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藝文 郭威
【摘 要】本文欲通過對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戲的音樂本體分析,發(fā)現(xiàn)和梳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希望可以對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戲的傳承和發(fā)展提供有意義和價值的材料,并且對于今后徐州民歌和梆子戲的作品創(chuàng)作提供思路。
【關鍵詞】徐州民歌;徐州梆子戲;地方音樂的傳承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4-0039-02
徐州,古稱彭城,位于江蘇省西北部,是一座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徐州音樂早在春秋時代就有所記載。《左傳·僖公十九年》記載:“宋襄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贝颂幩f之祭祀,有重要的活動內容為化裝歌舞。徐州民歌和徐州的梆子戲是徐州音樂中重要的兩個部分,徐州梆子戲源于明代時期形成的陜西、山西梆子戲。之所以能成為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梆子戲,與徐州民歌對其的影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徐州民歌與梆子戲的簡述
(一)徐州民歌
徐州民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曲目繁多。徐州民歌的歷史是自楚國秦漢之際開始,后來又經過朝代的變遷與各地方音樂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而到了明清時期才開始出現(xiàn)了民間小曲、民歌與說唱音樂等多種體裁形式的音樂。
(二)徐州梆子戲
徐州梆子(俗稱大戲)是自明代從河南和山東傳入徐州地區(qū)的陜西梆子與徐州民間音樂加以交流融合形成的,流行于豐、沛、銅山、邳、睢寧等地區(qū)。據資料記載和藝人回憶約有六百多首,歷經時代流傳下來并且保持著本劇種鮮明特征的劇目約有四百多首。其反映的時代內容,向前可追溯到商周時期,向后可至明清時期,涉及到了各個歷史時期和不同階層人民的社會生活現(xiàn)象。它們大多數(shù)分別源于口頭相傳的文學、民間的說唱藝術、歷史演義和民間的故事。
二、徐州民歌與徐州梆子戲的關系
(一)徐州民歌促使徐州梆子戲的形成
徐州的民歌小調包括人民生活音調、世俗時調、歌舞類小調、兒歌和風俗歌五類。徐州歌舞小調的主要特點是把歌唱、舞蹈和表演相結合,并且和徐州梆子戲的表演形式有些相似。而在徐州一帶盛行的梆子戲,其聲腔深受晉、陜地區(qū)的音樂文化影響,但在明清至民國時期的說唱音樂,百年來不斷吸收徐州地方曲藝和民歌小調,其行腔、過門曲牌都具有了地方特色;它還吸收了雜耍的伴奏演唱音調,如“呱嗒嘴板”即由“殺妲己”演變而來。由于與當?shù)胤窖酝琳Z相結合,其演唱風格體現(xiàn)了即硬重又輕柔的獨特韻味,即男腔尤多花腔,悅耳動聽。
(二)民歌和梆子戲的功能性
1.反映人民的現(xiàn)實生活。徐州民歌所歌頌的對象大多數(shù)為戰(zhàn)爭故事、世俗故事、愛情故事、婚姻家庭故事等。而徐州梆子戲的題材包括歷史事件、戰(zhàn)爭英雄類的劇目;歌頌社會公理和人民愛情的劇目;民間人民生活,家長里短的小戲。從徐州民歌及徐州梆子戲所表達的內容來看,都有共同的特點,即所反映內容的生活化。
2.對于民族的歷史具有教育意義。由于徐州具有征戰(zhàn)的地理形式,使得徐州成為了歷朝歷代的兵家必爭之地,而在歷史發(fā)展上也發(fā)生了大量的戰(zhàn)爭事件。因此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戲有關戰(zhàn)爭內容的歌曲占有很大一部分,也反映出二者的一個共同特點,即對于民族的歷史教育意義。
(三)曲式結構
徐州梆子戲的藝術特點、突出的特點就是重唱。有的戲幾乎全是唱段組成,很少賓白。劇目往往是四句對四句對唱,而后是兩句對兩句式對唱,最后通常為一句對一句的唱。徐州梆子戲的唱腔為板腔體,是由四大板腔和另外派生的板式構成。同時徐州梆子戲的唱腔具有板式變化體的特征,而且無論是哪一種板式,它們在結構上都具有使用一個對偶的上下句來組成一個基本唱段的共同點,且變化體通常是由于旋律的繁簡變化,或者節(jié)奏、速度的增減引起的,一般是速度越快,旋律越簡。梆子戲的唱腔音樂一般都由前奏、主體、間奏和尾奏四個部分構成,而前奏和間奏通常都會配有打擊樂。
