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鑫林
小飯館中的廚師常常會面對沒有充足的資金、沒有足夠的人員、沒有高檔的食材,但食客們的口味要求卻還得考慮的境況。很多基層縣市在電教制片工作中就如同這“小廚師”,缺錢、缺人、缺資源,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部分縣市在電教片創(chuàng)作中時常會出現(xiàn)作品制作水準受限、制片潛力釋放不足、部分作品反響一般等情況。實際困難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廣大基層黨員群眾對高質量電教片的需求卻近在眼前,所以只有轉變制片思路,嘗試側翼突破,以“土味小事”為原料、“時代技術”為調料、“優(yōu)勢兵力”為掌勺,努力燴出思想精深、群眾喜愛的精品力作。
電教片更多的是給基層黨員群眾看的,因此選擇他們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有助于消除影片與觀眾之間的隔閡,有利于掃除觀眾對影片內涵的認知障礙,而且客觀上也降低了基層縣市創(chuàng)作、制片的難度。
首先是善說百姓話,讓觀眾看得懂。黨員群眾收看電教片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創(chuàng)作者與觀眾交流的過程。與老百姓交流,就要講老百姓的話,帶點“土味”,才更能拉近與群眾的距離,也更容易讓群眾理解、領悟語言背后的深意。我們制作的《黨建大篷車》系列就是地方農民宣傳隊用快板、歌舞、戲曲等形式創(chuàng)作的文藝作品,農民演員講著農村土話、唱著農家小事,觀眾喜歡看、看得懂,有的群眾聽了兩遍都能跟著唱出來,電教片的宣傳教育功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揮。
其次是多拍身邊事,讓觀眾感觸深。百姓事普通平凡、家長里短,這類片子想要既“接地氣”又有新意,在鏡頭上,就需要沉下身去挖掘基層黨員群眾一言一行中所蘊含的樸素情感、思想和追求;在結構上,可通過多個人物的故事穿插來充實豐富影片內容和層次;在畫面背景中,還要充分發(fā)掘并融入本土元素,以增強影片與觀眾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使影片獲得更強的代入感和說服力?!洞遽t(yī)賀星龍》中有一個片段講賀星龍因為著急去給20公里外的一個孩子看病,摩托車速度過快翻在了路邊,周圍黃土枯藤盡顯蒼涼,賀星龍手腳擦破的傷口和這個漢子眼里噙著的淚花,讓觀眾強烈感受到主人公的艱辛不易以及那份堅守所蘊含的力量。這組畫面如果不是沉下身去用心挖掘,是無法達到這個效果的。
最后是講清先進性,讓觀眾學得來。在講述先進人物典型尤其是基層人物典型的電教片中,不僅要依靠宣傳成績來觸動人,也要依靠人物的成長過程來指導人。受時代發(fā)展影響,基層電教制片時長需要“短平快”,于是為樹立起主人公先進形象,通常采取簡化奮斗歷程、突出業(yè)績成果的方法。這樣做的好處是用“最小的成本樹立起最高大的人物”,彰顯出最鮮明的主題;不足之處在于對多數(shù)普通基層黨員群眾指導作用不強,因為他們受自身條件限制,在觀看影片后花費時間、精力去鉆研甚至去影片講述地調研的可能性很小,導致“學不來”。要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在片子中適當擴大人物成長歷程尤其是關鍵節(jié)點的行為細節(jié)的講述比例,扼要講明成績取得的經過,從而更好地發(fā)揮電教片的教育引導作用,提高觀眾從看到學、再到用的轉化率。
常見的食材,如能創(chuàng)新烹飪方法,也能消解食客的煩膩感,提振食欲。電教制片工作要善于從時代中汲取營養(yǎng),敢用、善用當下新潮的理念、技術成果,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增強電教片的表現(xiàn)力和吸引力。
首先是實施品牌化戰(zhàn)略。打造地方電教品牌,形成特色IP,有利于放大地方電教片的輻射維度,避免出現(xiàn)單部片子“風靡一時”而后續(xù)乏力的情況,從而形成持續(xù)的影響力;也有利于形成差異化競爭優(yōu)勢,根據(jù)不同受眾分類,打造不同類型的品牌,增強本土電教片在細分受眾中以及關注度不高的電教類型片在社會公眾中的競爭力;還有利于解決小典型挖掘難的問題,聚合同一主題不同形式或同一形式不同主題的微短片,形成遠超短片本身的巨大能量。在多年的制片實踐中,我們逐步打造出東臺“夢系列”電教品牌,并開發(fā)出《黨建大篷車》《周宇直播間》兩個微黨課系列品牌,在全省產生了一定影響。
