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淵 吳雙全
摘要:“互聯(lián)網+”時代,云計算、大數據、區(qū)塊鏈和人工智能等的發(fā)展給法律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不僅體現(xiàn)在宏觀法理問題的重新解答上,而且也會在微觀的法律規(guī)范制定和運行過程中全面地展現(xiàn),法律實務部門給予了快速回應。“互聯(lián)網+”時代給法律制度帶來的挑戰(zhàn)以及法律實務部門對挑戰(zhàn)的回應需要法學教育也及時應對。法學教育需要以法學和智能科技融合的方式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利用大數據、網絡技術進行教學,在現(xiàn)有法學課程中開設數據法學類課程,設置人工智能法學、網絡法學學科,以培養(yǎng)“互聯(lián)網+”的復合型法律人才。
關鍵詞:“互聯(lián)網+”時代;挑戰(zhàn);法學教育變革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云計算、大數據、區(qū)塊鏈和人工智能等現(xiàn)代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導致社會進行著全方位的變動。相應地,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必然相應地發(fā)生革命性的變革。這種變革不僅體現(xiàn)在宏觀法理問題的重新解答上,也會在微觀的法律規(guī)范制定和運行過程中全面地展現(xiàn)??萍嫉陌l(fā)展帶來法的理論及制度的變革也需要我國的法學教育適時跟進。
一、“互聯(lián)網+”時代法律受到的挑戰(zhàn)
(一)“互聯(lián)網+”時代法的理論受到的挑戰(zhàn)
法的理論,即法的原理,就是法之道。這樣的道,是人類行為規(guī)范的根本,是人類社會一切具體規(guī)范的來源和依據??茖W技術在不斷的發(fā)展中對人類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物質環(huán)境和社會組織等逐漸影響,使社會經濟制度和利益結構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面臨著重構,這些變化和重構使得人類社會的日常規(guī)則發(fā)生了變化。蘊涵于現(xiàn)代科學技術出現(xiàn)之前人類生活日常規(guī)則的法的理論難以說明和解決由于“互聯(lián)網+”時代出現(xiàn)的許多重要的社會問題、社會關系和社會權益。
智能“機器人”是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2015年7月,德國大眾汽車制造廠發(fā)生了一起“機器人殺人”事件:一名正在安裝和調制機器人的年輕工人,突然被其安裝的機器人“伸出手”擊打胸部,并被碾壓在金屬板上。[1]2016年2月,Google無人駕駛汽車在美國加州山景城測試時,與一輛公交大巴發(fā)生碰擦,所幸無人受傷。[2]2017年10月26日沙特阿拉伯授予美國漢森機器人公司生產的“女性”機器人索菲婭公民身份。同時,科學家們還研究制作了機器人伴侶,機器人伴侶如果被行為人虐待、侵害,是否可以以原告身份起訴行為人承擔侵害人格權以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呢?以上這些都涉及到機器人的主體資格問題。智能機器人是不是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依照現(xiàn)有的法的理論,法律關系主體是在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人,一般是自然人、組織和國家。如果人工智能是法律關系主體,那么它該如何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對于Google無人駕駛汽車事故,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確認,根據美國聯(lián)邦法律,用于自動駕駛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可以被視為司機。[3]如果人工智能可以視為司機,假如這個司機造成人員傷亡,如何讓這個司機承擔刑事責任呢?人工智能的研發(fā)邊界在什么地方?還有,由于人造子宮技術已經日趨成熟,人類將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與人的受精卵結合繁衍后代,那么,這樣的孩子是生物意義上的人嗎?孩子與提供受精卵的人類及機器人之間是什么身份關系?人類社會秩序的形成與維護,是需要各種社會規(guī)范來調整的,其中包括法律與道德。在大多數情況下道德對人類會發(fā)生作用,那么,道德對人工智能會發(fā)生作用嗎?其道德邊界在哪里?它會像人類一樣承擔贍養(yǎng)父母義務嗎?在人工智能主導的世界里,人類之間的身份關系還是否存在?如果不是法律關系主體,那么當人工智能侵犯他人利益時,誰來承擔法律責任呢?現(xiàn)有的侵權責任認定和承擔理論將無法應對機器人侵權問題。無論是機器人致人損害,還是人類侵害機器人,都是創(chuàng)新法律責任理論。
