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司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了對外擔保有關管理人員不得違反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對外超額提供擔保或者未經決議擅自以公司名義提供擔保。實踐中公司的董事、高管對外提供擔保的情形各式各樣、違反章程的情況屢見不鮮,而本條的規(guī)定只有寥寥數語,就導致了在司法實踐活動中法官的裁量標準不盡相同。其中最大的癥結,便是擔保債權人在公司管理人員違反章程對外擔保時相關義務的判斷標準。
一、《公司法》第16條的規(guī)范性質分析
按照《合同法》第52條第5項[1]規(guī)定的合同應為無效合同。[2]《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為了進一步明確合同無效情形,將“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定義為效力性的強制性規(guī)定,這就表明在立法層面及法律適用中是禁止效力性強制性規(guī)定的,這就出現(xiàn)了如何來區(qū)分效力性強制性規(guī)定與管理性強制性規(guī)定問題。概念模糊和規(guī)定的不確定,進一步增加了第 16 條規(guī)范性質認定的難度。
二、違反擔保的相關義務分析
根據《擔保法司法解釋》第四條的規(guī)定,“董事、經理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六十條的規(guī)定,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的,擔保合同無效。除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外,債務人、擔保人應當對債權人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保ù颂幍脑豆痉ā返诹畻l即現(xiàn)行《公司法》十六條的法律規(guī)定。)通過該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排除了公司管理人員對外被授權的權力外觀以及個人的決定權。而公司對外擔保涉及的法律規(guī)范不止公司法和擔保法,還有合同法的相關條款。遵循立法設計的原意,合同法重在保護相對人的合理信賴利益來維護交易雙方之間的公平與安全,擔保法通過實現(xiàn)擔保債權來保護擔保債權人的權益。而以上在公司對外擔保中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眾多的法院延續(xù)了擔保法與合同法確立的傳統(tǒng)的對于擔保債權人義務的判斷,更多的在司法裁判中把相對人的利益放在了首位而讓公司承擔越權擔保行為帶來的不利后果。即使最高人民法院,在擔保債權人是否具有形是審查義務,應盡何種注意義務這一問題上態(tài)度也頗為曖昧。究其根本,在于公司法與擔保法、合同法之間保護的利益?zhèn)戎攸c不同,個案的差異也導致了絕對的利益平衡點很難從立法本身來尋找,僅僅憑借《公司法》十六條的規(guī)定和法官的裁量,必然導致同類案件不同判決,不同案件相同認定的混亂情況。要想更妥當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關鍵在于嚴格債權擔保人的形式審查義務。法院在事實判斷時,不能簡單的以不知情為由來判斷相對人是否“善意”。如果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訂立擔保合同存在越權無權的行為,則當然排除“善意”的認定。關于應當知道相對人負有的形式審查義務,不以提供擔保的公司管理人員出具的授權委托書為限,還應當要求擔保一方的公司提供加蓋公司印章的公司決策機關“決議”。在當前的公司擔保實踐中,要求提供“決議”是十分合理的。所謂“善意”的相對人,不會因為僅有公司管理人員在場簽字而認定該公司擔保行為無瑕疵,并對這一權力外觀產生充分的信任感。當然對于“決議”的審查就不需過分苛求諸如公章是否真實,內部決議的形成是否合乎公司章程與法律規(guī)定,僅需做一般形式審查即可認定其為盡到了相應的義務,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優(yōu)先保護善意的相對人的利益。然而如果并不進行形式審查,則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嚴格按照《合同法》五十條的規(guī)定,排除善意,否認擔保行為的效力以保障公司法人受侵害的利益。
三、公司對外擔保法律制度的完善
(1) 從立法層面規(guī)定違反該規(guī)定的相關法律后果。由于一直以來各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案件判斷的出發(fā)點也存在差異,法律適用也不盡相同,導致“同案不同判”的情況屢見不鮮,如果有了更加明確具體的法律規(guī)范,便可以很好的緩解這種情況,也可以讓公司的有關負責人在對外擔保時有更明確的法律后果預期。
(2)公司章程對于該問題進行更加具體的規(guī)定。關于部分公司在章程中并未規(guī)定違反擔保的有關事項,筆者認為應當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對未規(guī)定或者未詳細規(guī)定的,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補足,對對外擔保的各種情況包括決策機構、表決方式等進行規(guī)定,公司權利的保障總是依賴于具體的董事監(jiān)事管理人員盡到自身的義務,而法律規(guī)范對于人的規(guī)制作用則非常顯著以盡可能的避免違反擔保帶來一系列問題的立法空白。
(3)完善形式審查。盡管實踐中對于這一問題尚存爭議,筆者認為,通過規(guī)范明確相對人一定范圍內的合理審查義務也可以降低其本身應對公司對外擔保的風險。同時相對人的形式審查也可以對公司擔保起到一定的外部監(jiān)督作用,可以更加有效的防止出現(xiàn)違反章程對外擔保的情形。
五、結語
在公司交易安全至上的今天,擔保債權人的利益固然已經是傾斜保護的狀態(tài),但是因為越權行為而遭受損失的公司,以及其背后的眾多持股人的利益同樣不容忽視。高法判例擱置爭議不會是長久之計,隨著公司制度的逐漸完善和各類公司數量的不斷增長,公司之間、公司與非法人企業(yè)之間、公司與個人之間的大額擔保會越來越多,在個案中尋找利益平衡點,直到實踐中達成相對統(tǒng)一的判斷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
【注 釋】
[1] 《合同法》第52條第5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
[2] 童肖安圖:《效力性強制性規(guī)定的認定與適用》,載《南海法學》 2017年12月。
【參考文獻】
[1] 柳經緯:《合同中的標準問題》, 載《法商研究》2018年1月。
[2] 胡旭東:《公司擔保規(guī)則的司法續(xù)造——基于145份判決書的實證分析》,載民商法論叢(第50卷),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3] 趙德勇,宋剛:《關于公司對外擔保的法律問題》,載《理論探索》2007年第2期。
[4] 甘培忠:《公司法第16條的法義情景解析》,載《中國法學》2013年第2期。
[5] 高圣平:《公司擔保相關法律問題研宄》,載《中國法學》2013年第2期。
作者簡介:李震雷(1995.3-),性別:男,籍貫:浙江杭州,民族:漢族,職務: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監(jiān)庭法官助理,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單位郵編:610071,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