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茂
摘要:中國文化的軸心孔子,實際上為文人設計了兩個文化家園:一是為社會建功立業(yè)、追求青史留名的廟堂文化,二是發(fā)現(xiàn)個體生命存在價值的山林文化。山林文化遠離紅塵、閑情逸致、幽靜修行,與大自然同生共息。棲居在山林文化里,通過康享游生活,得到精神上的平衡,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另一種生活智慧。今天的山林文化有了新的內(nèi)涵和外延,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型,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山林文化成為人們的一種審美化生存方式,成為現(xiàn)代的一種生活智慧。
關鍵詞:山林文化;古代士人;康享游生活;生活智慧
一、實存性與隱喻性、現(xiàn)代性的中國山林文化
有人把中國古代文化分為以入世為特征的廟堂文化和以隱居為特征的山林文化。這兩種文化都存在實存性和隱喻性形式。在今天,山林文化發(fā)展成為以景觀為特征的現(xiàn)代山林文化。
(一)古代實存性山林文化
中國山林文化一方面表現(xiàn)為文化的實存性,確實存在著廣擴而豐富的山林文化,成書于兩千多年前的《山海經(jīng)》,就已記載了有關山神的種種傳說,各種鬼怪精靈皆依附于山;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為一種隱喻性的生活文化:把回歸自然、隱逸山林當作解脫煩惱的生活方式。
中國是多山之國。中國山地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山林是原始人賴以生存的理想環(huán)境,他們狩獵采集獲取衣食,筑木而居,這是山林文化在物質(zhì)文化方面的最早體現(xiàn)。在精神方面,山林文化首先表現(xiàn)為山神祭拜。古代中國人將山岳神化而加以崇拜?!抖Y記·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歷代天子封禪祭天地,也要對山神進行大祭。泰山祭祀就是典型。
泰山祭祀起源于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渡袝に吹洹酚涊d:"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史記·封禪書》中七十二帝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動的記錄。祭祀泰山的活動史不絕書。
當然,中國山林文化不僅僅是山神祭拜,還表現(xiàn)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摩崖石刻等都體現(xiàn)了山林文化底蘊豐富的內(nèi)涵。說中國山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點不為過。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實存性的山林文化。
(二)古代隱喻性山林文化
那么,隱喻性的山林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朵奇葩,又是怎么產(chǎn)生的?這要從孔子說起??鬃釉唬骸昂V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保?)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意思是“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那么,在哪里隱居呢?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鬃佑械巧綄徝赖呢S富美感經(jīng)驗,所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隱于山林,雖然孔子沒有明說,但是,在《論語》中是呼之欲出的。于是,社會大動亂時,或者面對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落差時,許多有志難伸的士人,紛紛導向山林,隱居山林。
山林文化有遠離紅塵、清心寡欲、幽靜修行的“出世”傾向,恬淡、素樸、遠離名利而與大自然同生共息,棲息于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文人士大夫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挫折,在山這一物象里,得到精神上的升華。晉 郭璞《游仙詩》之一:"京華游俠窟,山林隱遁棲。"唐閻寬《曉入宜都渚》詩云:“回眺佳氣象,遠懷得山林?!钡?,不能把山林文化說成是道家文化或者是佛家文化,只能說山林文化為道家、佛家文化的生存客觀上提供了文化土壤。
山林文化分兩種情形,一是當理想破滅的時候,可以在山林中獲得心靈上的慰藉,浸潤于閑適悠然的山林之中,有時可能還是一種手段;二是真心實意地回歸自然,人與自然和諧,主客物我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不是作為手段的“終南捷徑”。
隱居山林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中國山林文化-----休閑文化。后來,"休"在《康熙字典》中被解釋為"吉慶、歡樂"的意思,所謂"人倚木而休。";這個頗具哲學意味的象喻,使山林文化隱喻著精神生命的價值意義,喻示著物質(zhì)生命活動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動。
