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的審判程序為兩審終審,但在兩審終審制度之外還有一個再審程序,這就造成了兩個制度的沖突,即“實事求是,有錯必糾”原則與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之間的問題。然而就當前司法實踐的情況來看,再審程序嚴重沖擊了兩審終審制度,使得法律實務中出現(xiàn)了終審不終,再審無限的現(xiàn)象,這極大地浪費了司法資源和當事人的精力。
【關鍵詞】再審程序 兩審終審 既判力
一、兩審終審制度和再審程序之比較
根據兩審終審制度,當事人對第一審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不服時,可在規(guī)定期限內向上一級法院提起訴訟,審理裁判后,該案件審理終結,該法院作出的判決即為最終判決,當事人無權上訴。若該判決有錯,應當另行通過審判監(jiān)督程序進行修正。
再審程序,即對案件再次進行審理,其適用范圍為判決已經生效,但確有錯誤的案件。該程序不具有必要性,只是對于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并且符合再審條件的判決、裁定、調解書才能使用的一種特殊審判程序。
再審程序作為民事訴訟程序制度中的一項補救制度,是民事訴訟程序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我國法律規(guī)定,判決一旦生效,任何法院不得對其進行隨意更改,案件當事人也不得因為不服判決再次提起上訴;此外其生效之后還具有既判力,以避免在后續(xù)的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對同一訴訟標的的不同裁判。然而就司法實踐的情況來看,生效裁判無論是在程序適用上,還是事實查明方面,均無法避免出現(xiàn)重大瑕疵的可能,當確有重大瑕疵時,應當允許當事人通過再審程序推翻已經發(fā)生既判力的有重大瑕疵的判決,否則,這就是對“實事求是”原則的褻瀆。因此,再審程序就是在例外的情況下允許沖破既判力的制度。
再審程序和第二審程序雖然都是為了保證裁判的公正性,維護法律的權威性,但是二者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差異:
(1)對象不同。前者是對生效的判決、裁定、調解書進行審理,包括了一審生效的和二審生效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二審審判程序審理的對象,只是第一審法院尚未生效的判決、裁定。
(2)提起的主體不同。根據《民訴法》規(guī)定,各級法院院長、審委會,最高院和上級法院,符合申請條件的案外人、當事人以及各級人民檢察院有權提起再審程序。而在第二審中,上訴主體包括一審當事人和第三人,對于第三人又可以細分為兩種類型,一種享有獨立請求權,另一種根據一審裁判應當承擔實體義務。
(3)期限不同。前者的啟動除當事人提出申請,原則上在判決、裁定、調解書生效后6個月內提出,在收到申請之后,法檢機關依照法律規(guī)定啟動程序,均不受時間限制。但后者的啟動有嚴格的時間期限,上訴人上訴應當在等待裁判生效的期間。
(4)法院不同。前者的審理法院廣泛,上級法院、原審及其同級法院均可審理。后者則只能交由一審法院的上一級法院負責。
在整個審判程序體系中,再審程序具有特殊性。它是糾正錯誤、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制度,是“實事求是,有錯必糾”原則的在審判工作中的具體體現(xiàn)。
二、再審程序對兩審終審制度的沖擊
1.“實事求是,有錯必糾”原則與生效裁判既判力之間的沖突
法院審理終結之后的裁判文書具有終局性,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既判力,其本質上是對判決文書實質效力的承認,不論最終結果如何,是否滿足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其均應服從該裁判的約束,也無權對本案進行上訴,同樣法院也需要遵守該裁判的規(guī)定,對于同一訴訟標的不得做出不同的判決,因此既判力具有鮮明的拘束色彩。
我國立法機關在制定民事訴訟法的過程中,以“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為指導原則。法律人追求“實事求是”是天然的屬性,但是將“實事求是”作為再審程序制度的指導思想卻是極不合理的,沒有考慮到民事訴訟的實際情況。若以該思想作為指導進行立法,那么極有可能出現(xiàn)糾紛無法解決的情況,這種無止境的上訴會使我國司法裁判的穩(wěn)定性受到影響,也會導致司法秩序的紊亂。
從我國司法實踐的情況來看,因為再審程序的制度設計給當事人以翻案的希望,使其覺得只要裁判結果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就能夠不斷申請再審,直到自己滿意為止,這種激勵顯然與立法本意背道而馳,因此在盡可能保障當事人權益的基礎上,也需要維護我國司法的穩(wěn)定性,保證裁判的既判力不受影響。
2.審判監(jiān)督權的擴張與當事人訴權、處分權行使的沖突
民法領域主張私法自治,因此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均處于相對自由的狀態(tài),只要沒有越過法律界限,國家均不得對其進行干預,同時還應當保障當事人的權益不受侵害。
在再審程序的提出主體中,除了當事人,還有法院和檢察院這兩大主體?!睹裨V法》第一百九十八條和第二百零八條規(guī)定,各級法院院長、最法院、上級法和最高檢察、上級檢察、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均權提起再審程序。該規(guī)定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事人的訴權,使其權利的行使受到了限制和影響,一來會增加審判監(jiān)督權濫用的可能性,二來也會加劇其同當事人訴權之間的矛盾。
三、中國審級制度之前瞻
對于我國再審程序和兩審終審制度存在的種種問題,我認為我國的審級制度在目前開展的司法改革中也需要進行一次大的變革。
在建國前,我國曾實行過三審終審制度。建國后,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同時也考慮裁判機關的審級監(jiān)督和裁判的公正,設立兩審終審制度。我認為目前可以恢復三審終審制度,將上訴審分為事實審和法律審,其中,二審程序為事實審,三審程序為法律審。
雖然法律審和事實審都具有保護當事人的權利和保障法律適用統(tǒng)一的作用,但是它們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事實審側重于發(fā)現(xiàn)事實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法律審則側重于保障法律的適用統(tǒng)一和給予當事人充分的程序保障。
在具體的審級上,第一審案件只由基層法院和中級法院承擔;中級法院和高級法院適當承擔第二審事實審的職能;最高法院應該作為終審法院,只承擔第三審法律審的職能。
此外,還要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對司法的影響。我國目前主要實行地域管轄,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地方主義對司法裁判公正性的影響。所以,為了進一步的促進司法的公正,就必須對目前的地域管轄作出改革。
參考文獻:
[1]孫祥壯.民事再審程序原理精要與適用[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2]虞政平.再審程序[M].法律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吳瓊(1996.10),女,漢族,山東高密人,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法律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