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少波 石薇 陳佳梅 邱虎 陳永順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腫瘤中心(武漢430060)
我國乳腺癌發(fā)病率占女性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的首位,而且呈現(xiàn)為年輕化的趨勢,深入研究乳腺癌發(fā)病機制及治療手段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和社會意義[1-2]。本課題組在前期研究中發(fā)現(xiàn)[3],下調人乳腺癌細胞(MCF-7)的高遷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基因,能抑制MCF-7的增殖和侵襲轉移,然而,這一作用能被過表達的SMARCC1基因所逆轉,因此,HMGB1可能通過靶基因SMARCC1調控了乳腺癌細胞的生存和轉移。
MCF-7細胞是從女性乳腺癌患者胸腔積液中分離而建立的細胞系,保留了多個乳腺上皮特性,是很好的乳腺癌細胞模型。但是,SMARCC1對乳腺癌生物學功能的作用和機制仍不明確。SMARCC1(BFA155)蛋白是 SWI/SNF復合體的亞基,最早在酵母菌中被發(fā)現(xiàn),可改變螺旋酶和ATP酶相關基因周圍的染色質結構,調控其轉錄。SMARCC1基因編碼的蛋白質是重要的ATP依賴性染色質重塑因子,富含調控轉錄因子的亮氨酸序列,通過調控染色質的結構調控基因表達[4]。SMARCC1在前列腺癌中高表達,與病理分級、腫瘤分級和復發(fā)時間呈正相關[5]。此外,有研究表明[6-7],SMARCC1參與了端粒酶活性的調控,端粒酶是合成端粒(真核生物染色體的天然末端多重復區(qū)域)的逆轉錄酶。端粒酶的激活是惡性腫瘤細胞無限增殖及侵襲轉移的重要機制之一,端粒酶活性與乳腺癌病理類型、腫瘤分化程度、患者病程等存在相關性[8]。
本研究擬進一步探討SMARCC1基因對乳腺癌增殖和端粒酶活性的影響和可能的機制,揭示人端粒酶逆轉錄酶(hTERT)參與SMARCC1調控端粒酶活性的的分子機制是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本研究可能為研究乳腺癌發(fā)病機制及相關基因治療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1.1 材料與細胞培養(yǎng)MCF-7細胞系購自武漢大學細胞典藏中心,DMEM培養(yǎng)基、雙抗和胰蛋白酶、胎牛血清等(武漢愛生源生物有限公司),Trizol試劑和Lipofectamine2000試劑(美國Invitrogen公司),SMARCC1-siRNA及其對照物(廣州銳博生物),25 cm2細胞培養(yǎng)瓶、6孔板、24孔板、96孔板、MTT試劑(武漢谷歌生物公司),凋亡試劑盒(碧云天公司)。
1.2 實驗分組與轉染MCF-7細胞采用DMEM培養(yǎng)基(含有10%胎牛血清和1%青霉素-鏈霉素)置于37℃5%CO2及飽和濕度的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本研究將細胞系分為兩組,SMARCC1下調組(轉染SMARCC1-siRNA)和對照組(轉染siRNA陰性對照物),將細胞置于6孔板中培養(yǎng),當細胞融合達到70%左右時進行轉染,轉染操作按照Lipofectamine 2000說明書進行,轉染最終濃度為50 nmol/L,每孔液體體積為2 mL。
1.3 MTT檢測細胞增殖轉染24 h后,將細胞接種于96孔板中,每孔4 000個細胞且體積為設置100 μL,每組設置5個復孔,同時設置空白對照孔,培養(yǎng)24、48、72及96 h后采用MTT法檢測各組細胞增殖情況。MTT檢測步驟概括為:去除培養(yǎng)板中培養(yǎng)基后,在96孔板每孔中加入5 mg/L的MTT溶液,置于37℃下4 h后,棄掉培養(yǎng)基,每孔加入150 μL的DMSO孵育10 min,振蕩器上微震蕩15 min,用空白對照孔進行調零操作,采用酶標儀檢測各組的吸光度值(OD值),繪制調零后各組吸光度值曲線。
1.4 流式細胞術檢測細胞凋亡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凋亡:轉染48 h后,收集細胞約1×106個/mL,PBS洗滌1次、離心、棄上清,然后將細胞懸浮液重懸于1 mL孵育緩沖液中。取100 μL細胞(約1×105個)加5 μL的PI試劑和5 μL的AnnexinV-FITC試劑,置于室溫下避光孵育15 min。最后加400 μL的孵育緩沖液,一般在1 h內上流式細胞儀機檢測。FCM激發(fā)波長為488 nm,采用波長515 nm的通帶濾器檢測FITC的熒光,另一波長>560 nm的濾器檢測PI。