徐州民歌的結構可分為三種,即單一樂句構成;呼應式兩句構成;呼應式的兩句式基礎上再增加一個對比性音樂構成。而呼應式兩句式構成的民歌在徐州民歌中占有絕大部分。通過這一對比可以看出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戲唱段的曲式結構多采用呼應式的、對唱性的偶句結構構成。
(四)旋律與調式
徐州梆子多采用“七聲徵調式”或“七聲宮調式”。但調式三級音比實際音高有稍低的感覺。而且運用“清角為宮”“變宮為角”的調式交替手法是唱腔發(fā)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甚至一段唱腔內多次運用,已成為唱腔旋律的特色之一。徐州梆子戲的音樂旋律特點是以級近、平緩的旋律線條為主,大跳的應用相比較要少很多。唱腔旋律剛柔并濟。
徐州民歌的調式是多運用五聲調式;且運用六聲和七聲調式的徐州民歌很少見。徐州民歌的旋律也具有一定的特點,通常以級近的旋律為主,跳進的旋律運用較少。旋律的風格特點是豪爽中又帶有柔情。徐州民歌中,同一首的多處一字長腔音,快與慢、軟與硬、上滑與下滑、順聲與阻聲等多種不同組合的一唱三嘆、一波三折的咬字發(fā)音、運腔、收音,使江南民歌委婉細膩、歌曲曲線多折如漣漪般的歌唱風格得以突出和強調。然而山東民歌的調式是多以六聲音階為主,且旋律多級進和五、六度的跳進。由此可見徐州梆子雖與山東梆子有聯(lián)系,但經過后來對徐州民歌的吸收和融合,已經使徐州梆子戲成為充分具有徐州的地方音樂特色的戲劇。徐州梆子戲的調旋律特點和調性特點都與徐州民歌基本相同。
(五)節(jié)奏節(jié)拍
徐州梆子戲唱腔音樂的節(jié)奏是其旋律特點的一個重要方面。除句法安排、字位擺放均有獨自的旋律特點外,總的來說較多運用的是弱起強收。同時,一般在板式上速度和旋律的變化有一個普遍的規(guī)律,即速度越快,旋律越簡;速度越慢,旋律越繁。
徐州民歌中句首和句末是弱起結構的很少。這也是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戲有所區(qū)別的一點。
(六)語言音韻與詞格
徐州梆子戲所用的唱念語音為徐州地區(qū)的方言,語音是屬于北方語音。徐州梆子戲的唱詞所運用的韻轍有鐵血、爬他、堤希、灰堆、姑蘇、由求、坡梭、宮聲、天仙、江洋、人辰、徘徊、焦梢十三轍,再加上人辰兒韻一道,這是以徐州地方的方言和中州地區(qū)的音韻結合而成。唱詞結構基本上是上下對偶句式,通常上句不押韻,下句必須押韻。
徐州民歌采用徐州的地方方言,押韻方式也是采用上句不押韻,下句必須押韻。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戲在語言音韻上也是基本相同的。
(七)創(chuàng)作作品所體現(xiàn)的文化
音樂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徐州民歌和梆子戲的創(chuàng)作來源或者范本也大多是來源于徐州人民真實生活的事跡或勞動中。因此,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反映這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狀況。同樣,也有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的戰(zhàn)爭故事為文本的徐州梆子戲,這具有對于徐州的戰(zhàn)爭歷史文化進行傳承的意義。2019年在徐州音樂廳由江蘇棒子劇院有限公司原名江蘇省梆子劇團,表演了大型原創(chuàng)徐州梆子現(xiàn)代戲《母親》。這部大型原創(chuàng)徐州梆子現(xiàn)代戲講訴的是淮海戰(zhàn)役中一個母親和她三個兒子的故事。劇中將個人命運的悲歡離合和變化萬千的歷史潮流融為一體。此劇展現(xiàn)出了在革命時期,一位普通的母親對于革命事業(yè)的理解和支持。
這作品不僅保留了傳統(tǒng)徐州梆子戲的風格和音樂特點,同時在板式和旋律上又進行了變化和發(fā)展。旋律更具有歌唱性,這樣的變化讓梆子戲可以更好地流傳,同時,在結構和板式上根據劇情和音樂情緒的需要進行變化,更好地推進劇情的發(fā)展、音樂情緒的渲染和音樂形象的塑造。舞臺的布置也開始借鑒了一些現(xiàn)代劇的舞臺形式,有燈光裝飾、非常符合劇本時代氣息的舞臺道具還有電子舞臺背景的布置。這些因素的發(fā)展使得徐州梆子戲更加的容易讓觀眾融入劇情和氛圍之中,也漸漸的開始吸引一些年輕一代的人來了解和傳承徐州梆子戲。
