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明 張巧巧 常賾 陳昌雄
摘要:在絲栗栲次生林的陽坡和陰坡各設置1塊50 m×50 m的典型樣地,樣地中絲栗栲種群占絕對優(yōu)勢,絲栗栲幼苗幼樹占林分更新總株數(shù)的32.29%。陽坡絲栗栲種群密度和幼苗幼樹(DBH<7.5 cm)密度均小于陰坡,但中樹(7.5 cm≤DBH<22.5 cm)和大樹(DBH≥22.5 cm)密度大于陰坡。2個坡向均表現(xiàn)為幼苗幼樹多,中樹大樹少,屬于增長型種群,幼苗貯備量大。2個坡向幼苗幼樹密度在地徑和樹高等級上差異不明顯,隨地徑和樹高的增大整體呈遞減趨勢。地徑分布呈倒“J”形曲線,樹高分布呈明顯的非對稱性山狀曲線,接近幼苗幼樹平均高的株數(shù)較多,幼苗幼樹地徑和樹高結構良好,供給穩(wěn)定。
關鍵詞:絲栗栲;種群結構;空間分布;福建省永安市
中圖分類號:S718.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08-0162-03
絲栗栲是福建常綠闊葉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經(jīng)濟、社會及生態(tài)效益顯著,科學研究價值較高。但現(xiàn)存的絲栗栲林多為次生林[1],天然更新速度減慢,分布面積也在不斷減少,使得其較強的培肥土壤、涵養(yǎng)水源能力無法充分發(fā)揮。福建省永安市的絲栗栲林分多為低產(chǎn)次生林,深入探索絲栗栲次生林中不同坡向絲栗栲種群及更新幼樹幼苗在林分結構上的特有規(guī)律,對于揭示種群更新具有重要意義,可以促進該地區(qū)絲栗栲次生林經(jīng)營管理與可持續(xù)利用,維持區(qū)域內(nèi)的生態(tài)平衡。
1研究地概況[LL]
福建省永安市(116°56′~117°47′E,25°33′~26°12′N)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總面積2 942 km2,其中林業(yè)用地25.5萬hm2。該市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4.3~19.2 ℃,年降水量1 490~2 060 mm[1]。土壤以紅壤和黃壤為主[2],植被屬于中亞熱帶照葉林植被帶,植被類型多樣[3]。
2研究材料與方法
2.1樣地設置
在絲栗栲次生林的陽坡和陰坡各設置1塊50 m×50 m的典型樣地,并進行每木檢尺。樣地基本概況如表1所示。
2.2林分結構分析方法
植物個體的徑級和高度能夠有效反映種群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4]。野外調(diào)查時,測定每個種群個體的年齡較為困難,種群齡級和徑級對同一環(huán)境的反映有相對一致性[5],所以在前人研究[6-7]的基礎上,可以利用立木級代替年齡來研究種群的年齡結構[8]。
根據(jù)樹木的胸徑(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大小,將絲栗栲活立木劃分為4個發(fā)育階段。Ⅰ級:DBH<2.5 cm為幼苗;Ⅱ級:2.5 cm≤DBH<7.5 cm為幼樹;Ⅲ級:7.5 cm≤DBH<22.5 cm為中樹;Ⅳ級:DBH≥22.5 cm為大樹[9-10]。
根據(jù)地徑(diameter at ground height,DGH)大小,對絲栗栲種群天然更新幼苗幼樹的地徑進行以10 mm為標準的等級劃分。一級(Ⅰ):0 mm 根據(jù)樹高(height,H)的大小,對幼苗幼樹進行高度級劃分。一級(Ⅰ):H≤0.33 m;二級(Ⅱ):0.33 m 2.3偏度、峰度和變動系數(shù) 采用偏度、峰度和變動系數(shù)3個指標[11-12]對絲栗栲種群直徑分布特征進行描述。 偏度:Cs=n(n-1)(n-2)∑ni=1xi-xs3;(1) 峰值:K=[JB({]n(n-1)(n-2)(n-3)∑ni=1xi-x[TX-]s4[JB)}]=3(n-1)2(n-2)(n-3);(2) 變動系數(shù):C=sx。(3) 式中:Cs是衡量非對稱分布偏斜方向與偏斜程度的指標,Cs>0表示左偏(正偏),均值在峰值左邊;Cs<0表示右偏,均值在峰值右邊;Cs=0表示對稱分布;Cs絕對值越大,則表明偏斜程度越大。