變?yōu)閿?shù)的差異性。部分大學生由于沉迷于網(wǎng)絡,思想長期處于虛擬狀態(tài),道德認知、情感選擇與心理定位缺失現(xiàn)實場域,甚至導致人格的虛實割裂。另一方面,消費者的主體性身份不再清晰。科技發(fā)展推進了消費的便捷化、虛擬化,使消費者逐漸淪為消費的手段,只有在消費中才能找到自我存在的意義,主體被消費所定義。在一次又一次的消費狂歡中,消費者看似恣意地滿足消費欲望,然而真實的情況或許只是一場“楚門的游戲”,每個消費者不過是活躍在消費市場里的孤獨旅人。
媒體應該是針砭時弊的輿論良心,但當下媒體信息的良莠不齊使消費者面臨理性缺失的危險。一方面,傳媒具有不可避免的消費主義文化傾向。隨著大眾傳媒技術的不斷革新和迅速普及,消費主義文化借助傳媒得以廣泛傳播,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在商業(yè)廣告的熱推之下產生了顛覆性變化?!爸袊鴤鹘y(tǒng)消費觀念以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為核心,而商業(yè)廣告中的消費主義文化崇尚消費至上的觀念,強調物質享受、感官快感,時尚流行和上層社會的身份、地位。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傳統(tǒng)的消費觀念被顛覆。”[2]另一方面,媒體通過宣傳鼓動無限擴張人們的消費欲望,沖擊人們的消費理性和消費底線。部分商業(yè)廣告為了激發(fā)消費者的消費欲望,手段無所不用。有些手段從根本上來說是不道德的,完全沒有涉及商品本身的性質、性能,它們只能抑制和扼殺顧客對商品的鑒別能力,使消費者喪失理性。
(二)資本與人性的互構
逐利的本性是資本絞盡腦汁激發(fā)人們消費欲望的動力。一方面,資本的發(fā)展需要人的享受能力和消費能力的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最終將迫使人的消費能力異化。為了追逐利潤,資本利用一切手段激發(fā)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廣大群體最深層次的消費欲望,培養(yǎng)出在消費方面具有眾多需要和豐富享受能力的人。通過窺伺消費者的弱點,資本絞盡腦汁地提供殷勤服務,不斷激發(fā)消費者近乎病態(tài)的欲望,直至使人精神萎縮,瀕臨崩潰。另一方面,資本的內在邏輯驅使逐利者盲目服從無盡欲望并為其所奴役,從而造成人們價值觀與人生觀的異化滋長。在資本逐利性的影響下,部分學生成為商品、貨幣的奴隸,瘋狂追求物欲滿足,造成理性精神的缺失。此外,資本將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簡單化為金錢的差別,使部分大學生以“貨幣萬能”為價值導向,將金錢至上奉為人生法則,精神生活庸俗匱乏。
永不滿足的貪欲和無法承受的空虛是人性的弱點。一方面,永不滿足的消費欲望使部分學生入不敷出,造成經濟倫理危機。在媒體廣告的誘導下,部分大學生沉溺于物質消費,一次次的“消費狂歡”推動消費欲望不斷升級,部分學生完全淪為物質奴仆?!吧唐窞橄M者提供了鴉片般的迷幻,為了得到商品所帶來的夢幻般的享受,消費由手段變成了人生目的,由需要變成迫切的日常行為,由理性控制變成非理性縱欲?!盵5]另一方面,無法承受的空虛令部分大學生試圖通過消費得到解脫。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加速了個體化進程,個人日益與社會脫離。部分大學生由于剛進入新的環(huán)境,先前獲得的安全感和相與感漸趨淡化,十分渴望獲得新的群體認同。精神的空虛、內心的孤獨,加劇了消費主義思潮的誘惑力。部分大學生試圖通過物質消費宣泄個人情緒,通過追求名牌商品,獲得自我表達和群體認同??梢姡M表面上是對物質的追求,背后卻隱藏著人精神上的焦躁和痛苦。
(三)理性與道德的糾葛
市場經濟理性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冷漠世俗。消費主義思潮主張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迎合了虛假經濟人趨利避害的要求。在消費主義思潮的滲透下,部分大學生將經濟理性奉為人生法則,行事、交際都以實現(xiàn)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在面臨選擇時,通過仔細的衡量比對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方案,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變得功利世俗,缺乏基本的人情溫暖。在經濟理性的驅動下,每個人行為的動機都是尋求利益最大化,這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呈現(xiàn)出表面彼此獨立、自主,暗中彼此競爭、沖突的面貌。每個人都是絕對自私的個體,人與人之間沒有任何情感關系,只有赤裸裸的商家與顧客、消費者與消費者的關系。為了追逐利潤,人們不擇手段,踐踏倫理道德,忽視人倫綱常,喪失道德信仰,人與人的關系褪卻了往日的溫情。
但是,人類畢竟是有感情的生物,市場有倫理,經濟有道德。因此,市場經濟理性與人際關系道德選擇陷入了兩難的糾葛之境。一方面,經濟理性要求人們“利己”“逐利”。在經濟理性的主導下,人們每次行動都仔細考量這種行為帶來的物質利益,人與人的交往充滿算計,在一次次的利益交換和利益追逐中,互相欺騙、彼此傷害。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果完全以經濟理性為主導就是一種利益交換,人情消費僅僅是利益最大化的籌碼。父子、兄弟、鄰居甚至夫妻之間如果按照經濟理性相處,那么傳統(tǒng)家庭中的血緣親情、鄰居友情、夫妻愛情所遵循的道德原則就會受到侵蝕,基于美好人性的天倫之樂、鄰里之情、夫婦之愛等多維度的人際關系與情感也會逐漸淡漠。這使我們陷入了兩難的抉擇,精神世界出現(xiàn)分裂。
大學生精神生活的異化打破了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動態(tài)平衡,不利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同時,當代大學生肩負著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重任,其精神生活的異化無疑會阻礙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進程。為此,應當從以下方面入手消弭大學生精神生活的異化。
(一)樹立科學消費觀念,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
