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州第十四高級中學的宋甌龍書包里有一個長方形木盒子,里面放著他的寶貝——3把刻刀。
最開始他只有一把刀,是學校在高一新開的選修課——“細紋刻紙”課上發(fā)的,這個課程名字對溫州樂清人而言絲毫不陌生。
“社里笙歌達旦,通衢剪彩為眾共賞,與民同樂。”根據(jù)《樂清縣志》,早在700多年前的元代,細紋刻紙便開始在民間盛行。樂清細紋刻紙被稱為剪紙業(yè)的“南宗代表”,其精細程度能達到在方寸大小的紙面上刻出300多個小洞孔,堪稱中國一絕。與剪紙不同,細紋刻紙一刀下去不是一張,而是多張,且張張質(zhì)量完全一樣,這也是細紋刻紙令人叫絕的地方。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細紋刻紙逐漸失去了制作的手藝人。宋甌龍只記得在一些大型展覽上看到過巧奪天工的刻紙,當下便極為驚嘆,于是毫不猶豫選擇了這門看起來異?!案叽笊稀钡倪x修課程。
談起自己第一堂課做的剪紙,宋甌龍笑著說“慘不忍睹”,自覺要跨進細紋刻紙的大門太難了,不過他的授課老師卻極富耐心。老師叫單溫克,是溫州剪紙世家傳人,還是年輕的細紋刻紙代表性傳承人。他教學生磨刀、握刀、下刀的技法,也告訴他們一些剪紙的小知識。慢慢地,這門課程改變了宋甌龍的想法:“我發(fā)現(xiàn)刻紙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人人都能去做。”
看到一幅幅精細的作品從自己的手里誕生,充滿成就感的宋甌龍對細紋刻紙上了癮,下了課向老師請教還不夠,每到周末,還會坐公交車去單老師家學習,不少同學打趣他快成單老師的“干兒子”了。
細紋刻紙講究一個“細”字,有的作品最細的線條只有0.2 mm寬,對刀的要求非常嚴苛。為此,宋甌龍又新買了兩把刻刀,一把寬一點,一把細一點。他用刀的技藝越來越精湛,作品也越來越精致。
一方桌子,一摞柔軟單薄的宣紙,一個油盤,一個擋拄,幾把刻刀,就是宋甌龍刻紙前的準備,而一坐下刻紙,往往少則1天,多則需要半個月才能完成一幅作品。高二國慶期間,宋甌龍就在家“坐”了5天。他要參加“美麗中國夢·雷鋒杯”全國校園剪紙邀請賽,連著5天不知刻了幾萬刀,把校園生活、雷鋒精神及傳統(tǒng)紋飾都刻入了其中。最后這個40 cm x 60 cm大小、名為《鋒潮似我》的細紋刻紙作品獲得了全國特等獎,他在學校也成了小有名氣的細紋刻紙達人。
在溫州第十四高級中學,喜歡細紋刻紙的同學還有很多,如果說宋甌龍是細紋刻紙的小小傳承人,高一學生陳語湉就是細紋刻紙的創(chuàng)新者。
傳統(tǒng)的細紋刻紙多采用民間喜聞樂見的紋樣,如花鳥圖、豐收圖等。在刻了幾次老師提供的畫稿后,學過幾年繪畫的陳語湉有了自己動手設計圖案的想法。同樣是在國慶節(jié),陳語湉想到了可以用細紋刻紙表達“家國”主題,她選取了松鶴、菊花、楊柳等意象,繪制出了正斜式紋樣的細紋邊框,再利用Photoshop技術(shù),重新繪制、拼貼,在圖稿上進行細致剪刻,最終完成了這幅真正意義上屬于自己的作品——《家》,這件作品后來還被選中參加了“浙江省中小學生藝術(shù)節(jié)藝術(shù)工作坊”的展示。
一年前,陳語湉還是完全不懂細紋刻紙的“小白”,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成了可以向欣賞者介紹作品精髓的“內(nèi)行人”。她告訴記者:“因為非遺,我選擇了美術(shù)?!奔毤y刻紙讓她對傳統(tǒng)藝術(shù)和現(xiàn)代藝術(shù)有了新的認識,如今成為美術(shù)生的她希望自己以后的藝術(shù)作品中能加入更多非遺元素。
而宋甌龍如今是學校細紋刻紙社的成員,除了在社團里幫助輔導社員,他還是每周末雷打不動去老師家學習。他把細紋刻紙當成一種可以好好培養(yǎng)的興趣,只不過和大多數(shù)人的愛好相比,這個興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精湛的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