其次是善用新表現(xiàn)形式。主流媒體要堅持移動優(yōu)先戰(zhàn)略,這對電教制片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當下,移動互聯(lián)網與閱讀碎片化的共同作用,使得手機、平板等便攜式移動設備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流量終端。鎖定了流量,就意味著擁有了影響力。為移動設備量身定制,便成為內容提供方爭奪流量的重要手段。電教制片可嘗試利用快閃、H5、1分鐘微電影、微視頻甚至表情包等適合移動終端傳播、契合碎片化閱讀習慣的形式,借助抖音、頭條、社交網絡等熱門信息集散平臺,實現(xiàn)快速傳播,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最大的影響。去年我們嘗試制作了《不忘初心》H5版,用快閃H5的形式講述共產黨員的初心故事,在全省微視頻征集的網絡評選中獲得了很高的人氣,反響熱烈。
最后是融合自媒體優(yōu)勢。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進一步推動了自媒體的巨大發(fā)展。只要一部智能手機,人人都是內容消費者,也都可以成為內容提供者和傳播者。這為電教片的制作傳播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即用一部具有流行傳播特質的電教精品,激發(fā)全社會共同參與傳播、再創(chuàng)造的熱情,走由社會關注度聚合成高層影響力的逆?zhèn)鲗窂剑瑢崿F(xiàn)電教片擴大影響、深化教育的雙重目的。我們可以嘗試通過推出蘊含主流思想的流行文化產品,形成全民模仿再創(chuàng)新熱潮,實現(xiàn)主流價值對青年群體的“無感”滲透。
優(yōu)質的電教片,必然意味著一定人力、財力、物力等優(yōu)質資源的持續(xù)保障。創(chuàng)新也需要相應的資源支持。多數(shù)基層縣市所能掌握的資源并不十分寬裕,想要脫穎而出,就必須集中力量、主攻重點。倘若稀釋本就有限的資源,分散發(fā)力,雖是樣樣都有,卻可能樣樣不精。
首先是制片任務有重點。每個基層縣市都有自身擅長的電教片類型和內容挖掘領域,能做到門門精通、件件精品的基層縣市相對較少??蓢L試以省或地級市為單位,各縣市分工協(xié)同,集中精力主攻一到兩個方向,打造精品,助力實現(xiàn)更高層級目標。去年,江蘇省委組織部確定了首批20家黨員電教制片重點縣(市、區(qū)),東臺也位列其中,20家單位既按照自身定位繼續(xù)發(fā)展,又相互學習、協(xié)同,服務于全省重點制片工作,1﹢1﹥2的聚合效應正逐漸顯現(xiàn)。
其次是資金投入不分散。社會的進步,使得黨員群眾對高質量電教片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高質量,往往意味著高投入。目前,各地對電教工作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在扣除必備的遠教設備與網絡維護經費后,多數(shù)基層縣市可用于電教制片的經費仍相對有限。各地在電教片制作中,出于高水準的需求,引入專業(yè)的社會力量,從而提高了資金投入門檻。因此,資金集中投放,就成為“精品”要求下的合理選擇。
最后是人員配置要協(xié)調。促進電教制片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最終還是要落到“人”這個關鍵因素上。人員配置的協(xié)調主要有內外兩個方面。內部注重新人引進、平衡年齡結構、提高業(yè)務水平,有計劃引進新人應對科室人員流動,確保全員戰(zhàn)斗力;始終保持一定比例的年輕創(chuàng)作人員,增強電教片對青年群體需求的敏銳嗅覺;保障對人員業(yè)務培訓的持續(xù)投入,讓電教制片思想、技能始終保持在較高層次。外部注重發(fā)揮好地方電視臺、省市專家、民間團體、制作公司等人力資源優(yōu)勢,彌補自身不足,從而內外兼修,合力提升黨員電教制片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