樹立科學文明、理性健康的消費觀念是消弭大學生精神生活異化的根本。隨著經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奢靡浪費的風氣在一定范圍內有所泛濫。為防止奢靡之風在大學生群體中進一步擴散,必須改變不科學、不理性,甚至扭曲畸形的消費觀念。一方面,要通過高校教育、媒體引導、社會宣傳,使當代大學生學精悟透用好馬克思主義消費觀,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消費理論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盡快以馬克思主義消費觀為指導重構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觀,并以之指導大學生群體的消費行為,使其平衡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關系。另一方面,必須長期堅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倡導推廣綠色消費”的重要指示,形成節(jié)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使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消弭大學生精神生活異化的關鍵。高校和社會要進一步加大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弘揚力度,深度挖掘其中所蘊涵的勤儉節(jié)約、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品德,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消費思想,引導學生的消費實踐。面對部分大學生貪圖個人享受、忽視社會責任、價值觀扭曲的現(xiàn)狀,必須大力弘揚以“艱苦樸素”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廣泛宣傳中國傳統(tǒng)消費文化,在全社會營造健康文明、節(jié)約資源的文化氛圍,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群體理性消費能力,使其文明消費、適度消費,把商品的使用價值放在第一位,把象征意義放到次要的參考位置,養(yǎng)成健康的消費習慣,做科學高雅的消費者。
(二)規(guī)范廣告媒體信息,加強社會輿論引導
規(guī)范廣告媒體信息是消弭大學生精神生活異化的重點。廣告媒體應當傳播內容真實、與人們的生活水平相符合、體現(xiàn)現(xiàn)代健康節(jié)儉型消費觀念的商業(yè)廣告,發(fā)揮引導人們追求健康生活的積極作用。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各種信息以驚人的速度廣泛散播,不實信息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甚至對整個市場經濟秩序造成破壞。因此,必須從嚴把信息質量入手,規(guī)范傳媒信息,使廣告媒體發(fā)揮正確的引導作用。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推進法制化建設,規(guī)范行業(yè)制度,加強廣告媒體的自我約束,增強廣告媒體的公信力和社會責任意識,使其自覺傳播符合社會要求的、科學文明的消費觀念,促進社會中合理消費模式的建立,推動社會整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加強社會輿論引導是消弭大學生精神生活異化的重要舉措。社會輿論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口,正確的社會輿論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理解社會,強化個體的社會關系;錯誤的社會輿論則會對個體的觀念甚至行為造成誤導。因此,加強社會輿論引導能夠減少錯誤信息的傳播。首先,在宏觀層面上,國家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黨和國家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點,從思想根源上抵制消費主義思潮的滲透和傳播。其次,在微觀層面上,社會各界要加強對輿論方向的引導,使社會輿論廣泛宣傳正確健康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消費氛圍,引導學生群體注重理性消費、文明消費,在追求物質滿足的同時,注重精神世界的發(fā)展。
(三)提高休閑生活質量,重視精神價值灌輸
提高休閑生活質量是消弭大學生精神生活異化的必要措施??茖W文明的休閑生活有利于促進人格的健全發(fā)展,當代大學生只有投入高質量的休閑生活,才能真正體悟休閑的意義,滿足健康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須改變部分大學生將消費視為休閑生活必要組成部分的現(xiàn)狀,引導大學生群體積極投入健康文明的休閑生活,正確體驗休閑價值,提高休閑品味。一方面,高校、社區(qū)要進一步完備完善、優(yōu)化升級休閑設施,為大學生休閑活動創(chuàng)設穩(wěn)定的休閑場所,使其能夠以合理方式緩解壓力、釋放情緒;另一方面,要主動營造良好的休閑氛圍,加強對大學生休閑觀念和休閑行為的引導,使其能夠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健康活潑的休閑活動中去,在休閑中提升精神境界。
重視精神價值灌輸是消弭大學生精神生活異化的基礎。當前,部分大學試圖通過物質消費填補內心的空虛,以符號消費作為一種身份標識,將物欲滿足、感官快樂視為幸福人生,精神生活極度匱乏。要真正解決物欲橫流和精神空虛的問題,需要高度重視對于精神價值的傳播和灌輸,提高人們觀念層面的認識水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防止物欲膨脹。要通過精神價值傳播,引導當代大學生不以物質占有量的多少、物質消費金額的高低來衡量生活的品質,而是以和諧的社會關系、愉快的工作、優(yōu)雅的休閑和節(jié)能減排的生活狀態(tài)作為衡量生活品質的標準;引導大學生做有道德的消費者,追求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處的生活模式,在世俗化的生活中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參考文獻:
[1] 萬美容,曾蘭.“90”后大學生精神生活優(yōu)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創(chuàng)新[J].思想理論教育,2014(6) ∶51-55+72.
[2]趙津晶.我國商業(yè)廣告中的消費主義文化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 156.
[3]杰弗瑞·艾比.你生命中的休閑[M].康箏,田松,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 34.
[4]埃里希·弗羅姆.逃避自由[M].陳學明,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 160-161.
[5]蔣建國,等.消費意象與都市空間——廣州報刊廣告研究(1827-1919)[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 ∶ 7.
【責任編輯:張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