1.5 ELISA法檢測端粒酶活性采用ELISA法檢測各組細胞端粒酶活性,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首先以標準品濃度(單位為TPG)為橫坐標,以450 nm處吸光值為縱坐標,繪制標準品端粒酶活性曲線,將標準品稀釋成5個濃度點,每個點設置10個復孔,每孔加入50 μL標準品,設置空白孔(加入50 μL蒸餾水,不加標準品及酶標試劑),設置待測細胞樣品孔,在酶標包被的板上的待測樣品孔中先加入樣品稀釋液40 μL,再加入10 μL的待測樣品。將試劑盒匯總的濃縮洗滌液用蒸餾水稀釋30倍后待用;用封板膜封板后置于37℃溫箱中孵育30 min,然后小心去掉封板膜,吸去液體每孔加滿洗滌液,用洗滌液洗滌5次,然后每孔中加入50 μL的酶標試劑,空白孔中不加酶標試劑,溫育30 min后,用洗滌液再次洗滌5次,加入顯色液體,先加入50 μL顯色液A,在加入50 μL顯色液B,震蕩混勻,37℃下避光孵育15 min,然后每孔中加入50 μL的終止液終止反應,15 min后上酶標儀及其測定,用空白孔調零,于450 nm波長處測定各孔的吸光度值(OD值)。將樣品吸光度值帶入標準曲線方程,計算樣品端粒酶活性。
1.6 RT-PCR檢測mRNA表達Trizol法提取細胞的總RNA,檢測RNA濃度和純度是否達標,按照TagMan RNA逆轉錄試劑盒(美國ABI公司)說明書進行逆轉錄,獲得cDNA。采用SYBR Green PCR master mix試劑盒(日本TAKARA公司)進行qRT-PCR。采用2-△△Ct方法進行定量分析,以β-actin作為內參,計算Caspase-3、hTERT相對表達量。
1.7 WesternBlot檢測蛋白表達提取細胞總蛋白 配置SDS-PAGE分離膠和濃縮膠,加樣,電泳,濃縮膠80 V電泳35 min,分離膠100 V電泳90 min,分離蛋白,注意marker蛋白設置。采用濕轉法進行轉膜,350 mA,轉膜120 min,將蛋白轉至PVDF膜上。然后進行免疫雜交操作。取出PVDF膜,用BSA封閉1 h,兔抗人一抗孵育過夜(4℃條件下)。Caspase-3抗體購自三鷹公司(19677-1-AP),稀釋比為1∶500,hTERT一抗購自Abcam公司(ab32020),抗體稀釋比為1∶1 000,actin一抗購自三鷹公司(23660-1-AP)抗體稀釋比為1∶3 000;TBST系膜3次,每次5 min,二抗(山羊抗兔)孵育1 h,二抗為HRP標記山羊抗兔IgG,購自三鷹公司(SA00001-15),抗體稀釋比為1∶5 000,TBST洗膜,每次5 min,化學發(fā)光法顯影,在暗室中進行曝光操作,掃描膠片上蛋白條帶并用軟件分析蛋白條帶灰度值。
1.8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下調SMARCC1對MCF-7細胞增殖及凋亡作用MTT實驗結果表明,轉染后24、48、72和96 h,SMARCC1下調組的MCF-7細胞增殖均低于對照組(P<0.05),且隨著時間增加,SMARCC1下調組的MCF-7細胞增殖被抑制程度越大,具有時間依賴性,見圖1。Annexin V-FITC/PI法檢測細胞凋亡結果表明,SMARCC1下調組晚期凋亡率(6.8%±0.5%)高于對照組晚期凋亡率(0.9%±0.1%)(P<0.01)。見圖2。
2.2 下調SMARCC1對MCF-7細胞端粒酶活性影響轉染24及48 h后檢測兩組細胞端粒酶活性,結果顯示,轉染24及48 h后SMARCC1下調組MCF-7細胞端粒酶活性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圖1 MTT實驗結果Fig.1 Detection of proliferation by MTT assay
圖2 Annexin V-FITC/PI法檢測細胞凋亡Fig.2 Detection of apoptosis by Annexin V-FITC/PI
表1 各組端粒酶活性(TPG)Tab.1 Telomerase activation in each group ±s
表1 各組端粒酶活性(TPG)Tab.1 Telomerase activation in each group ±s
組別SMARCC1下調組對照組t值P值24 h 103.1±4.2 145.0±4.5 6.71 0.003 48 h 72.70±2.4 104.8±3.2 8.04 0.001
2.3 下調SMARCC1對MCF-7細胞Caspase-3、hTERT的mRNA及蛋白的影響RT-PCR實驗結果表明,SMARCC1下調組(0.804±0.014)的MCF-7細胞Caspase-3 mRNA表達水平高于于對照組[(0.478 ± 0.005),t=5.781,P<0.01];SMARCC1下調組(0.395±0.010)的MCF-7細胞hTERT mRNA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0.739±0.008),t=6.203,P<0.01]。Western Blot實驗結果表明,SMARCC1下調組的MCF-7細胞Caspase-3蛋白表達水平高于于對照組,P<0.01;SMARCC1下調組MCF-7細胞的hTERT蛋白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P<0.01,見圖3。
