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農”是我國歷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重點關注的內容。也因此我國農業(yè)生產總規(guī)模在世界遙遙領先,隨之財政支農資金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為了使財政支農資金得到合理利用,政府進行了績效審計,但我國績效審計仍存在很多問題。在審計的過程中,審計部門沒有完善的績效審計體系,在對財政資金進行審計的過程中,政府審計的部門獨立性較弱,而且績效審計的過程和結果透明度不高。結果顯示: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審計并不完善,仍需不斷磨合發(fā)展,法制化不強,沒有自己完善的績效審計體系,從而提出如下建議:第一,適時增強財政審計的獨立性;第二,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審計的法制化和規(guī)范化;第三,避免利益驅動對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審計的干擾;第四,保證績效審計過程和結果的透明度;第五,加強績效審計的指導性。
【關鍵詞】 績效審計 財政支農資金 獨立性
一、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審計概述
(一)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審計內容
一直以來,我國對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和管理進行績效評價審計時大多數實行事后監(jiān)督審計,雖然有時可以發(fā)現資金使用損失浪費、挪用公款等違規(guī)違法行為,但是往往因時隔太久而造成的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為了更好地使財政支農資金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在財政支農資金績效審計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是否加強利用事前、事中監(jiān)督。在財政支農資金進行下發(fā)之前,對各級資金行政管理部門進行監(jiān)督檢查,對將要下發(fā)的資金進行合理預算;安排資金支出過程中,加強資金撥付審查,對于預算安排支出大于實際需要支出的的項目支出,一律控制合理撥付。第二,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了解資金的的籌集、預付、使用、評價等各環(huán)節(jié)是否建立健全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實施,是否遵守法律規(guī)范。第三,預算和計劃是否符合立項標準。在計劃之前要進行合理規(guī)劃,保證實施不超過預算之外,并呈現出最佳效果,盡量避免盲目投入資金。第四,支農資金是否??顚S?。各項財政資金都有其合理分配,專項用途,確保資金使用效率[1]。第五,發(fā)現問題是否及時整改。審計的作用在于監(jiān)督、鑒證,一旦出現問題就要及時改正,這是審計的靈魂所在,也是審計最主要的內容。
(二)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審計指標
1.效果性指標。效果性指標指財政支農資金投入能夠發(fā)揮出預期效果,該指標包括帶動農民收入增長、就業(yè)率提高、農業(yè)技術水平提高、貧困人口減少、基礎設施升級及社會滿意度增加等,還包括財政支農資金投入項目本身的投資收益率。帶動農民收入增長、農業(yè)人口就業(yè)提高越多,效果性越好;農業(yè)技術水平提富越多,效果性越好;貧困人口減少越多,效果性越好;基礎設施升級越顯著,效果性越好;社會滿意度越高,效果性越好[2]。
2.可持續(xù)性指標。財政支農資金對植樹造林、改造河道、對水庫除險加固、興修農田水利工程、及治理農村污染、修路架橋的投入,將最終帶來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沙掷m(xù)性指標包括森林覆蓋率的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設施的改善程度等,森林覆蓋率越高、生態(tài)環(huán)境設施越好,農業(yè)、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可持續(xù)性越高。
二、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審計分析
(一)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審計現狀
1.我國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狀況。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耕地面積卻不足世界的10%,但我國以10%的耕地產出接近占世界25%的糧食來養(yǎng)活世界22%的人口。作為這樣一個農業(yè)發(fā)展大國,國家對農業(yè)發(fā)展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財政資金的投入也隨之增多[3]。
中央財政支農資金占財政資金的比重均勻分布在7%到10%之間,近十年來的財政支農資金并無明顯大的變動,但總體占比量很大。財政資金從2005年33920.28億元增加到2014年151785.56億元,支農資金也在同比例上升,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農業(yè)的重視程度。國家預期加強農業(yè)資金投入,而在農業(yè)基礎設施和農業(yè)生產資金只是同比例上漲,幾乎沒有幅度的變化,體現了部分農業(yè)項目的資金投入不到位,無法保證項目建設達到國家預期的目的。
2.績效評價審計現狀。我國績效審計在20世紀80年代初審計制度建立就出現了,審計機關開展了績效審計理論研究和試點工作;在20世紀90年代時,政府審計將其定義為帶有宏觀效益審計性質的經濟監(jiān)督活動;加入WTO后的績效審計情況,在事項資金投資項目審計方面,開始了績效評價審計內容[4]。我國績效評價模式比較完善,有規(guī)范的步驟以及嚴格的執(zhí)行方式。
三、完善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審計建議
隨著我國對農業(yè)經濟的重視程度的提高,國家財政用在農業(yè)方面的支出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國家為了保證財政支農資金發(fā)揮其最大化的作用,進行績效評價審計,但在審計過程中,政府在審計的過程中并沒有自己的績效審計體系;審計過程存在著很多的干擾因素;審計結果透明度較弱。本文通過對財政支農資金績效審計的四項審計指標與三項審計職能的介紹,再通過對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比例的研究以及對績效評價審計的國內外發(fā)展現狀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審計并不完善,仍需不斷磨合發(fā)展,法制化不強,沒有自己完善的績效審計體系,從而提出如下建議:第一,適時增強財政審計的獨立性;第二,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審計的法制化和規(guī)范化;第三,避免利益驅動對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審計的干擾;第四,保證績效審計過程和結果的透明度;第五,加強績效審計的指導性。
【參考文獻】
[1] 胡奕明.審計與政府績效評價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93.
[2] 趙保卿.績效審計理論與實務[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5.
[3] 張艷穎.財政支農資金績效審計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經濟,2015,(14):6-7.
[4] 劉蓉.關于我國政府績效審計發(fā)展現狀的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3,(5):43.
作者簡介:陳孟(1995–)女,漢族,籍貫: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學生,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