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
開展美點欣賞對培養(yǎng)學(xué)生的審美能力和閱讀能力都大有裨益。那么該怎樣進行美點欣賞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荊軻刺秦王》在塑造荊軻這個人物時重點描寫了他的兩次笑。一次是荊軻和秦舞陽帶著信物,來到大殿臺階下,秦舞陽害怕發(fā)抖,群臣感到奇怪,此時“荊軻顧笑武陽”。還有一次是荊軻自知事情失敗,“依柱而笑”。這兩次笑都深入揭示了人物的內(nèi)心,使人物的形象更為鮮明。雖然秦舞陽十二歲已敢殺人,人們不敢和他正眼看。但他充其量只是一個小混混級別的殺手罷了。真正到了大場面,他內(nèi)心的怯懦便顯露無遺,而荊軻在此時的笑一方面對秦舞陽是安慰、鼓勵,讓他不要害怕,另一方面在對比中也凸顯了荊軻的大智大勇。荊軻在臨死之時依柱而笑,內(nèi)容更為豐富,這里面有荊軻的悲涼,如果自己等的那個人能及時趕來,刺殺行動再準備的充分一些,如果自己的武藝再高強一些,如果秦舞陽能再堅強一些,歷史也許會改寫。這笑里面也有遺憾,不能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同時也有荊軻的淡定,死即死矣,無所懼。因此荊軻的俠肝義膽、從容鎮(zhèn)定的形象都被鮮明地表現(xiàn)了出來,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力。
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中“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頭”交代了時令、地點、人物、事件,同時“獨”字更是體現(xiàn)了革命者中流砥柱,坦蕩從容的形象,是在宣告“不是世界主宰我,而是我主宰世界”。接著作者又用“看”字作引領(lǐng),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姿,生機勃勃的湘江秋景圖:有色彩的映襯,“萬山紅遍、滿江碧透”;有動靜的交織,“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為靜景,“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為動景;有高低遠近的交錯,鷹在天上飛,魚在水中游。最后用“萬類霜天競自由”作結(jié)。這幅秋景,既是當(dāng)時紅紅火火的農(nóng)民運動的象征,也是毛澤東內(nèi)心豪情的體現(xiàn)。
《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的語言就深刻體現(xiàn)了人物的個性。他在剛被鄭伯召見時毫不客氣地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些話包含了一個有志之士的無限辛酸,多年的懷才不遇,讓他郁悶,這些牢騷正是他的不滿,然而當(dāng)國君誠懇道歉并分析當(dāng)前的形勢時,他毅然答應(yīng),這更體現(xiàn)了他的愛國情操,無論這個國家是如何辜負了他,只要國君一句道歉,他便義無反顧,挺身而出,刀山火海,在所不辭,這是多么令人動容啊。在見到秦伯后,燭之武更是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自己的語言魅力,他先以退為進,“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接著曉之以理,誘之以利,以情動秦伯,最關(guān)鍵的是斥責(zé)晉的忘恩負義,貪得無厭。燭之武的語言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大智大勇,課文的語言描寫也使我們對這個人物印象深刻。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為了表達對康橋的喜愛以及離開康橋時的依依不舍,運用了很多修辭,比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那鍍著夕陽余光的柳樹一下子就變得嬌媚動人了。它的波光中的艷影,讓人久久不愿收回目光,這是比喻的妙用?!败浤嗌系那嘬簦陀偷脑谒渍袚u”,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小草以人的情態(tài),親切動人。“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運用了擬人、頂真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自己的不舍。詩歌的開頭和結(jié)尾用了反復(fù)的修辭形成首尾互相呼應(yīng),在結(jié)構(gòu)上一唱三嘆,回環(huán)往復(fù),同時也強化了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