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有泉 王彧
(青海紅十字醫(yī)院 青海 西寧 810000)
骨不連是指骨折長時間不愈合的狀態(tài),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且疼痛感也降低生活質量,特別是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術后發(fā)生骨不連的概率相對更高[1-2],本院近年來對此類患者應用帶鎖髓內釘手術治療,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骨科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48例相關臨床數據進行分析。男女例數分別為29例,19例;年齡在21~78歲,平均為(44.5±3.7)歲;病程時間在5~18個月,平均為(10.5±2.4)個月。根據為患者制定的治療方案為準將其每組24例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組間基線資料比較提示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動力加壓鋼板法進行固定治療[3]。
實驗組患者應用帶鎖髓內釘方案治療,麻醉處理后整個手術過程患者保持仰臥體位,選前次手術口然后逐層切開、剝離,將病變具體位置顯露出來,然后剝離骨不連骨膜,修復骨不連斷端。然后將橫斷面還有梯形面顯露呈現(xiàn),通過相關器械輔助把已經發(fā)生硬化變化的骨膜去除,然后擴髓,選擇大轉子頂點位置進針,將髂骨骨條放置于骨不連斷端。復位完成并檢查確認滿意后使用髓內釘固定、鎖定,將切口關閉,手術完成[4]。
手術指標:記錄兩種手術方案治療下以下指標數據,包括手術時間、術中輸血量、術后引流量以及骨骼愈合時間。
療效判斷:治療后骨折端叩痛壓痛癥狀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活動范圍無異常,應用影像學檢查提示形成骨痂,膝關節(jié)屈曲程度超過90°,判定為有效[5]。
數據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骨骼愈合時間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
術中輸血量(ml)組別n手術時間(min)術后引流量(mL)骨骼愈合時間(周)實驗組24139.3±39.0360.1±132.892.5±24.721.8±4.3對照組24160.7±40.8489.8±133.7177.5±40.435.5±5.3
兩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總有效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相對于常規(guī)手術治療,帶鎖髓內釘方案對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的安全性和療效均有顯著優(yōu)越性,其優(yōu)勢如下[6]:①本身為軸性固定材料,具備突出的抗旋轉能力以及穩(wěn)定性,較好的彌補了鋼板應力遮擋所引發(fā)的缺點,在完成骨折固定處理后可通過力學傳導以降低對患者機體的干擾程度;②應用帶鎖髓內釘固定治療有動態(tài)和靜態(tài)兩種選擇,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靈活選擇有利于愈合時間縮短。對于下肢骨折患者在進行骨不連治療時,帶鎖髓內釘的適用程度相對更高,確保肢體長度滿足需求的同時也能夠控制旋轉功能,強化斷端的穩(wěn)定程度,對骨折順利愈合有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應用帶鎖髓內釘治療,療效突出且對患者機體不會造成嚴重影響,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