K是衡量曲線分布尖峭或平坦程度的指標,K>0表示尖峭,K<0表示平坦,K=0為正態(tài)分布;K值愈大,表明曲線愈尖峭,反之愈平坦。C反映分布范圍的大小,其值愈大,表明分布離散程度愈大。xi為第i株的直徑,x為平均直徑,n為總株數(shù),s為標準差。 3結果與分析 3.1絲栗栲種群結構特征 根據(jù)調(diào)查結果統(tǒng)計絲栗栲種群不同坡向兩個樣地內(nèi)幼苗、幼樹、中樹、大樹4個立木級的株數(shù)分布情況(表2)。從表2可見,在兩個樣地內(nèi)Ⅰ級立木最多,依次減少,Ⅳ級立木最少。其中,相對于樣地2,樣地1中Ⅰ級立木占的比例有所下降(約10%),Ⅱ級立木的比例相差不大,而Ⅲ級立木的比例有所提高(約7%)。樣地2幼苗和幼樹的累計比大于樣地1,中樹和大樹的累計比小于樣地1。 直徑分布特征值見表3。2塊樣地的種群林木直徑標準差在7 cm以上,表明2塊樣地的直徑變動較大,樣地1的標準差大于樣地2,說明樣地1的直徑變動范圍更大,但2個樣地的變動系數(shù)(C)相差不大,說明2個樣地的直徑變動程度相近。從偏度系數(shù)(Cs)可以看出,2塊樣地的Cs值均大于0,表明2塊樣地的林木直徑分布曲線均為左偏曲線,而且樣地2的左偏斜程度大于樣地1,說明樣地2的直徑分布更偏向于中小徑木。從峰度系數(shù)(K)來看,2塊樣地均為負數(shù),表明直徑分布曲線比較平坦,直徑分布的離散程度較大,這可能與種群密度、平均直徑以及生境條件綜合作用有關。在整個絲栗栲次生林林分中,絲栗栲小徑階株數(shù)占種群的比重最大,株數(shù)隨徑級的增大而遞減,達到一定徑階后,遞減速度變小最終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以上分析表明絲栗栲種群直徑分布為近似倒“J”形。 3.2絲栗栲幼苗幼樹的地徑和樹高結構 由圖1可知,絲栗栲種群更新苗在樣地1和樣地2表現(xiàn)不同,在樣地1中Ⅱ級幼苗數(shù)量最多,Ⅰ級次之,Ⅶ、Ⅷ級最少,徑級結構分布曲線呈單峰左偏狀;在樣地2中Ⅰ級最多,Ⅱ級次之,Ⅷ級最少,徑級結構分布曲線基本呈倒“J”形。樣地2的Ⅰ~Ⅱ級更新苗數(shù)量(1 136株/hm2)比樣地1(660株/hm2)多72.12%。絲栗栲幼苗具有耐陰性,陰坡較弱光環(huán)境更適合絲栗栲幼苗生長。另外,樣地1中Ⅴ和Ⅶ級幼樹分別為樣地2的57.14%、41.67%,而Ⅳ級(132株/hm2)卻明顯高于樣地2。綜合來看,次生林中絲栗栲更新幼苗幼樹株數(shù)隨地徑級的增加呈降低趨勢,分布曲線呈倒“J”形,幼苗幼樹結構為增長型。 絲栗栲更新幼樹幼苗的高度結構分布見圖2。樣地1中,更新苗在Ⅰ~Ⅵ高度級的株數(shù)分布差異不明顯,占總株數(shù)的91.76%。樣地2中,Ⅱ級株數(shù)最多(464株/hm2),其次是Ⅰ級(292株/hm2),在Ⅳ級(248株/hm2)和Ⅶ級(144株/hm2)出現(xiàn)2個次高峰。從圖2可以看出,樣地1的更新高度結構曲線呈明顯的左偏山狀分布,而樣地2呈近似雙峰型分布。整體來看, 絲栗栲幼樹幼苗在次生林中呈明顯的非對稱性山狀曲線,接近幼苗幼樹平均高的株數(shù)較多,Ⅱ~Ⅳ級占總株數(shù)的53.04%,Ⅶ、Ⅷ級株數(shù)較少。 3.3絲栗栲更新幼苗幼樹地徑和樹高的空間分布 為清楚、明了地看出樣地內(nèi)絲栗栲更新苗木的空間分布情況以及地徑和高度結構的空間分布情況,分別繪制了更新幼苗幼樹的地徑和樹高空間分布圖(圖3和圖4)。 樣地1中幼苗幼樹在中南部分布較密集(圖3-a)。其中,Ⅰ級(0 mm 樣地2中幼苗幼樹呈斑塊分布在整個樣地,密度遠大于樣地1(圖3-b)。調(diào)查顯示,樣地2中較多的枯立木和倒木對幼苗幼樹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影響。地徑Ⅰ級(0 mm 樣地1(圖4-c)和樣地2(圖4-d)幼樹幼苗在每個高度級上的個體數(shù)差異沒有地徑顯著。樣地1中,Ⅰ級(H≤0.33 m)和Ⅱ級(0.33 m 4結論 絲栗栲種群在陰陽兩個坡向的密度存在差異,陽坡密度(1 612株/hm2)小于陰坡(2 124株/hm2)。絲栗栲種群4個發(fā)育階段的株數(shù)分布在陰陽2個坡向的變化趨勢一致,2個樣地均為Ⅰ級立木最多,分別占總立木的50.87%、60.45%,依次減少,Ⅳ級立木最少,分別占總立木的6.70%、4.52%。