隨著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的發(fā)展,更多的法律問題需要創(chuàng)新現(xiàn)有的法的理論。例如,作詩機器人“微軟小冰”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歌,還集結出版《陽光失了玻璃窗》。那么,這些詩是否是著作權法意義的作品?著作權法關于作品的規(guī)定以及著作權的規(guī)定是為了激勵人們積極進行文學藝術等的創(chuàng)作,從而促進人類文化的繁榮和人的進步。如果將機器人做的“詩”承認為作品,也就意味著要修改“作品”的理論,同時也要改變著作權法的激勵理論,因為將機器人做的詩當做作品,會使社會公眾逐漸喪失創(chuàng)作的熱情和思考的動力,人類的進步也就無從談起。如果不將機器人做的詩歌當做作品,那么,這些詩歌之上的權利人又該是誰?早在30多年前英國的著名法學學者Susskind在其著作《明天的律師:預見你的未來》中認為法律行業(yè)200年之內變化最大的即是人工智能,面對全新的問題與挑戰(zhàn),法律是否能提供妥當的解決方案?[4]
“互聯(lián)網+”時代,云計算、大數據以及區(qū)塊鏈技術不斷涌現(xiàn),這些技術已經不再簡單的是一種工具,而已經成為人理解、溝通這個世界、溝通同類的方式。可以說,這些技術的發(fā)展已經影響到了人與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應地,適應于以往人與世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法的理論也隨著人與世界、人與人關系的改變而要發(fā)生變化。[5]
云計算是通過分解所有權和使用權,將計算能力(包括算力、網絡、存儲等計算基礎設施)聯(lián)接成為一體,進而為使用者提供服務,其核心是軟件,即服務。例如谷歌公司提供的部分云計算方案——在線辦公處理軟件,其實就是把原先微軟公司賣的OFFICE單機軟件變成了在線版OFFICE,用戶無需安裝微軟或其他公司辦公軟件即可以在線編寫文檔和電子表格等,同時還可以提供更加強大的功能,比如在線存儲、共享文檔、通訊錄等服務,用戶的終端可以是個人電腦、也可以是手機。同時,谷歌公司的云計算服務的應用程序接口是開放的,這意味著只要和谷歌的應用程序接口兼容,任何人編寫的應用程序都可以共享谷歌的數億用戶。[6]云計算對現(xiàn)有法的理論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例如,通過云計算,人們獲得信息非常方便,不需要轉移作品的載體就能獲得作品,這種交易成本的變化會不可避免的改變版權法上的利益平衡關系,如何協(xié)調好著作權人、云計算網絡服務平臺及社會公眾的利益是版權法理論必須重視的問題,否則就會影響著作權人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或者阻礙云計算技術的發(fā)展或者阻礙社會公眾對知識的學習及創(chuàng)新。
大數據正處于蓬勃發(fā)展中,北京、貴州、上海、武漢等地正在積極地建立大數據交易平臺,數據交易越來越頻繁。但是,對作為交易前提的數據能否成為權利客體,如果能夠成立數據權,那么數據權的權利性質及歸屬怎樣,這些問題需要創(chuàng)新法的理論來解決,否則就會制約數據交易。目前關于數據權利性質有商業(yè)秘密說、新型人格權說、數據財產權說和知識產權說等,相應的數據權歸屬認識也不一樣。
區(qū)塊鏈是基于互聯(lián)網和分布式數據庫技術、密碼技術,定義了一種在網絡節(jié)點中達成共識的方式,由此開啟了一個新的社會信任模型。以區(qū)塊鏈為基礎的比特幣,會涉及到比特幣有什么價值、比特幣的合法性的問題。比特幣承載著相信比特幣、操縱比特幣、生產和交易比特幣人群的共識。如同古董、藝術、收藏等,是一個群體的共識,而這種共識則是這個群體交流和共生的基礎。所以,區(qū)塊鏈的價值在于,產生了一個新的信任機制,以此機制在互聯(lián)網上形成人(法人)和人(法人)之間可以交流和共生的邏輯。[7]
云計算、大數據、區(qū)塊鏈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人類生活在兩個空間——現(xiàn)實世界與網絡虛擬空間。在網絡空間,我們都以“信息人”的形態(tài)生存與發(fā)展著,“網絡空間”作為信息革命下催生的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新空間,其完成了“信息人”生存所需的完整時空建構,承載了現(xiàn)實社會的全部映射,并通過互聯(lián)、互通、互動的信息流動重塑著人類命運、國家發(fā)展和人民福祉。網絡空間顛覆了傳統(tǒng)的時空關系,突破了長期禁錮人類發(fā)展的信息瓶頸,使得人的信息生產、信息交換、信息換取和信息利用發(fā)生了深度革新,從而使得社會交往、生存方式發(fā)生了改變,撬動并正在形塑新的社會結構。網絡空間導致的社會結構的變化,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法律問題,如網絡空間國家主權的效力邊界問題、網絡空間的隱私問題、網絡空間的版權利益平衡問題、網絡平臺服務者們構建準規(guī)則與國家法并存等,這些需要我們以新的法理論為網絡空間的治理提供指導,需要研究網絡中的準規(guī)則與國家法的關系。
