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絡平臺的迅速興起,給公安宣傳帶來巨大挑戰(zhàn)。如何借助網絡平臺,加大公安形象的宣傳力度值得探究。以紀實攝影為手段,以記錄生活現實為主要訴求的攝影方式,將公安作為紀實攝影的主題,探究紀實攝影視角下的公安形象。試圖從記錄真實性、運用不同視角、強調捕捉瞬間三個方面分析紀實攝影對樹立、宣傳公安良好形象的作用;總結通過激發(fā)攝影者的主觀能動性、加強紀實攝影的連續(xù)性進行公安紀實攝影的措施,從而樹立、豐富公安形象,增進人民群眾的理解,進一步密切警民關系,以促進社會治安穩(wěn)定和諧。
關鍵詞 紀實攝影 公安形象 警民關系
基金項目:江蘇省哲學社科項目:基于紀實攝影的警察公共關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8SJA0583)。
作者簡介:趙閱書,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刑事科學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刑事技術。
中圖分類號:D63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304
近些年隨著攝影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攝影成為了人類獲取視覺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信息逐漸走向視覺化。攝影的宣傳力、社會影響力日益凸顯。在19世紀后期到20 世紀前期發(fā)展起來的社會紀實攝影就是通過照相機來關注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而起到影響社會發(fā)展的作用。目前,運用紀實攝影反映弱勢群體的研究較多,姚坤澤分析了紀實攝影對社會邊緣人的影響,探討在我國當代社會的語境下社會邊緣人面臨的命運,紀實攝影如何表征社會邊緣人及社會意義等問題;朱凈儒以煤礦工人為例,分析了社會紀實攝影的作用及影響;閆軍等分析論證了紀實攝影的社會價值,證明了紀實攝影的社會力量、傳播力量以及新形勢下的價值導向。由此可見,紀實攝影這一傳播方式可以反映多種題材的影像,并且具備較為強烈的社會反響。李恒等研究在自媒體環(huán)境下警察形象的宣傳,證明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是加強警民融洽的有效手段;而目前運用社會紀實攝影(簡稱紀實攝影)宣傳公安形象的研究尚未提及。因此,本文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以“蘇州太倉安?!睘橹黝}的紀實攝影為例,分析、探討紀實攝影在宣傳公安形象、警務工作方面的正面作用,從而達到促進警民關系和諧發(fā)展的目的。
一、紀實攝影與公安形象
(一)紀實攝影的概念
紀實攝影記錄這個時代的社會景象,它的焦點是人與人的關系。它運用影像描寫人類的各種制度,家庭、教堂、政府、政治組織、社會團體、工會等。它不僅展現它們的表面形象,同時還刻意揭示人們的活動方式,接受生活的方式,表示虔誠的方式,以及影響人類行為的方式。概括說來它是以記錄生活現實為主要訴求的攝影方式,素材來源于生活和真實。具體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生活紀實,二是社會紀實。紀實攝影最基本的特點,首先是以人為主線,講述真實的故事,其次是再現生活中的真實場景,并在此基礎上展現攝影者的個人思想情感。如社會紀實攝影,以反應社會問題、關注弱勢群民體,包括饑餓、貧困、疾病、戰(zhàn)爭等社會題材為主的,以期引起世人的關注,進而推動社會改革和發(fā)展的紀實攝影。這就需要攝影者有敏銳的洞察力、正確的價值觀,再配以攝影技巧,才能引起社會關注和受眾的共鳴。
對于以公安為主題的紀實攝影其實是生活紀實和社會紀實的綜合體,以警察為主線,既表現了警察真實生活工作的一面,又讓社會大眾能進一步了解公安工作的艱辛,樹立正面的公安形象,從而增進警民溝通,促進警民關系發(fā)展。
(二)公安形象的作用