從4個發(fā)育階段來看,樣地2幼苗和幼樹的株數(shù)遠大于樣地1,但中樹和大樹的株數(shù)略少于樣地1。說明陽坡地段幼苗經(jīng)過自疏和他疏作用進入幼樹階段后,幼樹又能以較強的競爭力進去中樹階段,這和陽坡林分密度和較為充足的光照等環(huán)境資源有關;而陰坡地段林下蔭蔽的環(huán)境為絲栗栲幼苗幼樹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生長條件,但在進入中樹和成樹階段時,由于光照等資源的限制,種內(nèi)競爭加劇,使得種群死亡率遠高于陽坡。不同發(fā)育階段活立木比例存在差異,表現(xiàn)為幼樹幼苗多,中樹大樹少,種群直徑分布為倒“J”形,屬于增長型種群,幼苗貯備量大,天然更新良好。 更新幼苗和幼樹的數(shù)量隨地徑和樹高的增大呈遞減趨勢。絲栗栲Ⅰ級幼苗數(shù)量最多,Ⅱ級幼苗數(shù)量次之,Ⅵ、Ⅶ、Ⅷ 級幼樹數(shù)量最少,更新幼苗幼樹株數(shù)隨地徑級的增加呈降低趨勢,地徑分布曲線呈倒“J”形,幼樹幼苗結構為增長型,對于幼樹來說,幼苗的補給充足。樣地1的更新苗木高度結構曲線呈明顯的左偏山狀分布,而樣地2呈近似雙峰型分布,整體來看,絲栗栲幼苗幼樹的樹高結構呈明顯的非對稱性山狀曲線,接近幼苗幼樹平均高的林木株數(shù)較多,Ⅱ、Ⅲ、Ⅳ級占總株數(shù)的53.04%,Ⅶ、Ⅷ級株數(shù)較少。幼樹幼苗在每個高度級上的個體數(shù)差異沒有地徑顯著。空間分布上,更新幼苗幼樹在陽坡下坡位分布多,在陰坡呈斑塊狀分布。 參考文獻: [1]李霖. 福建省永安市貢川鎮(zhèn)低產(chǎn)絲栗栲次生林特征[J]. 山地學報,2007,25(3):333-337. [2]潘堯燕. 低產(chǎn)絲栗栲次生林林分特征研究[J]. 林業(yè)勘察設計,2010(1):74-76. [3]顧紅梅,鄧光華,翁賢權,等. 絲栗栲幼苗對不同氮含量及形態(tài)的營養(yǎng)響應[J]. 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6,38(2):312-318. [4]姜漢僑,段昌群,楊樹華,等. 植物生態(tài)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4:157-159.[HJ1.77mm] [5]Frost I,Rydin H. Spatial pattern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animall dispersed tree Quercusrobur in two spruce-dominated forests[J]. Ecoscience,2000,7(1):38-44. [6]閆淑君,洪偉,吳承禎,等. 絲栗栲種群生命過程及譜分析[J]. 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02,8(4):351-355. [7]楊華,李艷麗,沈林,等. 長白山云冷杉林幼苗幼樹空間分布格局及其更新特征[J]. 生態(tài)學報,2014,34(24):7311-7319. [8]王伯蓀,余世孝,彭少麟,等. 植物群落學實驗手冊[M].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 [9]汪洋,張敏,陳霞,等. 七姊妹山保護區(qū)紅椿種群動態(tài)與譜分析[J]. 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5,54(22):5632-5636. [10]樊登星,余新曉. 北京山區(qū)栓皮櫟林優(yōu)勢種群點格局分析[J]. 生態(tài)學報,2016,36(2):318-325. [11]巢林,洪滔,林卓,等. 中亞熱帶杉闊混交林直徑分布研究[J].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4,34(9):31-37. [12]丁國泉,許繼中. 遼東山區(qū)天然次生林林分直徑分布模型研究[J]. 林業(yè)資源管理,2012(5):94-9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