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芝羽
泱泱中華五千年文化沉淀,自繁盛一時的詩詞歌賦到流傳至今的篆刻書法,自戲臺茶坊的京劇曲藝到家家戶戶的對聯(lián)年畫,無不滲透著傳統(tǒng)的氣息。而筷子,作為日常生活中最尋常的必需品,更是融合了家的味道。
還記得孩提時期,筷子是懵懂無知的我手中的玩具。艱難拿起筷子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大人們熟練使用的筷子,在我稚嫩的小手中卻無比笨重。永遠夾不住的菜成了那時我心頭小小的失落,每每見到家中大人嫻熟運用筷子夾起美味佳肴,我總是心生妒恨。
待長大些時,我已能熟練使用筷子,卻因頑皮挨了不少責罵。一次無意中將筷子敲打到碗沿上,竟發(fā)出了清脆的聲響,從那以后,我一度沉溺于這敲擊筷子的樂趣中。每次飯桌上我弄出叮咚聲響,總是遭到父親的呵斥,乃至嚴厲的警告。
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趣。廚房里各色各樣的調(diào)味料如童話中老巫婆手中五彩繽紛的藥劑,挑起了我內(nèi)心強烈的好奇。每當奶奶離開時,我總愛輕手輕腳地溜進這一直被認為是她的領(lǐng)地的廚房,踮起腳拿著筷子輕輕蘸一下調(diào)味料,然后心滿意足地嘬上一口。即使有時候被酸得直皺眉頭,亦或被辣到吐著舌頭說不出話,我也樂在其中。直到有一次被奶奶逮了個現(xiàn)行,我才停止了對廚房的“味覺探險”。
再后來,我因外出求學而離開家人,才逐漸明白書本中頻繁出現(xiàn)的“家的味道”是何等令人牽掛。而那雙我一直從小用到大的銀筷,也成了我對家的寄托,幾乎一刻不曾離身。每餐飯再簡陋,再不可口,銀筷使我想起親情的溫暖和家的獨一無二的味道,讓我孤身一人在他鄉(xiāng)的焦躁之心尋得了片刻安寧。
每年春節(jié)回家,最讓我感動的是我?guī)透改笖[放好滿桌碗筷的那一刻,望著冒著熱氣的飯菜和整齊排列的筷子,心生喜悅。一家人團團圍坐,相互恭賀來年順意,停不下來的一雙雙筷子將熟悉的味道送入嘴中。這一刻,“家庭”“親情”“團圓”不再是空洞虛無的詞語,而是能夠真切感受到的溫暖氛圍。
中國人飯桌上代代相傳的筷子,有著每個家庭專屬的味道,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親情的凝結(jié)。不同于秦兵馬俑、萬里長城的宏偉壯麗,不同于八卦、太極的剛?cè)岵?,不同于風箏、剪紙的細膩輕靈,筷子是平淡無奇的,但它卻是五千年華夏文明中最根本的、牽動每家每戶的文化載體。
這才是中華文化在平凡而繁瑣的生活中的“根”,看似尋常卻深深扎在每個中華兒女的心中。盡管筷子在每個人心中所承載的記憶都有差異,卻都不曾離開家和親情的主題。筷尖上家的味道,藏著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時光。
若問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根為何物,我必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筷尖上代代相傳的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