圖3 Western Blot實驗結果Fig.3 Protein result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核小體染色質重塑是表觀遺傳學的重要機制之一,主要通過改變染色質空間結構的疏松程度,影響基因的轉錄表達,從而調控細胞表型[9]。SWI/SNF復合體及其介導的核小體染色質重塑是腫瘤研究的焦點。卵巢癌、胃癌、肝細胞癌、膀胱癌、腎癌、髓母細胞瘤及乳腺癌等腫瘤中,SWI/SNF亞基基因高頻突變[10]。SWI/SNF在腫瘤發(fā)生、發(fā)展中有著重要作用,而且可能是一種普遍機制。SWI/SNF復合體有多個核心亞基,研究表明[11-12],核心亞基SNF5在人和小鼠中表現(xiàn)為一種抑癌基因,SNF5在肝癌組織中表達低于癌旁組織,其表達量與肝癌細胞分化程度有關,SNF5在肝細胞肝癌中呈現(xiàn)為低表達,并且其低表達與肝細胞肝癌的低分化程度顯著相關。SMARCC1(BFA155)蛋白同樣是SWI/SNF復合體的核心蛋白組成部分之一,本課題組的前期研究[3]表明,SMARCC1的過表達能阻斷下調HMGB1基因對乳腺癌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HEEBOLL等[13]研究表明 SMARCC1在前列腺癌中均呈現(xiàn)高表達,且細胞實驗表明內源性的高表達SMARCC1促進了腫瘤細胞的增殖和侵襲,因此,SMARCC1可能是一種癌基因,然而,SMARCC1對乳腺癌細胞的生物學作用需要深入探討。
本研究表明,沉默MCF-7細胞的SMARCC1基因,能抑制乳腺癌的增殖及促進其凋亡。這與最近有關SMARCC1在其他腫瘤中的作用相一致,KE等[14]發(fā)現(xiàn)過表達SMARCC1能促進結腸癌細胞的增殖,而miR-202-5p能通過靶向下調SMARCC1來抑制結腸癌細胞的增殖活性。同樣的,IWAGAMI等[15]研究表明,SMARCC1的高表達與胰腺癌的預后較差和復發(fā)密切相關,miR-320c/SMARCC1是胰腺癌發(fā)生發(fā)展及耐藥的關鍵信號通路。Caspase-3是一種蛋白酶,在惡性腫瘤細胞凋亡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6]。本研究顯示,沉默乳腺癌細胞的SMARCC1基因能促進其凋亡,并且凋亡相關基因Caspase-3的表達顯著上調。Caspase家族成員的失活是腫瘤發(fā)生的重要機制之一,而認為活化Caspase-3能促進腫瘤細胞凋亡,而它參與腫瘤細胞凋亡主要是通過誘導CTL細胞殺傷[17]。因此,SMARCC1作為重要的染色體重塑相關蛋白之一,在乳腺癌的生物學功能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染色質重塑過程可能受到端粒酶調控,有研究發(fā)現(xiàn)[18],在正常人的細胞中,端粒酶hTERT的過表達可通過影響DNA甲基轉移酶的活性,參與細胞表觀遺傳學修飾或染色質結構的調控過程,從而影響染色質重塑。本研究中,染色質重塑相關基因SMARCC1的下調能抑制細胞端粒酶活性,且端粒酶亞單位基因表達水平顯著被抑制。本研究有以下創(chuàng)新之處,一是豐富了對乳腺癌細胞中染色質重塑與端粒酶相互調控作用認識,二是從抑制端粒酶活性的角度解釋SMARCC1調控乳腺癌細胞增殖活性的現(xiàn)象。正常人體細胞的端粒酶活性受到嚴格的調控,hTERT處于被抑制狀態(tài),然而,在絕大多數(shù)惡性腫瘤中,hTERT呈現(xiàn)高表達,通過其啟動子在轉錄水平激活端粒酶活性,細胞內遺傳物質無限制的復制,導致無限增殖的惡性腫瘤細胞的出現(xiàn)。研究表明,沉默hTERT基因能顯著抑制乳腺癌增殖和遷移,促進其凋亡發(fā)生[19]。IFN-α處理乳腺癌細胞后,能抑制hTERT啟動子的活性,通過負性調節(jié)元件區(qū)域結合NF-κB,NF-κB通過磷酸化激活核因子而抑制hTERT的活性,同時增強Fas系統(tǒng)介導的細胞凋亡。
總之,沉默SMARCC1基因能抑制乳腺癌腫瘤細胞的生物學活性,其機制可能與促進Caspase-3相關凋亡途徑及抑制端粒酶活性相關。然而,本研究尚無法證實SMARCC1是否直接作用于端粒酶亞單位hTERT,SMARCC1也可能間接調控了端粒酶活性,這需要更深入實驗來探討。此外,本研究尚缺乏乳腺癌模式動物的相關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