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新
摘 要 目的:研究三磷酸腺苷一紅外生物效應治療儀治療難治性慢性外陰瘙癢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1—6月收治的難治性慢性外陰瘙癢疾病患者40例,分為兩組,各2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治療,試驗組接受三磷酸腺苷一紅外生物效應治療儀治療,每天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結(jié)果:治療后,試驗組瘙癢顯效時間和皮損顯效時間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后,試驗組滿意度93.6%,高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8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關鍵詞 三磷酸腺苷一紅外生物效應治療儀;慢性外陰瘙癢;臨床分析
外陰瘙癢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分為急性外陰瘙癢和慢性外陰瘙癢,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婦女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颊吲R床表現(xiàn)為外陰瘙癢,然而沒有顯著的陰道炎癥[1]。臨床工作中,外陰硬化性苔蘚和外陰鱗狀上皮增生是慢性外陰瘙癢疾病患者的主要癥狀。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7年1-6月收治的難治性慢性外陰瘙癢疾病患者40例,其中外陰硬化性苔蘚25例,外陰鱗狀上皮增生15例。將40例患者分為兩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0 - 56歲,平均(43.5±3.2)歲;試驗組患者年齡21-58歲,平均(45.1±4.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確診為外陰上皮非瘤變伴慢性外陰瘙癢者;患病時間較長,最長8 - 10年,最短2-3個月,均為難治性慢性外陰瘙癢疾病者。排除孕婦;所有患者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治療,患者使用外洗、局部涂抹膏藥及內(nèi)服藥物,醫(yī)護人員告知患者詳細的藥物用法用量,定期復查,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試驗組患者行三磷酸腺苷一紅外生物效應治療儀治療,首先用專用的生物抑菌劑對患者的外陰進行沖洗,然后用三磷酸腺苷一紅外生物效應治療儀對患者的外陰部進行照射,將該儀器的照射級數(shù)設為1- 40級可調(diào)控。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調(diào)整照射的時間和功率,一般20 - 30 min.根據(jù)患者瘙癢、皮損的程度適當延長照射時間,30 -35 W[2]。最后,在患者的外陰部涂抹適量的2號抑菌劑。1次ld照射治療,直到患者的病情完全好轉(zhuǎn)。
觀察指標:患者的瘙癢顯效時間、皮損顯效時間、不良反應出現(xiàn)情況以及患者對本次研究的滿意度。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 18.0軟件對本次研究涉及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以n (%)表示,X2方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jié) 果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瘙癢緩解、消失時間和皮損改善、恢復正常時間的情況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后,試驗組患者滿意度93.6%,高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的8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8例,試驗組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2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三磷酸腺苷一紅外生物效應治療儀治療,外陰硬化性苔蘚患者治療有效率72%,外陰鱗狀上皮增生患者治療有效率60%,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瘙癢緩解度分別為90%、75%,且皮膚損壞程度均有所改善。
討 論
導致外陰瘙癢的原因有很多種,涉及衛(wèi)生、抵抗力等多方面。臨床實踐中,外陰硬化性苔蘚和外陰鱗狀上皮增生是慢性外陰瘙癢疾病患者的主要癥狀。通常對患者采取外洗、局部涂抹膏藥和內(nèi)服藥物的綜合治療,但治療過程時間漫長,效果不明顯,很多患者反復出現(xiàn)外陰瘙癢的癥狀,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3]。
試驗組患者使用三磷酸腺苷一紅外生物效應治療儀治療外陰瘙癢效果較好。治療早期部分患者瘙癢程度改善不明顯,使治療效果功虧一簣。因此,在治療的早期階段,對于瘙癢程度較重的患者,酌情采用抗過敏及抗焦慮的口服藥,可以使患者順利度過這一階段。遠期隨訪發(fā)現(xiàn)有少數(shù)患者在治療好轉(zhuǎn)后又出現(xiàn)癥狀的反復,但大多數(shù)癥狀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而且再次接受治療仍然有效,提示在治療好轉(zhuǎn)后可以適當增加治療次數(shù)以鞏固治療效果。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前瘙癢越重,瘙癢顯效時間及皮膚損傷好轉(zhuǎn)時間越長。對于瘙癢較嚴重的患者,需要更長時間的治療,因此治療前的醫(yī)患溝通應更為細致,才能使患者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完成治療。
綜上所述,相比于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三磷酸腺苷一紅外生物效應治療儀能更高效地治療難治性慢性外陰瘙癢疾病,提升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尹瑩,周小勇,王英淑,等.辨證治療陰部皮膚瘙癢癥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6,31(5):409-412.
[2]龐小峰.生命體吸收的紅外光的非熱生物效應的研究[J].物理,2017,30(9):525-532.
[3]曹志然,馬幼菊,陳淑蘭.不同波段的紅外線對小鼠體內(nèi)淋巴細胞增殖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2015,17(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