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良,陳連生
江西省石城縣人民醫(yī)院腫瘤科 (江西贛州 342700)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胃癌具有“三高三低”特點,其發(fā)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吸煙、不良飲食習慣等有關[1]。由于早期患者無明顯癥狀,因此在確診時多為進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僅為20%~30%[2],盡早手術根治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的唯一希望。近年來腹腔鏡手術在進展期胃癌根治術中逐漸展開應用,然而臨床關于其治療效果尚存在爭議,為進一步比較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在進展期胃癌患者中的治療價值,本研究選取江西省石城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進展期胃癌患者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江西省石城縣人民醫(yī)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進展期胃癌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使用腹腔鏡進行手術,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0~75歲,平均(58.69±3.33)歲。對照組使用開腹手術,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39~75歲,平均(58.70±3.2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超聲檢測、CT造影及胃鏡等確診,提示病灶侵入胃壁肌層或漿膜層,術后經病理學診斷確診為胃癌的患者;(2)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3)患者均知曉兩種手術的利弊、潛在風險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腫瘤侵犯其他組織及臟器的患者;(2)腹腔粘連的患者;(3)胃癌直徑>10 cm的患者;(4)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5)急癥手術及耐受性較差的患者。
試驗組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平臥分腿位,將腹腔鏡扶手放置于患者雙腿之間,術中操作者立于患者左側、助手立于右側。臍部穿刺,經腹腔建立氣腹,術中腹壓維持12~15 mmHg(1 mmHg=0.133 kPa)。經臍孔放置10 mm 套管針及鏡頭,探查腹腔情況,并在左側腋前線肋緣下2 cm做一操作孔,放置10 mm的Trocar;臍左側5 cm上方1~2 cm、右側鎖骨中線與臍橫線交界上方1~2 cm、右側腋前線肋緣下2 cm部位分別做一輔助操作孔,直徑5 mm。對照2007年版《腹腔鏡胃癌手術操作指南》進行腹腔鏡胃癌D2根治術,同時對照第3版《日本胃癌治療規(guī)約》實施D2淋巴結清掃,按照規(guī)定分為5個區(qū)域進行:胃體大彎網膜、胃竇幽門下、胰腺上緣、胃幽門上小網膜以及胃大彎脾門區(qū)域,按照上述路徑、順序分步驟實施清掃。清掃完成后,自腹部正中做一6~8 cm的切口,全胃切除,并取出,實施消化道重建術;近端、遠端胃切除根治術淋巴結清掃與全胃切除術相同;遠端胃切除根治術,距幽門3 cm部位離斷十二指腸,畢Ⅱ式吻合;賁門上方4 cm部位切斷食管,腫瘤5 cm部位鉗夾大彎側胃體并切斷實施近端胃切除根治術,之后行食管-胃后壁吻合。
對照組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仰臥體位。上腹部正中做一繞臍切口,長15~20 cm。常規(guī)進腹探查腹腔,并依照腫瘤部位選擇切除術式,D2淋巴結清掃,清掃范圍以及消化道重建方式與試驗組相同。
(1)兩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2)兩組術后24、48、72 h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3],分值0~10分,代表無痛至劇烈疼痛;(3)兩組術后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4)術后隨訪3個月,記錄兩組病死率,并以生命質量(QOL)評分[4]評價患者生命質量,共60分,其中51~60分代表良好,41~50分代表較好,31~40分代表一般,21~30分代表差,≤20分代表極差。
試驗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術中出血量(ml)排氣時間(d)首次進食時間(d)術后下床時間(d)術后住院時間(d)試驗組 30 219.28±32.19 2.81±0.40 3.28±0.29 2.50±0.66 11.02±2.39對照組 30 350.22±40.04 4.50±0.56 5.03±0.55 3.68±0.63 14.05±3.11 t 13.960 13.451 15.416 7.084 4.231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試驗組術后24、48、72 h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分, ±s)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分, ±s)
組別 例數(shù) 24 h 48 h 72 h試驗組 30 3.98±1.26 3.01±0.99 1.97±0.65對照組 30 5.79±1.30 4.07±1.01 3.65±0.87 t 5.476 4.105 8.473 P 0.000 0.000 0.000
試驗組術后1例胃無力,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對照組術后2例胃無力、1例腹腔內出血、3例肺部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43,P=0.044)。
兩組術后3個月內均未見病死患者(P>0.05);試驗組QOL評分為(39.39±2.08)分,對照組QOL評分為(25.81±2.11)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5.104,P=0.000)。
臨床依照腫瘤侵犯廣度及深度,將胃癌分為早期胃癌及進展期胃癌,臨床70%早期癌癥患者無任何不適癥狀或輕微腹部不適等不典型癥狀,極易與胃炎、消化不良等混淆,患者多是在出現(xiàn)食欲減退、上腹部飽脹感、消化道出血時確診,此時患者只能通過姑息切除術、根治性切除術、入路手術治療。以往臨床多采用開腹手術治療,然而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慢,患者極易出現(xiàn)免疫力低下、營養(yǎng)不良,甚至引起患者死亡。近年來,腹腔鏡技術在進展期胃癌患者手術中逐漸推廣使用,然而臨床關于其應用效果尚存在一些爭議。本研究中,試驗組手術情況、術后VAS評分等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胃癌患者手術治療中,腹腔鏡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在對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中,試驗組QO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認為微創(chuàng)手術對患者機體損傷小,患者術后可盡早下床活動,盡早恢復飲食,有助于加強營養(yǎng)、顧護脾胃,彌補手術的耗損,這對其術后康復期生命質量的提高有積極意義。
總之,與開腹手術比較,腹腔鏡手術治療進展期胃癌患者效果確切,同時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有助于提高患者恢復期的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