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百靈 李小琴
【摘要】2019年春節(jié)期間,一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在春節(jié)檔電影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在短短的33天時間里,取得了46億元票房的佳績,引起了眾人的熱議?!读骼说厍颉返某晒Ρ砻鳎覈苹秒娪盁o論在技術還是在創(chuàng)作上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預示著我國科幻電影發(fā)展的方向。文章以《流浪地球》為例,分析我國科幻電影發(fā)展的突破方向,對我國科幻電影的對外傳播提供參考。
【關 ?鍵 ?詞】《流浪地球》;科幻電影;文化價值;對外傳播
【作者單位】徐百靈,喀什大學人文學院;李小琴,喀什大學人文學院。
【中圖分類號】J9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3.024
《流浪地球》在2019年春節(jié)檔上映后成為春節(jié)檔票房最高的電影。這部電影有過硬的特效,受到觀眾及業(yè)界的各種好評,被認為是一部中國制造的“硬核科幻”影片,體現(xiàn)了中國電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流浪地球》的成功具有一定的文化標識意義,顯示了國產(chǎn)電影在類型化和特效技術上的進步,讓我們看到中國科幻電影走出去的希望。
長期以來,我國科幻電影不受市場的青睞,與其生產(chǎn)缺乏幾個重要因素有關,即科學素養(yǎng)、藝術想象和技術手段、價值觀念。我國科幻電影必須在這些方面努力突破,才能獲得長足發(fā)展??茖W觀念是科幻電影的核心要素,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運用藝術表達方式講故事,傳達價值觀。
一、建立在科學素養(yǎng)之上的藝術想象
科幻電影是建立在已有的科學技術或者有科學依據(jù)的科學假設基礎之上的故事,其情節(jié)內容包含有一定的科學幻想。雖然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相應的工業(yè)實力是科幻電影的重要基礎,但創(chuàng)作人員及受眾也要具有相應的科幻素質,這樣才能在制作和欣賞消費上達到高水平,因此,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
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就出現(xiàn)了帶有科幻色彩的電影作品,如 1938 年上映的影片《六十年后上海灘》,以及《十三陵水庫暢想曲》等影片,但這些影片缺少相應的科學依據(jù),只能說是帶有科幻色彩的電影。直到后來上映的《珊瑚島上的死光》才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此后,我國生產(chǎn)的一些科幻電影,如《魔比斯環(huán)》《機器俠》等,在國內上映后反應平平,傳播效果并不令人滿意。
當然,科學的幻想必須建立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之上,科幻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一國國力、科研能力和電影制作技術的折射。這從媒體對《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的采訪和國內外的一些媒體報道中得到反映?!度嗣袢請蟆返囊黄恼抡J為,《流浪地球》展現(xiàn)的強大工業(yè)制作能力、有待貫通精進但不容小覷的綜合實力,都令人充滿自豪。
我國科幻電影一直處于電影發(fā)展的邊緣狀態(tài),更無法參與國際電影市場競爭,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科幻電影的制作缺乏相應的科學觀念。相比國外,我國科幻電影制作的專業(yè)人才數(shù)量少,專業(yè)素養(yǎng)比較欠缺。很多科幻片的編劇不但不是職業(yè)編劇家,而且大多編劇缺少科學意識,表現(xiàn)在電影作品上則是內容缺乏實質的科幻想象。這樣的電影作品大多停留在對人物外形的簡單包裝上,或者打著科幻的噱頭,靠明星演員吸引眼球。