公安形象對于公安文化建設、建立維護和諧警民關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諧警民關系是公安民警與所在地方、區(qū)域的各類機關、組織及廣大人民群眾之間,建立了常態(tài)化的、良性互動的管理工作機制,公安工作得到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公安民警形象受到廣泛贊譽和認可,警民間關系融洽、互惠互利,促進社會治安穩(wěn)定及社會和諧。公安形象代表著公安隊伍,展現著警察在警務活動中的行為規(guī)范以及工作方法等,公安形象建設有助于群眾更深入更全面地認識警察在警務活動中的任務。而對于現在的網絡讀圖時代,紀實攝影正是對宣傳公安形象,促進和諧警民關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網絡的普及給紀實攝影提供了快速傳播的平臺,移動端、電腦端等各類網絡平臺發(fā)展迅速,形態(tài)愈加復雜多樣,一定程度上對公安的宣傳能力和水平提出挑戰(zhàn),同時對于紀實攝影,這是比傳統(tǒng)媒體具有更大傳播優(yōu)勢的陣地,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的興起給了紀實攝影更大的空間,紀實攝影的傳播實現了常態(tài)化,碎片化,隨時可以閱讀的便利也給了紀實攝影更多與社會、與受眾交流的機會,與受眾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建立聯(lián)系。
以公安形象為主題的紀實攝影,以警察為拍攝主體,以警務活動為拍攝客體如實反映警察的精神風貌,以及人們難以見到的獨特的警務文化氛圍是構建警民關系的方式之一,是見證者最不可忽略的價值所在。公安民警的各項警務工作必須建立在良好的警民關系的基礎上才能順利開展。
二、紀實攝影中的公安形象:以“蘇州太倉安?!睘槔?/p>
2018年11月初,上海國際進口博覽會召開。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接安保任務,對進入上海的過往車輛進行排查,確保通往上海一切車輛及人口的安全,維護上海國際進口博覽會安全秩序,保證會議順利進行。在紀實專題攝影“蘇州太倉安?!眲?chuàng)作過程中,立足于安保過程,以宣傳和記錄為目的,欲求通過真實客觀的現場,以真情實感讓群眾了解警察、了解人民衛(wèi)士的日常工作,從而引人思索。
(一)記錄的真實性,宣傳保民平安
紀實攝影的真實性主要體現在拍攝場景的真實性和拍攝主體的真實性,通過攝影者的視角將人民警察的宗旨日?;?,貫穿于打擊犯罪、維護穩(wěn)定的主業(yè),體現在服務百姓,保民平安的每一個細節(jié)??蛇\用“大面積”強化主體,使主體所占面積大于其他物體,從而將主體從環(huán)境中凸顯出來;在表現執(zhí)勤民警檢查卡口過往車輛時,運用近景拍攝手法,確保主體突出的同時又有細節(jié)的表現,民警仔細核對身份信息展現出工作的一絲不茍,向社會大眾傳遞著在和平年代,有這樣一支隊伍守護一方平安的情感信息。
(二)運用不同視角,體現工作艱辛
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質,工作內容的涉密性,導致公安工作對于社會大眾來說存在一定距離。因此,群眾對于公安工作的不理解和抱怨也時有發(fā)生。此時,攝影者應起到溝通橋梁的作用,攝影者在拍攝前應深入了解公安工作或者攝影者由公安隊伍中的一員承擔,才能深刻理解公安工作,從而可以準確選取時機、角度,避開公安工作涉密的一面,尋求另一個側面進行拍攝。
在拍攝安保工作時,抓住一個背影,一個細節(jié)都可以襯托和記錄公安民警真實生活的影像,這些側面的呈現,帶給人們以更多解讀的可能,促使群眾深層次解讀公安工作的不易,感受到公安民警對公安工作的執(zhí)著和那份不可褻瀆的尊嚴。這比直白、刻意的拍攝人物正面的、高大的形象更能引起共鳴,這就是攝影“一圖勝千言”的魅力。
(三)強調瞬間的捕捉,建立溝通橋梁
布列松將“決定性瞬間”視為攝影的生命。他說:“如果快門是在決定性瞬間按下的,就會本能的賦予畫面栩栩如生的生命,如果不能把握這個瞬間,你的照片既沒有內容,也沒有形式,也就沒有了生命力”。
捕捉瞬間,能夠定格動態(tài)影像所不能突出表現的細節(jié),能夠突出表現大眾不易發(fā)現的細節(jié)特征,更能有效的傳達思想感情,引人思索。那么捕捉瞬間這種特殊的拍攝方式是對攝影者基本素質及綜合處事能力的考驗,拍攝者親臨現場,不干擾被拍攝對象,不改變現場環(huán)境和現場氣氛,這就是瞬間思維,瞬間判斷,瞬間構圖,瞬間拍攝。通俗的說就是憑直覺,而這種直覺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敏銳的洞察力,文學的積累,技巧的積累,對拍攝對象感悟的積累。