(二)“互聯(lián)網+”時代法律制度受到的挑戰(zhàn)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許多法律問題,現(xiàn)有的許多法律制度需要完善以應對新的問題。
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自己的思維,那么,這樣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創(chuàng)作作品的著作權究竟歸屬于誰?是歸屬于機器人軟件的發(fā)明者?還是機器人的所有權人?還是賦予機器人一定程度的法律主體地位從而由其自身享有相關權利?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也可能引發(fā)知識產權的爭議。智能機器人在“深度學習”、“深度思維”過程中有可能收集、儲存大量由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信息,如果沒有經過著作權人許可,就有可能是對他人作品的非法復制,從而構成對他人著作權的侵害。構成侵害知識產權的情形下,責任如何承擔、具體責任形式怎樣等等都是新問題。無人駕駛汽車一旦發(fā)生交通事故,能否適用現(xiàn)行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相關主體的責任?法律上是否有必要為無人駕駛機動車制定專門的責任規(guī)則?
云計算利用軟件即服務的模式,讓用戶將海量的信息儲存在云端。云服務模式會產生大量的法律問題。如云計算提供者能否利用存儲于其云中的數據?利用的邊界在哪里?例如谷歌向用戶提供免費云計算服務,但是用戶的一些文件被被谷歌分析利用。著作權法律制度規(guī)定了云服務提供商的版權侵權間接責任,主要適用“避風港”規(guī)則,但是對于一些純粹提供服務器的云計算服務商是否仍然適用“避風港”規(guī)則,2017年5月底北京市石景山區(qū)人民法院對阿里云案件作出的判決認為阿里云作為云服務器提供商適用“避風港”規(guī)則,構成侵權,承擔賠償責任,[8]這一判決引起許多爭議。
云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最重要的議題就是數據的分析與使用,這觸及到個人隱私權問題。隱私權是一種與私生活、私人信息、沒有公開的信息等有關的一種權利,但是經過大數據的脫敏處理,更多涉及隱私權的法律問題亟待解決。隨著網上購物的逐漸繁興、網絡電子銀行逐漸被消費者青睞、簡便高效的電子簡歷找工作的逐漸普及等等,與個人有關的數據呈井噴式增長,個人網上購物的習慣和愛好、網址瀏覽記錄及在線時間等是否屬于個人信息?這些信息是否應該給予法律保護?究竟個人信息的內容及范圍是什么?一些用戶在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體中將自己的照片、感想、評論等曬出來,這些信息是否屬于公開信息?如何界定公開?這一問題涉及到隱私權的確定,涉及到是否侵犯著作權等問題。
總之,在“互聯(lián)網+”時代,面對各種新技術的挑戰(zhàn),僅僅對現(xiàn)有的法律制度做小的修改,可能并不能解決技術發(fā)展帶來的新問題。
二、法律實務部門對“互聯(lián)網+”時代法律問題的回應
面對“互聯(lián)網+”時代科技的快速發(fā)展,許多法律實務部門反應迅速,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行法律工作。被一些法律實務部門運用的法律人工智能工作系統(tǒng)目前已經有很多,如致力于為商標和專利檢索以及版權監(jiān)測等知識產權法律工作自動化的TrademarkNow,從事案件預測的LexMachina公司開發(fā)的涉及案例檢索、律師推薦、案件預測的無訟、法狗狗、理脈智能、法驢等系統(tǒng)。[9]傳統(tǒng)的司法部門和律師事務所處理的是傳統(tǒng)的法律數字化資源,主要是對數據庫的法律信息進行一般性的匯總和整理,而大數據是更大規(guī)模量級的數據量。司法部門和律所利用法律人工智能工作系統(tǒng)對海量的法律大數據進行分析,能夠對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做出一定的預測,如對類似或同類案件進行類推,對單一證據、逮捕條件、證據鏈和全案證據進行審查,可以庭審示證、量刑參考以及文書生成等。這種法律人工智能大量適用于法律實踐中,有利于節(jié)約法律成本。目前,司法系統(tǒng)和律師事務所運用人工智能系統(tǒng)和利用大數據較為廣泛。
司法部門借助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進行“智慧司法”改革。全國法院系統(tǒng)全力打造新一代智慧法院?!爸腔鄯ㄔ骸贝蠖嘤伞耙恢帧藞鼍?、七支撐、一平臺”組成,即以法律人工智能平臺為基礎,整合包括電子卷宗、文書服務、證據分析等七個法院行業(yè)通用的業(yè)務服務,為法院行業(yè)智慧立案、智慧審判、智慧法庭、智慧執(zhí)行、智慧審管、協(xié)同辦案、電子訴訟、智慧司法管理八個重點應用場景提供服務。設置人工智能助手,讓人工智能助手通過行為感知技術與用戶進行語音、文字交流,及時為用戶提供貼身智能服務。人工智能能夠利用知識圖譜技術,自動進行案件事實的自動識別和法官的爭議焦點認定,結合大量裁判文書的學習,可以幫助法官撰寫一個完整的判決書。[10]借助于這些技術,為法院訴訟、審判、庭審、執(zhí)行以及司法管理進行全方位賦能,可以大大提高法院各個業(yè)務流程中的智能化應用水平,提升法院日常的工作效率。上海市已經全面推廣應用“智慧司法”,構建了“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在對上海幾萬份刑事案件的卷宗、文書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后,已具備初步的證據信息抓取、校驗和邏輯分析能力。上海90%以上的刑事案件利用了該系統(tǒng),這是人工智能新技術和司法改革深度融合的典范。
