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琳君,孫夢甜,劉春暉,張海濤
(河南平頂山平煤神馬醫(yī)療集團總醫(yī)院 檢驗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1)
產后出血作為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單一指標檢測極易發(fā)生特異性與敏感性的矛盾,因而多指標聯合檢測對于孕晚期產婦產后出血的預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已有研究證實,機體血漿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D—二聚體及凝血4 項的變化與產后出血之間存在密切關系[2]。因此,本研究對血漿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D—二聚體及凝血4項檢測在孕晚期產婦產后出血預測中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和分析,以期為孕晚期產婦產后出血的準確預測奠定堅實的基礎。
選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進行分娩,并于孕晚期發(fā)生產后出血的172例產婦作為研究組,年齡22~40歲,平均(28.85±7.64) 歲;孕周35~43周,平均(39.27±2.41)周。入選標準:①初產婦、頭胎;②產婦及胎兒于妊娠期間檢查均正常;③無其他并發(fā)癥;④近期未服用過抗凝或促凝藥物。排除標準:①伴凝血機制障礙;② 合并血液系統疾??;③合并心血管疾病及腎病等。另選擇同期在本院進行分娩,但于孕晚期未發(fā)生產后出血的186例產婦作為對照組,年齡21~40歲,平均(28.79±7.83)歲;孕周36~43周,平均(39.38±2.44)周。兩組患者在年齡和孕周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選產婦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法國Stago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日本希森美康XT-4000型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儀器和試劑檢測操作均按說明書嚴格進行。
入選產婦均檢測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及D-二聚體水平;血漿血紅蛋白(hemoglobin, Hb)和血小板計數(platelet, PLT)選用日本希森美康XT-4000型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D二聚體(D-Dimer, D-D)選用法國Stago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凝血4項選用法國Stago全自動凝血分析檢測。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本次臨床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孕晚期未發(fā)生產后出血的產婦相比,孕晚期發(fā)生產后出血的產婦血紅蛋白(Hb)、血小板計數(PLT)和D二聚體(D-D)水平均明顯升高(P<0.05),見表1。
與對照組孕晚期未發(fā)生產后出血的產婦相比,孕晚期發(fā)生產后出血的產婦凝血4項中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 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水平均明顯升高(P<0.05),血漿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則明顯降低(P<0.05),而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 TT)水平雖有所升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及D-二聚體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及D-二聚體水平比較 (±s)
組別 例數 Hb/(g/L) PLT/(×109/L) D-D/(mg/L)研究組 172 116.58±12.12 182.42±21.34 0.90±0.31對照組 186 109.33±11.96 204.59±28.71 0.72±0.27 t值 5.69 7.20 5.84 P值 0.000 0.000 0.000
表2 兩組產婦凝血4項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產婦凝血4項水平比較 (±s)
組別 例數 TT/s PT/s APTT/s FIB/(g/L)研究組 172 14.73±2.8113.05±2.9031.98±5.053.51±0.96對照組 186 14.48±2.5611.62±2.2329.74±4.624.07±1.10 t值 0.88 5.25 4.38 5.14 P值 0.346 0.000 0.000 0.000
經Logistic回歸分析,Hb、PLT、D-D、PT、APTT及FIB是產婦產后出血的獨立預測因素(P<0.05),見表3。
表3 產婦產前Hb、PLT、D-D、PT、APTT、FIB與產后出血的預測價值
凝血4項是反映機體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標,也是目前臨床上廣泛用于判斷出血性疾病的檢驗指標[3]。凝血酶時間(TT)能夠反映出血漿中是否存在足夠量的纖維蛋白原,以及纖維蛋白的結構是否符合正常凝血指標的要求[4]。凝血酶原時間(PT)能夠反映出外源性凝血因子II、V、VII、X和纖維蛋白原的水平,其縮短多見于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早期和血栓性疾?。换罨糠帜蠲笗r間(APTT)主要反映內源性凝血因子VIII、IX、XI及XII等的水平,其延長多見于因子II、V、VII、X、XI、XII和纖維蛋白原缺乏,縮短則多見于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栓前狀態(tài)及血栓性疾病[5-6]。纖維蛋白原(FIB)其含量是反映機體高凝狀態(tài)的一個關鍵指標[7]。本研究發(fā)現,孕晚期發(fā)生產后出血的產婦凝血4項中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均高于未發(fā)生產后出血的產婦,而血漿纖維蛋白原(FIB)水平則低于未發(fā)生產后出血的產婦,表明發(fā)生產后出血的產婦血液凝血程度低于正常水平,處于低凝狀態(tài),不利于產后止血。
血紅蛋白(Hb)主要是由兩個α亞基和兩個β亞基構成,其血紅蛋白(Hb)功能與亞基結構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關聯性,故也是檢測機體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標[8-9];血漿D-二聚體(D-D)是纖維蛋白單體經活化因子交聯后,再經纖溶酶水解所產生的一種交聯纖維蛋白特異性降解產物[10];D-二聚體(D-D)能夠正確反映體內凝血酶和纖溶酶的活性,同時其水平的異常升高也能夠反映出體內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及纖溶活性亢進[11-12]。本研究發(fā)現孕晚期發(fā)生產后出血的產婦血紅蛋白(Hb)水平和D-二聚體(D-D)水平均高于未發(fā)生產后出血的產婦,說明發(fā)生產后出血的產婦凝血功能呈現出低凝異常狀態(tài)。
綜上所述,血漿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D-二聚體以及凝血4項檢測對于孕晚期產婦產后出血的預測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并能夠為預防和治療產后出血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