在拍攝安保工作時,借助夜幕的襯托,手電筒的光線和民警認真的目光顯得格外醒目,眼神是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眼神的捕捉似乎給觀者一顆定心丸,年輕的面孔,篤定的目光激起觀者內心一絲的溫暖和感動。攝影者要善于捕捉眼神和面部表情,以及表情背后的品質,由此引起共鳴,這就是紀實攝影的作用所在。
三、運用紀實攝影宣傳公安形象的主要措施
(一)激活攝影者的主觀能動性
一是提高宣傳意識?,F如今,攝影設備迅速發(fā)展,可以說硬件條件充沛,攝影者除了適時的運用攝影設備之外,還需要熟練的攝影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激活攝影者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宣傳意識,主動觀察、隨時記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二是具備社會責任感。以攝影者獨特的視角和對公安工作的感悟記錄的影像必然是生動的,因此,攝影者需具備社會責任感,努力通過影像宣傳“警愛民,民擁警”的和諧警民關系,使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警察對人民的熱愛。三是深入了解公安工作。對于以宣傳、記錄公安工作和形象的紀實攝影,攝影者可以是專業(yè)攝影師、新聞工作者,在進行以公安為主題的拍攝時,需要深入了解公安工作,走進民警的日常生活,才能拍攝出鮮活、生動的影像;而攝影者中更多的是公安隊伍中的一員,是被拍主體的戰(zhàn)友,是攝影活動中的中堅力量,因為他們對公安工作有更深的感悟,只要從全局性出發(fā),主動適應新形勢、充分運用紀實宣傳再配以攝影技巧,促使這些靜態(tài)影像產生實實在在的影響。因此,拍攝者對公安工作、公安形象研究的深入程度,決定著作品的內涵深度。
(二)加強紀實主題的連續(xù)性
警力有限,民力無窮,人民群眾的支持從來都是最大限度發(fā)揮公安職能作用的不竭動力,群眾只有對公安工作的理解才能支持公安工作,因此只有進行正面宣傳和溝通,如“警營開放日”“群眾走進警務室”等活動才能體會到公安工作的流程及艱辛;又如借助網絡平臺傳播正面形象,讓人民群眾真正了解并理解公安工作,才能實現和諧警民關系的目標。因此,以“蘇州太倉安?!惫ぷ鳛橹黝},以“公安形象”為主體,以紀實攝影作為傳播媒介,做一個長期的、連續(xù)的紀實,整體記錄警務活動,定期更新成為新時期大眾關注的焦點,可以最大限度的表達并宣傳公安形象,這也是構建警民關系的新路徑。
四、結語
社會發(fā)展離不開同情、理解和關懷,和諧警民關系離不開宣傳,在警民關系中,警方始終是起主導作用。在紀實攝影過程中,既要宣傳公安正面形象,又不可回避的記錄公安工作中的不足。因此,紀實攝影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溝通的橋梁,又是監(jiān)督的利器,讓紀實攝影做人民群眾的眼睛,督促公安隊伍時刻保持良好形象,從而達到和諧警民關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姚坤澤.紀實攝影與社會邊緣人--在當代中國語境下探討紀實攝影的社會角色[D].復旦大學,2013.
[2]朱凈儒.紀實攝影視角下的煤礦工人影像探析[D].山東藝術學院,2018.
[3]閆軍.新聞紀實攝影的社會價值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15):186.
[4]劉熠煊.紀實攝影的社會價值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23):164-165.
[5]李恒,周密.打破“刻板印象”——自媒體環(huán)境下的警察形象再塑造[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7(6):59-63.
[6]賈清.影像的力量——中國紀實攝影視角下的弱勢群體影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5.
[7]宮毅,徐海晉.警民關系建設實務[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2-5.
[8]符冰.新媒體時期紀實攝影的傳播方式及效果研究[J].視聽,2018(12):198.
[9]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思想的眼睛-布列松論攝影[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