許多律師事務所也在全面利用新科技進行法律實務工作。2018年8月,重慶舉行了一場法律界的“人機大賽”,由重慶研發(fā)的人工智能法律定制機器人“大?!迸c從全國公開招募的6名資深律師進行了法律服務比拼,主要涉及查清案件事實和提供法律咨詢等方面,比賽結果是——“大?!蓖陝龠@6位資深律師。[11]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出現(xiàn),許多大型律師事務所也開始進行創(chuàng)新,為律師研發(fā)集可視化、大數據、團隊協(xié)作管理和人工智能為一體的智能工作系統(tǒng)。例如著名的英國律所Linklaters和美國A&O律所已經開始提供線上法律服務,將系統(tǒng)化整理好的法規(guī)專題研究及模版合同提供給客戶線上登入參考使用,減少客戶等待律師時間,律師也有更多時間解決更困難的法律問題。HS最近在上海成立一個中國法律服務中心(AlternativeLegalServiceCenter),通過技術和專門團隊對法律大數據進行處理,同時處理大量重復性高的法律業(yè)務,標準化工作流程、降低成本來提高客戶服務效率。[12]
三、“互聯(lián)網+”時代法學教育的應對措施
“互聯(lián)網+”時代科技的發(fā)展沖擊了傳統(tǒng)的法的理論和法律制度,出現(xiàn)了法律主體的重新擬制、虛擬財產的認定、P2P金融、公民隱私權及網絡空間法治化治理等新問題,迫切需要法學研究對法律漏洞和治理的難題進行回應,以促使科技的發(fā)展,科技發(fā)展也給法學教育帶來了發(fā)展的機遇。面對大數據、云計算、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fā)展,法律實務部門已經做出了迅速反應,而為法律實務部門提供人才的法學教育不應該無視這些變化,應該圍繞現(xiàn)代科技帶來的問題進行一系列教學改革設計。
(一)采用法學和智能科技融合的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
法學教育需要跟上大數據時代及智能科技步伐,在傳統(tǒng)的法學教義教育與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加快充分利用大數據進行法學教學與研究。大數據引入法學教學可能改變傳統(tǒng)法學研究單兵作戰(zhàn)的模式,能夠發(fā)展集團化或團隊協(xié)作的合作創(chuàng)新的法學教學與研究新模式。如今互聯(lián)網、大數據、智能科技不僅僅是作為時代背景的新事物,也是一種方式、方法,與法學教育與研究融為一體互相塑造,最終推動法學教育與研究的轉型和發(fā)展。
因此,法學教育需要以法學和智能科技融合的方式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法律職業(yè)倫理、專業(yè)的法學思維方法、深厚的法律知識素養(yǎng)的同時,從更新課程設計、實習引導、學科建設等方面改革,促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信息化、數據化和智能化的社會需求。
(二)應用大數據、網絡技術等新的研究和教學方法
過去法學研究工作者常常利用抽樣統(tǒng)計方法為法學研究服務。統(tǒng)計中的抽樣調查是指按照隨機原則,從調查總體中抽取一部分單位進行觀察,并用這一部分單位的數值去推斷總體數量特征的一種統(tǒng)計方法。然而,在大數據時代最大的科技創(chuàng)新之一便是云計算。云計算可以使統(tǒng)計的研究方法和教學方法發(fā)生徹底地革命。即從過去依靠抽樣的統(tǒng)計方法進化到以全部數據為基礎進行統(tǒng)計及分析的方法;從依靠部分數據推測整體數據特征的方法發(fā)展到通過對整體數據的分析與計算推演出整體數據的特征。這種統(tǒng)計方法的變革必然波及法學研究領域,為法學的研究方法帶來新的源泉。法學工作者可以利用云計算的數據資源及虛擬技術定制符合法學研究的特定模式,通過對全部的法律數據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得出比利用抽樣統(tǒng)計方法更精確的結論。[13]