三、徐州梆子戲的傳承發(fā)展
徐州梆子現(xiàn)代戲的不斷出現(xiàn),這也是對于徐州梆子戲的一個傳承和發(fā)展。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僅保留了徐州梆子戲原本的藝術特征和藝術文化內涵,同時在旋律、板式結構等進行了進一步發(fā)展。首先是旋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出現(xiàn)運用花腔的演唱技巧來更好的表達音樂的感情。徐州梆子戲中不同的板式會構成不同的音樂結構和節(jié)奏的形式。為了能夠塑造出特定背景環(huán)境的音樂情緒或者更加具有特點的音樂形象,創(chuàng)作者就需要嘗試在不改變劇種音樂風格的同時對于梆子戲的固有結構進行稍微的變化。徐州梆子現(xiàn)代戲的創(chuàng)作開始運用一些徐州江蘇民歌的音樂元素,一方面使得梆子戲的旋律性更加的具有流傳性和歌唱性,同時使得徐州梆子戲在旋律上更具有地方音樂旋律的特征。其次,為了更好地促進徐州梆子戲的傳承和發(fā)展,劇本作者開始借鑒和吸收一些其他劇種的某些板式的優(yōu)點,來加大梆子戲種音樂旋律和情緒的對比性。最后,徐州梆子戲開始加入了幫腔的創(chuàng)作手法。幫腔的手法是唱腔手法中用來輔助音樂的發(fā)展、加強音樂的情緒表達的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這種唱腔的手法多用于梆子戲的高潮部分,或者運用于其他唱腔手法無法滿足音樂的表現(xiàn)需求時。
四、結語
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戲都是徐州音樂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從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戲的文本內容、體裁形式、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與調性、曲式結構、語言音韻與詞格等多角度來分析二者的關系,并從中發(fā)現(xiàn)了徐州民歌對徐州梆子戲的形成與發(fā)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徐州民歌促進徐州梆子戲形成為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戲劇。同時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戲深受徐州文化和歷史背景的影響,同時反映徐州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豐富民間生活的景象。徐州梆子戲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fā)展徐州梆子戲是音樂文化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徐州民歌對于徐州梆子戲的發(fā)展具有持續(xù)性的影響,當代創(chuàng)作的徐州梆子戲現(xiàn)代戲中仍有運用徐州民歌因素創(chuàng)作的現(xiàn)象。因此研究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戲的關系,對于今后的徐州梆子戲的創(chuàng)作具有參考和借鑒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曉棠.江蘇戲曲志·徐州卷[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2.
[2]于道欽.江蘇戲曲志·江蘇梆子戲志[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9.
[3]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編委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 (上下冊) [C].中國IBSN出版中心,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