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因有幸參與了《錢夢龍經(jīng)典課例品讀》一書的編寫工作,故而可以在第一時間學習到錢老師彌足珍貴的課堂教學實錄。我想就錢老師執(zhí)教的《多收了三五斗》一課,談談其對初中語文詞語教學的啟示。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首先提到了“語言建構與運用”,因為這是語文素養(yǎng)整體結構的一個基礎,無論是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還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都有賴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水平是其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表征之一。于是,語言學習就成為了語文教學的主旋律。錢夢龍老師曾說過:“抓住了語言學習這個根本目標,就可以使多元目標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達到和諧的統(tǒng)一?!卞X老師的話既切中肯綮又具前瞻視野,明確指出了語言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
圍繞語言學習,我們可以展開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詞語教學即為其中之一。只是有時候因為它的常見,而極容易被人忘卻了它的存在價值。眾所周知,詞語是構造語言大廈的基本材料,“詞”中有真意,沒有豐富的詞語儲備,往往無法綴句成文,表情達意。所以,詞語教學應復歸其位,發(fā)揮效能,真正指向“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核心素養(yǎng),從而成為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錢夢龍老師在教《多收了三五斗》時,用了整整一節(jié)課時間帶著學生們穿行在語言的叢林間。他從品讀課題入手,緊扣關鍵詞做文章,下面就讓我們重溫相關的教學片段。
師:先來看題目?!岸嗍樟巳宥贰边@個題目說明這一年農(nóng)民的情況怎么樣?
生:得到了小小的豐收。
師:那么這篇文章反映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實? 昨天布置你們自讀了課文,現(xiàn)在請你們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
生:反映了當時農(nóng)村經(jīng)濟蕭條的景象。
生:主要反映了農(nóng)民在三座大山壓迫下悲慘的生活。
師:那么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來了,反映舊社會農(nóng)民的悲慘生活,不是寫“少”收了三五斗更好嗎? 或者索性寫一個大災年,顆粒無收,農(nóng)民賣兒賣女,逃荒要飯,這樣不是更能反映農(nóng)民生活的悲慘嗎?你們的意見呢?
生:我認為寫“多”收了三五斗好,正因為在豐收的年頭農(nóng)民尚且這么難過,災年就更不用說了。
師:說得好! 從這個題目上我們也可以看出作者在選材上的確是別具匠心的。
錢老師用“多”和“少”這組反義詞引導學生比較辨析?!岸唷睆恼Z言表面理解是表示“得到了小小的豐收”,學生一望而知??墒亲宰x了作品,學生又會發(fā)現(xiàn)當時農(nóng)村經(jīng)濟蕭條,農(nóng)民生活悲慘,標題與內容出現(xiàn)了不相稱的情況。對此錢老師并不急于給出解釋,反而順勢提出了“不是寫‘少收了三五斗更好嗎”的問題。“多”和“少”哪個出彩?這就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思考方向,在語言品讀上不淺嘗輒止,不走馬觀花,而是通過換一換、比一比,讓兩個本來極為普通的字詞立即碰擦出語言的“火花”。初中語文的詞語教學絕不是簡單地識記字音字形,更不是為詞語教學而詞語教學,它需要放在語言學習的范疇,循著“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方向,“體味和推敲重要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讓學生“得言”且“得意”。
留心觀察我們的課堂,“詞語教學”這個環(huán)節(jié)如果不被忽略的話,往往會以檢查預習、認讀生字詞的形式出現(xiàn),老師投影一系列課文中的字詞,讓學生注音、朗讀、識記,通常還要來來回回走三遍過場。如此的安排固然是在表明對“落實雙基”的重視,是某種意義上的回歸,但從其教學方法的運用看,程式化傾向明顯,不免落入窠臼。對此,教者有必要考慮調整詞語教學的方法,不一定非得集中起來專門設計一個環(huán)節(jié)實施教學,可以披詞入文,隨文而教。這樣的話就少了一點機械,多了一點靈活;少了一點單調,多了一點豐富。以錢夢龍老師執(zhí)教的《多收了三五斗》為例。
師:小說寫的是農(nóng)民,但作者不叫他們農(nóng)民,叫什么?
生:戴舊氈帽的朋友。
師:對!(板書:氈帽)這個詞過去有沒有學到過?在什么課文里學到過?
生:《故鄉(xiāng)》里的閏土頭上戴的是一頂小氈帽。
師:對,他小時候戴小氈帽,中年時候戴的是什么?
生:破氈帽。
師:氈帽是江浙一帶的農(nóng)民常戴的一種帽子??傊?,閏土也是一個“帶舊氈帽的朋友”。葉圣陶的小說寫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魯迅的《故鄉(xiāng)》寫在什么時候?
生:1921年。
師:兩篇小說所反映的農(nóng)村情況前后相隔約10年。我們去年讀了《故鄉(xiāng)》,今年再讀這篇《多收了三五斗》,就可以看到這10年間農(nóng)民的生活狀況、農(nóng)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哪些變化。這個問題我們將在后面著重研究,現(xiàn)在繼續(xù)交流詞語。農(nóng)民的臉色是怎么樣的?
生:醬赤。
師:醬赤(板書)是什么顏色? 為什么臉是這樣顏色?
生:紫紅的顏色。太陽光強烈照射而變成的。
師:對,那么寫這種臉色跟表現(xiàn)小說的內容有什么關系呢?
生:醬赤的臉色說明農(nóng)民平日勞動的辛苦,但是他們辛苦種出的白米自己卻吃不到,這就更說明了舊社會的不合理。
師:后來他們喝了酒以后的臉色怎么樣呢?(學生眾說紛紜) 也用一個詞。(有的學生翻書)噢,記不起來,要翻書了。
生:像就會有殷紅的血從皮膚里bīng(迸)出來似的。
師:(板書)迸,這個字念什么?
生:(齊) bèng 。
師:對,不念bīng,念bèng 。 (板書)殷,這個字念什么?
生:(齊) yīn。
師:你們都讀錯了。請查一下字典。(學生查字典)噢,你查得快,請你讀。
生: yān。
師:殷( yān) 紅是什么樣的顏色?
生:殷紅,是帶黑的紅色。
師:對了。注意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什么情況下讀yīn?
生:用作殷勤的時候。
師:在什么情況下讀 yān?
生:帶黑的紅色,就讀 yān紅。
師:請同學們注意,以后不要搞錯。
同樣教詞語,錢老師的引導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每一處都與文本整體息息相連,前呼后應,上綴下接,絲毫沒有孤立的感覺。如講到“氈帽”,馬上聯(lián)系已學習過的魯迅名作《故鄉(xiāng)》,且“醉翁之意不在酒”,說是回憶閏土的氈帽,實則引導學生揣摩文中的農(nóng)民形象,既溫故又知新,更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再看“醬赤”,換做我們自己的話,要么干脆就把它忽略了,要么讓學生畫一畫,讀一讀,記一記,卻不曾想到用描寫人物臉色的這個詞語作為品析人物形象的切入點,讓人物形象在細節(jié)中豐滿,在對比里鮮明,釋放詞語的內涵,真正實現(xiàn)充分的解讀。
記得錢夢龍老師有一句話:“語文課上讓學生學習詞語就是為了幫助他們‘學會閱讀?!闭Z文閱讀教學如果是一片蔚藍的大海,那么詞語教學就是騰躍在海面上的一朵朵美麗浪花,是大海成就了浪花,讓浪花去點綴大海。
作者簡介:江蘇省常熟市實驗中學(崇文校區(qū))執(zhí)行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