科幻電影的內核是科學幻想,長期以來,我國科幻電影的軟肋就是創(chuàng)作人員科學素養(yǎng)有限,造成我國科幻電影科技含量不高。從《流浪地球》的制作過程來看,這部電影歷經(jīng)了四年打磨,劇組精心設計并繪制了近三千張概念設計圖和八千多張分鏡圖;置景延展面積達到十萬平方米,力求使影片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能符合現(xiàn)實和科學的原理;地下城、冰原地標、運載車、行星發(fā)動機、宇宙空間站等景物的設計也都非常精細;全片的視效鏡頭超過 90%,場景跨度巨大,呈現(xiàn)了中國電影目前最高的特效水準。在制作這部影片時,主創(chuàng)團隊邀請了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為片中的人物做性格模型設計,并聘請中科院的四位科學顧問幫忙解決電影中關于物理和天體的一些問題,這就奠定了《流浪地球》這部影片宏大的宇宙格局。但這并不代表《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在科學素養(yǎng)方面沒有瑕疵,從國外科幻網(wǎng)站對這部電影的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科幻電影在制作技術及人員的科學素養(yǎng)方面還需要不斷積累。
二、技術發(fā)展與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的平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電腦特技等技術手段在電影工業(yè)中的應用,使人們對科學的幻想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得到很好的呈現(xiàn),許多大制作、大投入的科幻影片迅速占領全球電影市場。尤其是以美國好萊塢科幻電影為代表的影視制作,將計算機技術制造的視覺效果發(fā)揮到極致。但電影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許多科幻電影的制作忽視了作為影視藝術的科幻電影所承載的內容、所講述的故事情節(jié)的重要性。
我國科幻電影一度在技術上模仿好萊塢電影,追逐好萊塢電影中的視覺沖擊力,缺少對電影故事性的打磨。創(chuàng)作者往往被好萊塢科幻大片的炫酷技術、眼花繚亂的畫面所吸引,忘記了對電影故事情節(jié)的把握,忘記了科幻電影作為影視藝術,講好故事的重要性?!读骼说厍颉吩诠适虑楣?jié)設置上做了很多努力,而且在鏡頭語言、情節(jié)構思上也學習借鑒好萊塢的敘事技巧?!读骼说厍颉吩诩夹g運用和視覺表現(xiàn)方面的用心贏得了觀眾的眾多好評。如在豆瓣網(wǎng)上,網(wǎng)友們以“燃爆”“硬核”“科幻元年”等詞語來評價《流浪地球》。
相對于豆瓣網(wǎng)友普遍較好的評價,國外觀眾的評價則很多樣,其中較多的是對影片中情節(jié)設定和演員表演等方面的評價。如在國外影片網(wǎng)站IMDB上,有人認為,《流浪地球》在劇情流程和人物設定上與好萊塢電影相似,但演員的表演很弱,簡單介紹劇情后直接進入高潮,缺乏對影片人物的刻畫。影片中,身為太空站航天員的劉培強竟然為了一個成功概率為零的解決方案,為了自己的親人放棄了所擔負的延續(xù)人類文明的使命,不顧空間站隊友的生命而駕駛空間站去沖撞木星大氣層,利用空間站內30萬噸燃料去引爆木星的大氣層,從而通過爆炸反沖力將地球推離木星的引力,顯然不太現(xiàn)實?!读骼说厍颉吩谶@些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缺少一個有助于觀眾對人物行為理解的論證過程,也沒有具體地展現(xiàn)英雄人物在抉擇過程中思想、倫理道德方面的掙扎。影片的最后,雖然劉培強犧牲了自己拯救了地球,但是這種以犧牲隊友生命,毀壞延續(xù)人類文明的“火種計劃”的行為卻是值得商榷的??苹秒娪敖o人的不僅是表征在電影外在視覺的技術手段,還在于影片本身的敘事與蘊含的意義,在于科幻給人帶來的思想啟迪以及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探索。
三、注重文化價值的傳播
1.科幻電影傳播的核心
在傳播效果上,科幻電影除了要給觀眾帶來感官享受,還要讓人獲得一定的啟發(fā),幫助人們以新視角去審視人類自身所處的境況,警示人類在文化、倫理等眾多領域可能會面臨的問題。當?shù)厍蛎媾R被太陽吞沒的危機時,人類如何去面對這一全球性的災難?《流浪地球》給出了答案,給出了中國文化視角的解決之道——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不同于美國科幻電影所慣用的“棄船逃離”“另辟它路”的思維,也非好萊塢所倡導的孤膽英雄拯救世界的邏輯。這在國外引起了熱烈討論,如Youtube的一些網(wǎng)友評價說,“當?shù)厍虺霈F(xiàn)問題,美國人會去尋找新的地球,而中國人則選擇拯救舊的地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解決方法”;“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擔心它的情節(jié)會是中國導演和演員打造的好萊塢式英雄拯救世界。事實證明并非如此,反個人主義、真正的國際主義、人類作為一個共同體的觀點、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這些都成為科幻領域開創(chuàng)性的元素?!边@些評價提示我們,科幻電影要有科學幻想,但也要落腳于現(xiàn)實,關涉人的精神狀況與價值取向。
