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群麗,熊江琴
宜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江西宜春 336000)
糖尿病是臨床中一種極為常見的慢性、終身治療性疾病,其主要是由于遺傳與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代謝異常綜合征,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若控制不良將引起患者致殘甚至死亡,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目前,臨床上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多以胰島素注射為主,盡管其能夠?qū)颊叩牟∏槠鸬娇刂谱饔?,然而需多次皮下注射,對血糖的控制效果不穩(wěn)定[1]。近年來,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患者的給藥方式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其效果也存在明顯差異。本研究比較胰島素泵與常規(guī)胰島素注射治療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宜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7~74歲,平均(53.5±6.6)歲;病程2~14年,平均(7.2±1.4)年。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5~76歲,平均(53.1±6.5)歲;病程1~15年,平均(7.3±1.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患者接受臨床診斷及血糖檢查,確診為糖尿病,與國際臨床診斷標準相符[2];(2)所有納入對象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肝腎功能疾病及確診為重要臟器疾病患者;(2)意識模糊、認知功能缺陷以及精神障礙疾病患者;(3)合并感染及糖尿病并發(fā)癥患者;(4)對研究藥物存在過敏史患者。
治療前結(jié)合患者體重、體力活動情況等計算熱量,按照碳水化合物為54%、脂肪為24%、蛋白質(zhì)為21%的進食比例進行分配,每日三餐前及睡前采集患者指尖末梢血給予血糖監(jiān)測,并做好相應的記錄。
對照組:每日三餐前30 min給予胰島素皮下注射(四川川大華西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2976),0.5~1.0 U/kg,1次/d;晚上22點即睡前給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島素皮下注射(Novo Nordisk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Inc.,國藥準字 J20100031),4~8 U/kg,1次 /d。結(jié)合患者血糖指標對胰島素用量進行調(diào)整。
試驗組:將生物合成人胰島素注射液(健康苑醫(yī)藥零售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206)加入美敦力712E胰島素泵(上海涵飛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中,基礎(chǔ)量為原有胰島素總量的1/2,采用胰島素泵實施持續(xù)皮下注入,胰島素用量為0.2 U~2.0 U/h,剩余1/2藥量按照三餐20%、15%、15%的量于餐前30 min給予胰島素泵追加,注入皮下。實施胰島素泵治療時,要嚴格堅持無菌原則,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對同一部位反復穿刺,3~4 d更換注射部位,以防感染。
15 d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
觀察并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控制情況、血糖達標時間以及胰島素用量。血糖標準:空腹血糖(FBG)正常值<5.8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BG)正常值<6.7 mmol/L[3]。
治療前,兩組血糖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 FBG、2 hPBG、HbA1c均有改善,且試驗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組治療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mmol/L,±s)
表1 兩組組治療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mmol/L,±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shù) FBG 2 hPBG HbA1c試驗組 30治療前 10.6±3.4 15.6±2.6 7.5±1.4治療后 6.1±1.5ab 6.8±1.3ab 7.2±1.2ab對照組 30治療前 10.7±3.2 15.7±2.8 7.5±1.2治療后 7.7±1.6a 11.4±2.2a 7.0±1.0a
試驗組血糖達標時間比對照組短,胰島素用量比對照組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糖達標時間及胰島素用量比較(±s)
表2 兩組血糖達標時間及胰島素用量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胰島素用量(U) 血糖達標時間(d)試驗組 30 31.78±9.95 7.62±1.89對照組 30 42.72±8.24 2.27±1.42 t 8.495 11.042 P<0.05 <0.05
目前,糖尿病已經(jīng)成為繼心血管、腫瘤疾病之后病死率第三的病癥,其作為一種慢性終生疾病,難以根治,且需要長期接受藥物治療,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命質(zhì)量。患者多表現(xiàn)為慢性高血糖,體內(nèi)難以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或者發(fā)生胰島素抵抗[4],進而引起該疾病的發(fā)生。臨床上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多以胰島素為主,其能夠?qū)颊哐撬狡鸬娇刂谱饔?,減少血管病變、視網(wǎng)膜病變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然而采用胰島素注射方法需多次皮下注射,基礎(chǔ)胰島素量不穩(wěn)定,血糖控制效果達不到預期。近年來,臨床在治療糖尿病患者時引入了胰島素泵,其作為一種理想治療裝置,外觀小巧、操作簡單,給藥方式符合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模式,能夠滿足患者的需求[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試驗組血糖達標時間短于對照組,胰島素用量少于對照組,體現(xiàn)了其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性。在胰島素泵作用下,基礎(chǔ)胰島素能夠保持24 h持續(xù)泵入,抑制肝糖的生成,防止夜間及兩餐間血糖波動,且患者睡前無須注射長效胰島素,防止了低血糖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血糖指標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胰島素泵對患者血糖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島素泵治療,有利于改善患者血糖水平,胰島素用量少,血糖達標時間短,效果優(yōu)于胰島素注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