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先玲
《惠風詞話》:“吾觀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之外,有萬不得已者。”唯有以情燭照自然,山水才會著我之色彩。所謂明心見性,讀葉嘉瑩《宋詞十七講》可想見先生之高風。
《朗讀者》節(jié)目里,始見葉老,其時九十三歲高齡,銀絲如綻菊,鏡片后的眼神溫婉又淡然,清瘦一如宋詞,氣度從容完全不輸董卿的明艷。
她從容地訴說自己的詩詞之旅,說“余雖不敏,然余誠矣”。
最喜引用“以天生之覺悟做有生之事業(yè),以悲觀之心境過樂觀之生活?!?/p>
丹心一片只為中國古典文化傳承,風雨如晦的歲月如斯,天高云淡的日子如此。大陸-臺灣-美國-加拿大-中國,如同傳道士一路播撒華夏文明之光。
宋詞十七講,以時間為經(jīng),以流派為緯,雖是講稿,散而不亂的珍珠依然俯拾皆是。讀這樣的書,最宜暮春煙雨時,斜風細雨,幫你關(guān)上了花紅柳綠的窗,只一壺輕煙裊繞的素茶,不為他,只恐辜負了那些清詞麗句的芬芳。
世態(tài)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文天祥《滿江紅》
在文字的綺麗錦繡中分花拂柳,邂逅了香艷的溫庭筠,韋莊,馮延巳等詞人,香艷花間詞人被后人詬為“無行”實在冤枉。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最為動蕩的時期,朝不保夕的日子,一方面讓人肆意地紙醉金迷歇斯底里做放浪形骸之舉,因為他們是沒有明天沒有未來的人。“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保處椎溃?另一方面要讓這種驚懼與苦悶找到一個發(fā)泄的端口,找到一種可以抓到手心的溫暖或者說是安全感?!皾M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保淌猓┱埲菸颐懊劣帽彼蔚拇笮£套髁艘粋€旁注。
可他們都是率真可愛的,滿目瘡痍,腥風血雨,他們依然在心底裝著一輪皎月,也會因此發(fā)現(xiàn)那么多細膩的美好:蝶舞金釵,月滿花枝;海棠帶雨,煙草飛鶯;杏花含露,玉鉤翠幕;柳絲裊娜,芳草萋萋;香燭成淚,花落鳥啼……雖然那么秾艷的背景里滿是佳人離思。細細讀來,發(fā)現(xiàn)這些花間詞人并非只為唐突佳人褻瀆美景,他們用“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用“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看這份執(zhí)念何嘗不是在委婉地剖白自己的心跡——世態(tài)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心中有月,亂世又何妨?
先生何嘗不是這樣,少年失恃,故土淪陷;中年喪女,漂泊羈旅,古典詩詞一直浸潤著她,又隨著她的腳步遠播到異國他鄉(xiāng)。從教七十年,一邊孕育桃李,桃李天下;一邊從事研究,著作等身。先生說“余誠“,"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我想,這是對先生最好的注解。
風雨如晦又何妨?先生始終不渝地守候心底的明月,她的精神氣度里早濡染了月亮的清輝。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K軾《六月二十日夜渡?!?/p>
膩柳豪蘇組合,該是先生的最愛吧,不然她不會用那么多的文字和情意來解讀。雖然浪子柳七被時人詬病為香艷俗氣,但先生卻執(zhí)意“休將俗俚薄屯田”。你看,曾經(jīng)那么驕傲情思爛漫的柳七,帶著滿腹的詩文和理想,自覺一定會《鶴沖天》,可是上天似乎不太鐘情這位天才的詞人,仕途屢屢受挫。于是他自嘲是白衣卿相,深入民間“奉旨”填詞。人們只看到他在煙花叢中偎紅倚翠,淺酌低吟,竟故意看不到他的才華:
譬如對詞境的開拓:柳詞從春女善懷到秋士易感,從閨閣思婦到士子之嘆。即使寫相思離別,也從女子的逼仄視角到男子角度寫,作為平生不得志長期漂泊的浪子,他有機會看到更加高遠的景致,看到“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氣象。這種格局直接將詞從逼仄的宴集酒館歌臺解放出來,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柳七功不可沒。
最為感人的是柳七詞作的內(nèi)容,身在風雨漂泊的路上卻多寫對帝都的懷念,他一方面懷念歡樂的生活,曾經(jīng)用心愛過的女子,一方面執(zhí)念他在帝都追求仕官的志愿。學而優(yōu)則仕,才情非凡的柳七豈會甘心?心悅君兮君不知而已,只好“忍把浮名,換了淺酌低吟?!辈恢浪谀耗暌髌稹昂翁幨乔捌??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去年時”是怎樣的滋味?
東坡則不然,他不再延續(xù)綺羅香澤閨閣的兒女之情,而以寫才人志士的逸懷浩氣而超然塵垢之外。他是偉大的,黃州突圍,被貶之地即是涅槃之處。雖然烏臺詩案后,他也詩說:“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但他骨子里的曠逸襟懷,放達超脫又使他始終多情:離黃去汝之際,他寫下《滿庭芳》: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yīng)念我,莫剪柔柯。
汝州的山水,還沒見,已然想見清波淼淼,不勝向往。也念黃州傷心地,細柳依依,不舍遠離,寄語黃州父老,莫剪柔柯。
他對自己的苦難是超然,可是他的家國情懷始終執(zhí)著,對忠義的持守,讓他始終相信“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p>
所以,先生說:認識蘇東坡,不要只看他淺顯的豪放的詞,你要看他天風海濤之曲與幽咽怨斷之音兩種風格相糅合的作品。這才是他真正最高成就的境界。
我不知道,漂泊在異鄉(xiāng)的路上,先生可如柳七,心中常懷北平和在大陸的晨昏?
途中遇到風雨,是否也會吟嘯“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p>
先生自己“以天生之覺悟做有生之事業(yè),以悲觀之心境過樂觀之生活?!笔欠駞⑼噶嗽~人的智慧?
楊絳先生的百歲感言是:人生最曼妙的風景,不是外在的花花草草,山川河谷,而是內(nèi)心經(jīng)過洗滌后的淡定與從容,是對反觀自己一生過往所生出的美好和心甜。誠然,葉老一生最曼妙的風景,也如那輪心靈的皎月,穿過云層,拂拭過塵埃,始終清輝無限。
葉老晚年捐出全部身家,致力中國古典文化,一生詩意繾綣,氣度嫻雅。先生之風,山高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