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梅,郭莉萍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醫(yī)院 1.門診部;2.質管科,云南 玉溪 653100)
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是婦科臨床治療中常見的一種病癥,這種疾病的發(fā)生是由于患者腹內壓出現突發(fā)性上升致使體內的尿液無法控制地流出[1]。壓力性尿失禁誘發(fā)因素比較多,如劇烈咳嗽、大笑、走動等行為,均能夠讓患者的腹壓迅速提升而致使膀胱內壓增高,最終高出正常值的尿道內壓造成尿失禁[2]。此外,由于尿失禁容易導致患者產生自卑、抑郁等負面情緒,甚至有可能發(fā)生嚴重的社會或衛(wèi)生問題[3]。因此,給予患者實施有效的康復護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過加入盆底肌訓練護理項目,配合針灸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取得不錯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抽選在本院接受針灸治療的100例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并將全部的患者進行分組護理,即觀察組(n=50例,盆底肌訓練+常規(guī)護理)與對照組(n=50例,常規(guī)護理)。在觀察組中,年齡29~50歲,平均年齡(40.28±3.27) 歲;孕次 0至 4次,平均孕次(2.14±0.13) 次。在對照組中,年齡30~49歲,平均年齡(40.41±3.32) 歲;孕次0至5次,平均孕次(2.13±0.23) 次。對比2組的年齡、孕次等基本資料,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對照組的首選護理方案為常規(guī)護理(健康宣教、基礎護理、心理護理等),觀察組則是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用盆底肌訓練。具體訓練方法:患者的呼吸以適中的頻率進行吸氣呼氣,在進行吸氣的過程中必須要盡量地將肛門縮緊,每次縮緊的時間維持的時間≥3s,并且還需要注意身體的腹部、大腿、臀部等這幾個部位的肌肉不能跟著進行活動,呼氣的時候盡量將身體放松到最好的狀態(tài)。將這兩個步驟多次反復進行在15~20min的時間,1d實施的訓練次數2~3次。盆底肌訓練需要長期實施才能取得顯著的成效,但部分的患者的依從性比較,不能持之以恒地堅持。所以,護理人員需要反復叮囑患者每日按時到康復中心進行盆底肌訓練,同時再對患者實施電話回訪,此外,護理人員需時刻督促患者每天堅持進行盆底肌訓練,并且將患者每天的排尿量詳細力記錄下來,采取棉簽試驗或者尿墊檢查等方式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以療效不斷鼓勵患者堅持。
三、觀察指標 將2組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定指標:心理影響、行為限制、社會障礙,總分為60分,分值越高,表明改善情況愈好)以及護理滿意度(總分100分,非常滿意:80分以上,滿意:59~79分,不滿意:59分以下;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進行分析。
四、統計學分析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分析處理,采用(±s) 表示計量資料,運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則用χ2檢驗,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一、生活質量 干預前2組的心理影響、行為限制等指標評分基本相似(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心理影響、行為限制、社會障礙等指標的評分顯著>對照組(P<0.05),見表1。
二、護理滿意度 2組患者實施護理后,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對照組(P<0.05),見表2。
討 論 泌尿系統能否正常工作依賴于壓力傳導和肌肉支撐,盆底肌肉組織力量薄弱,無法承擔來自膀胱的壓力,導致尿失禁的發(fā)生[4]。近年來,壓力性尿失禁的治療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針灸治療配合盆底肌訓練被逐步應用和報道。盆底肌訓練是一種無需器械、消費低、無創(chuàng)傷的理想康復方式。相比毫無針對性、大量的運動,科學合理的盆底肌肉鍛煉能夠獲取更為顯著的成效,并且要始終堅持鍛煉,鼓勵患者理想的療效是需要長期實施的。此外在針灸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實施盆底肌訓練,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的康復速度,顯著強化治療療效,緩解患者的痛苦,進一步優(yōu)化生活質量[5]。
表1 102例嬰幼兒及兒童食物過敏患兒半年后隨訪結果
表2 2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n(%)]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的心理影響、行為限制、社會障礙等指標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盆底肌訓練實施于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有效性。從而說明盆底肌訓練實施于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