(三)現(xiàn)代意義的山林文化
現(xiàn)代意義的山林文化,主要指豐富多彩的山林景觀文化。
山的各種形態(tài)都有風景的價值,自然風景旅游資源以山地區(qū)最多和最壯觀。
“山脈”,指沿一定方向的若干相鄰山嶺并有規(guī)律分布的山體總稱,往往獨立成為一個風景區(qū);
“山嘴”,同山嶺相連的坡帶,向河流凸出,往往形成游龍戲水的理想景觀;
“山峰”,指尖狀山頂,多為巖石構成,往往成為風景佳絕處;
“山谷”,指山地中較大的條形低凹部分,經(jīng)常被用做通過高山的道路,往往成為“慢慢走,欣賞啊”的風景線;
“山腳”,指山的主體邊緣,是山與其它陸地或者水域進行相互過渡的位置和空間,人類建筑往往依山而建。
實際上,山林文化是由山、水、林、氣、筑等“風景”結構而成的“山林意”場所?!吧搅忠狻庇幸粋€從風景(Scenery)到景觀(Landscape)的演變過程?!帮L”,在甲骨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本義是空氣流動?!熬啊?,在金文和篆書中出現(xiàn)?!墩f文解字》曰:“景,光也”。
作為詞組的“風景”,最早出現(xiàn)在陶淵明詩歌《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中:“露凝無游氛,天高風景澈”。后逐漸廣泛使用。如,唐張籍《送李司空赴鎮(zhèn)襄陽》詩:“襄陽由來風景好,重與江山作主人。”清李漁《比目魚·肥遯》:“一路行來,山青水綠,鳥語花香,真?zhèn)€好風景也?!倍荚诒玖x上使用風景一詞。
風景是一種個體性審美實踐,主體是精英;“景觀”是一種公眾性社會實踐,主體為利益群體。山林文化從“風景”走向“景觀”,也標志著山林文化從古代的精英文化走向現(xiàn)代的大眾文化。
1.山,“山”,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隆起部分?!墩f文解字》曰:“山,土有石而高”。人類建筑往往依山而建,山的各種形態(tài)都有風景的價值,許多具有景觀價值。
2.水,水的構景特點是“變”:水體本身變化多端,直接構成風景,它的變化引起其他景物的變化,扮演著景觀設計師的角色,離開了水,許多景觀的審美價值大打折扣。
3.林,作為構景元素的林,是動植物的總稱。《說文解字》曰:“林,平土有叢木曰林”。林的構景特點是“親”:從原始森林走出來的人類總是依戀故園,因而很早就產(chǎn)生了園林文化。秦漢時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稱為苑或“宮苑”;供官署或私人的境域稱為園、園池、宅園、別業(yè)等。
4.氣,氣象,是指發(fā)生在天空中的風、云、雨、雪、霜、露、虹、暈、閃電、打雷等一切大氣的物理現(xiàn)象。氣的構景特點是“化”:“氣象萬千”,各種景色和事物就變得多種多樣,春夏秋冬四時不同,黎明黃昏風景殊異。氣象不僅自身是一種景觀,而且,它還是大自然中最積極、最活躍、最既有創(chuàng)造性的造景師。
5.筑,建筑,在人文景觀中,建筑扮演著主角的角色。歷史上,人類走出叢林便開始了建造住所的活動,正是在建筑活動中,人類獲得了對于真善美的最初直覺領悟,開始了對于宇宙、世界、人生價值等的“哲學”思考,建筑活動是哲學的源頭。
現(xiàn)代意義的山林文化的物質(zhì)結構是山水景觀結構,人住在景觀中,享受著風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隱藏著太多的文化密碼和生活智慧。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fā)。在新的歷史時期,復興中國山林文化,走出廟堂文化與山林文化的傳統(tǒng)結構,創(chuàng)造性構建新時期的新型山林文化結構,復興閑暇生活的山林文化:居住在山水寬闊的別墅中,身心因山水之樂而健康居處其中,不為衣食所憂,寧靜致遠,活得舒心。
二、中國古代士人的康享游生活旨趣
可以從康、享、游三個方面概括和描述中國古代士人的隱逸山林的生活旨趣。
康享游是一種審美化生存,是通過游戲生活來提高生命質(zhì)量。美與審美價值只存在于它與體驗它的人類的關系之中:康享游之所以具有價值,是因為它對于一個主體(比如士人)來說具有意味;同時,因為具有意味,它便具有自身的美和審美價值。
(一)康于“山林意”
康享游中的“康”,本義是“山上的大建筑”,屋舍化為山水情韻中的一段靜默旋律。山蔚藍光交抱舍,水桃花色合為臺;朝嵐夕靄,千態(tài)萬狀,其云煙吞吐,變化窗戶間。這就是山林意。
文人首選居于山林,這一心理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五福臨門”中的“康寧”之福。同時,明顯受到孔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觀念的深刻影響。但是,把山居,衍生為一種風尚,則魏晉時期隱逸士人。
王維的輞川墅堪稱是“康居”的代表作。輞谷是一條狹長的峽谷,長10余公里,呈西北——東南走向。峽谷的東西兩側(cè)是連綿的群山,谷北口在藍田縣城南。從山水形勢上看,這里確實是精彩紛呈的山林文化區(qū)。王維于此苦心經(jīng)營為一片山水勝地,成為他“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即輞川別業(yè)。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賈島的這首詩看不出“功夫”,而是神來之筆。依山而居,人就有了山的神秘;傍水而住,人就有了云的飄逸。山林里,有徐徐的風吹過,凝神感受,聽見大自然的天籟回響;漫步于綠樹青草間,輕松而愜意地過著神仙一般的日子。
(二)享于“山林宴”
宴享其源頭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宴享最初并不屬于山林文化,而是從祭祀文化中延伸出來的交游文化。
