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云
葉挺(1896~1946)在任新四軍軍長期間,無論是在行軍的路上,還是在戰(zhàn)場上,或是在作戰(zhàn)指揮室里,有根近1米長的手杖總是與他形影不離。許多人對這根手杖很好奇,猜測里面藏有長劍或是一支手槍。但當(dāng)有人向葉挺將軍問起這根手杖時,他總是笑而不答。還有人專門去問葉挺的內(nèi)勤警衛(wèi),但警衛(wèi)也不明真相,更給這根手杖增添了幾分神秘感。
后來,謎底是由新四軍軍部首長的保健醫(yī)生張崗揭開的。原來,這根手杖可以一杖多用,手握的地方是個橢圓形的銅環(huán),下面連著長長的鋼管,鋼管外面套有不銹鋼的套子,手杖底端著地處是一個鋼塞。平時,它是根普通的手杖,在翻山越嶺的急行軍中可助其“一杖之力”;當(dāng)勞累之時,只要將橢圓形抓握的地方打開,往地上一插,就可以當(dāng)?shù)首幼靡孕№?。葉挺軍長高大魁梧,坐時兩腿叉開,呈三足鼎立之勢,非常威武。在緊急情況下,這根手杖還能當(dāng)武器使用。只須拉開上面的銅環(huán),裝上子彈,手杖就會自動跳出一個槍栓,擰掉鋼管朝下一端的鋼塞,手杖轉(zhuǎn)眼就變成了一枝左輪單發(fā)步槍,用以射殺敵人。
葉挺的這根手杖并非自制,也并非哪兒生產(chǎn),而是德國的一位友人所贈。1927年,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后,中國共產(chǎn)黨人于12月11日又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最終失敗,作為擔(dān)任起義軍總司令的葉挺,卻在莫斯科受到共產(chǎn)國際的不公正指責(zé)。葉挺一怒之下,憤然離開莫斯科,開始了長達(dá)10年的海外生涯。其間,葉挺在德國生活了5年,潛心研究軍事。一位德國友人對葉挺的軍事才華十分贊賞,便贈送給葉挺這根手杖作為留念。葉挺對這根手杖非常珍惜,以至于杖不離手,日夜相伴。
1941年1月6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duì)等 9000余人,在皖南涇縣茂林地區(qū)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新四軍英勇抗擊,激戰(zhàn)7晝夜,終因眾寡懸殊,彈盡糧絕,陷于困境。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葉挺于 1月13日向黨中央發(fā)出最后一份電文后,即下令砸毀電臺,分散突圍。隨后,葉挺在饒漱石等人的勸說下,經(jīng)仔細(xì)考慮決定下山與敵談判。葉挺在去與敵人談判之前,明知兇多吉少,不愿意將這根手杖帶在自己身上,以免落到敵人手里。他雖然萬般不舍,還是將這根心愛的手杖拋擲出去,顯示了視死如歸的決心與氣概。葉挺軍長下山后,即被國民黨軍扣留。
隨即,國民黨軍隊(duì)漫山遍野搜尋葉挺將軍的手杖。盡管國民黨軍隊(duì)找遍了那片區(qū)域的溝溝岔岔,卻難覓手杖蹤影。葉挺將軍的手杖就這樣神秘地消失了,至今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