2.科幻電影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
科幻電影價值體系的建構會傳播一定的國家和民族精神。放眼全球,好的科幻電影都擁有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憂思,以及對人類情感在這種特定情境中的表達。就這個意義來說,科幻電影在對外傳播上是有優(yōu)勢的。有學者認為,科幻電影也是具有國際通約性的,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最好溝通載體。
但我國科幻電影在對外傳播上沒有很好地發(fā)揮優(yōu)勢,以往科幻電影的創(chuàng)作也未從這些方面進行開創(chuàng)性突破?!读骼说厍颉分员挥^眾評價為“硬核科幻”,除了在技術制作水平上達到較高水平,還因為其所涉及的是人類的命運、地球的未來這樣宏大的主題。在影片中,拯救地球的并非某個國家的某個英雄,而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性別的人們一起努力,帶著地球經(jīng)過100代人的共同努力,奔向2500年以后的新家園。這種史詩級的宏大敘事既包含了中國的文化、價值觀念,即集體主義價值觀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又包含了國際主義精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取向。人類共同所具有的價值觀加上震撼的視覺效果引起了觀影者的強烈共鳴。
從《流浪地球》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到,科技與人類共同價值觀的結合是科幻電影成功的關鍵。我國科幻電影應該加深這一層面的考量,將中國文化融入科幻電影中,不斷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為我國電影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以及中華文化的有效傳播助力。
3.文化接近性與科幻電影的對外傳播
科幻電影的成功少不了先進制作技術所帶來的震撼視覺效果和優(yōu)秀有內涵的劇本。相較于我國其他科幻影片,《流浪地球》在技術方面基本達到領先水平,這從國內外一致好評中得到證實。在科幻故事的創(chuàng)作上,《流浪地球》原著作品的作者劉慈欣也獲得了國內外科幻文學界很高的評價。以這篇科幻小說為基礎所進行的電影改編在文化認同上也受到了一致好評。探討背后的文化因素,文化接近性在此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作用。
文化接近性理論認為,在接受媒介內容時,受眾由于對本地文化、語言、風俗等比較熟悉,會比較傾向于接受與該文化、語言、風俗接近的內容。《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曾表示要“極盡所能調動觀眾的情感”。因此,《流浪地球》在內容上不但受到國內觀眾的認可,也非常符合海外華人的文化訴求,是一部中國化的拯救人類的科幻大片。如對地下城的呈現(xiàn),完全是中國百姓日常生活的場景,充滿了中國文化元素,如包餃子、舞獅子等場景,都是我們熟悉而親切的畫面。通過借用好萊塢科幻電影一貫展現(xiàn)末世災難的“毀地標”手段,《流浪地球》對我們熟悉的地標性建筑“東方明珠塔”“央視大樓”等的陌生化處理,也帶來了科幻電影所具有的震撼效果。這些都在文化層面上引起了華人觀眾的強烈共鳴。借鑒《流浪地球》的成功,我國科幻電影首先要在文化接近性上發(fā)力,守住本國觀影市場。我國與亞洲尤其是東南亞其他國家在文化上具有一定接近性,我國科幻電影在穩(wěn)定國內市場的同時,應積極開發(fā)亞洲電影市場。
從市場來考慮,我國電影市場潛力巨大。中國電影如果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中國文化資源,如題材資源、價值觀和審美觀資源等,就可能獲得更為廣泛的關注。
|參考文獻|
[1]張慧瑜. 《流浪地球》: ?開啟中國電影的全球敘事[J]. 當代電影,2019(3):21-24.
[2]王笛. 從《流浪地球》報道看中國科幻電影對外傳播[J]. 對外傳播,2019(3):60-63.
[3]李新民. 中國科幻電影的奇點正在來臨[J]. 影視制作,2019(3):8-9.
[4]黃今. 科幻放飛電影藝術之美——“中國科幻電影的創(chuàng)世元年與中國電影學派的理論建構學術討論會”綜述[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9(4):127-128.
[5]張鳳鑄,黃式憲,胡智鋒. 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2.
[6]傅琪,《流浪地球》對中國科幻電影之路的一種啟示[J]. 藝術評論,2019(4):51-57.
[7]陳紅梅. 《流浪地球》:末日逃亡的“中國表達”[J]. 文藝評論,2019(2):1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