在祭祀中,要用清醇的美酒,美味的肉羹和成熟的瓜果,美妙的鼓樂來祈福獲佑,在祭祀結束時,族人共享“神嗜”的酒食,獲得先祖神靈的賜福。所以,早期的宴飲大都是與祭祀結合的合族之宴。
魏晉時期,山林文化出現(xiàn)了高潮,宴游也進入山林,脫離了祭祀而成為獨立的燕游形式,并成為一種社會風尚。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所記載得到一次宴游,是“宴享”的代表作,歷來為人們耳熟能詳,至今傳為佳話:這僅僅是一件宴享盛事。宴享作為宴飲游樂生活形式,在中國歷史中是一道文化景觀:宴會按規(guī)模分為:大宴、小宴、盛宴;按時間分為:午宴、晚宴、夜宴;中秋宴、端陽宴、元宵宴;按內(nèi)容分為:生日宴、壽宴、省親宴、家宴、接風宴、詩宴、燈謎宴、梅花宴、海棠宴、螃蟹宴等等。在山林文化中,宴享文化更是以審美性、藝術性、趣味性等文化價值,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和發(fā)掘。
中國宴享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人們通過宴會,不僅獲得飲食藝術的享受,而且可增進人際間的交往。作為一種生活藝術,其在中國文化中,它進入社會各個階層,具有豐富多彩的形式,影響根深蒂固,得到最廣泛的傳承,至今仍然津津有味,大行其道、興盛不衰。
(三)游于“山林萃”
山林文化的隱逸生活,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變化莫測的山色,靜謐清幽的山林,松菊為友,鳴禽為伴,讓人忘卻世俗煩惱與喧囂,充滿優(yōu)雅情韻,獲得一種暢爽詩性的美感體驗。古人有云,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山靜自有日月長,花落花開不知年。寄情山水,借物抒情一吐人生悲歡,遠離塵世紛擾,是山林文化重要的文化品性。山水與身心的交融,康享游生活的詩情畫意使人找到了心靈的慰藉。
在游山玩水中靈光乍現(xiàn),王維在輞川期間寫的很多詩中得到體現(xiàn)。比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竹里館》)。再比如《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中言道:“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保ā懂嫛罚?/p>
蘇東坡說,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可以套用來說,王維“詩中有靈,靈中出詩”。
康享游的生活好像閱讀一篇散文,它古今中外,它海闊天空,但總有一條線索貫穿其中,那就是一種自由的生活:體驗自由精神是康享游的宗旨和魅力,同時,在優(yōu)美、壯美、典雅這三種審美類型中,它對“典雅”生活的表現(xiàn)令人心馳神往;
——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蔭,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2)
中國古代士人的山林文化隱逸旨趣,集中表現(xiàn)在追求一種脫俗之美,所謂脫俗,不是追求意義的高大上,而是追求生命應有的狀態(tài):感性、鮮活、真誠、真實。通過六根暢爽的身體體驗,獲得康享游的“暢爽詩性”的美感經(jīng)驗,實現(xiàn)了生命的豐富性和整體性、完整性。
“閑情逸致”是山林文化的美感狀態(tài),也是美感發(fā)生的基礎條件。山林文化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士人的另一種生活方式——審美化生活方式。
三、山林文化中的康享游是中國文明的生活智慧
叔本華的“鐘表理論”認為,人的生活是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即欲望不滿足,痛苦;欲望滿足了,無聊。人的本質(zhì)是要達到一種“自由”的狀態(tài),擺脫內(nèi)在與外在的約束,但是,在現(xiàn)實中,往往天網(wǎng)恢恢,久在樊籠。從這個視角來看,山林文化及其康享游生活,是中國文化中的生活智慧。
山林文化作為中國文化中的生活藝術,是對“無聊狀態(tài)”的解決方式。隱逸山林的特征是“換空間”,通過空間的變換來擺脫束縛:擺脫時間、空間、世務等客觀束縛,擺脫欲望、無聊等心靈的束縛,而成為自由之人。山林文化中“康享游”是康居、燕享、游藝的整體,是一種精神放松、心情愉悅、慢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它是“以身體為主體性存在去感覺”的實踐狀態(tài),包括了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是人的綜合感觀體驗,區(qū)別于夢游、神游、遨游等“游”的形式,是無聊生活的殺手锏。
山林文化中的康享游是中國文化的生活智慧,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生命一樣的整體性理解和完整性追求的精神世界。作為全世界最勤奮的民族,過多地承受著工作的疲憊和勞碌。但是,中國人又能夠安心享受平靜的生活,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超凡脫俗,自得其樂,美不勝言的審美化生活方式,一種自然清新,充滿生趣,放松心情的閑暇生活方式。也正是這種“依木而休”的康享游生活智慧,潤育了一代又一代大文豪和大藝術家、思想家。
注釋:
見《論語·泰伯》.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