法學教學往往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的方法,近些年,許多高校采用了多媒體教學和遠程教學。毫無疑問,如果我們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跟隨大數據和智能技術的步伐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我們教授出來的學生將不能滿足智能科技發(fā)展時代的需求,會被社會淘汰?,F(xiàn)在,許多律師事務所利用大數據進行辦案。有的律師利用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裁判文書,對某一類法律問題如著作權侵權判斷的實質性相似問題進行了歸納分析和理論闡釋,從而得出該類問題法院判案的趨勢。我們可以學習實務部門利用大數據在教學中展開教學,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教學。法學教育應該教會學生運用現(xiàn)代的技術工具,如信息檢索工具、畫圖工具PrecessOn、VISO和百度腦圖,或者學會知識管理、印象筆記,通過這樣的訓練,以提升學生對知識進行管理和法律寫作的能力。這些大學學到的技術工具在法律職場上能夠使學生很快適應高頻率的法律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開設數據法學課程,設置人工智能法學、網絡法學學科以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
法律大數據將催生一種新型的法律職業(yè)——法律數據分析師。不同于傳統(tǒng)的法律數字化資源,法律大數據意味著更大規(guī)模量級的數據量。經過海量的數據分析,形成對特定法律問題的裁判預測,進行同案類推,甚至對案件時長、難度、證據要求、勝訴概率、賠償數額、量刑長短進行預判。具有豐富經驗的法律大數據分析人才將可能成為法律研究、法律應用、法律服務和立法領域的稀缺資源。因此,我們的法學教育需要在傳授學生傳統(tǒng)法學知識之外,還需要培養(yǎng)他們對數據分析的能力,培養(yǎng)一部分學生成為法律大數據分析人才。為此,一些高??梢蚤_設數據法學類課程,如《大數據與互聯(lián)網》、《法律大數據分析》、《司法大數據分析》、《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法律問題專題研究》等課程。清華大學法學院在2017年12月23日成立了法律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專門對數據法學問題進行研究。
設置人工智能法學學科,培養(yǎng)人工智能專門法律人才。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f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明確提出“加快培養(yǎng)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發(f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要構建“互聯(lián)網+”的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為實現(xiàn)這些目標,高??梢浴敖ㄔO人工智能學科”,“鼓勵高校在原有基礎上拓寬人工智能專業(yè)教育內容,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重視人工智能與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專業(yè)教育的交叉融合”。[14]在我國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體系中,僅僅在大學四年學習法律的知識,這樣的人才很難適應人工智能下的新型法律運用的狀況,今后要培養(yǎng)懂得并能充分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復合型法律人才。為響應國務院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國內已經有一些法學院校結合自身在法學研究與教學方面的優(yōu)勢,成立了“人工智能+法律”的學院、研究中心或實驗室。例如西南政法大學不僅成立了人工智能法學院,而且自主設置了目錄外法學二級學科——人工智能法學。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在2017年12月成立,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也在2017年12月成立。這些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將為“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組織保障、學科支撐以及智力支持。但是,僅有這些高校的研究和培養(yǎng)還不夠,需要更多的高校參與到“人工智能+法律”的人才培育隊伍中。
為了實現(xiàn)網絡空間法治化治理,應該設立網絡法學學科,以培養(yǎng)網絡法人才。目前,北京大學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院校在法學專業(yè)或者計算機專業(yè)下有的建立有關的網絡法學研究機構,有的開設網絡法相關課程。中國政法大學設置了網絡法學二級法學學科。隨著網絡成為絕大多數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間,網絡帶來的法律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網絡空間的法治化治理刻不容緩,這需要大多數高校參與到網絡空間法治化治理的研究中來,需要更多的高校培養(yǎng)更多的網絡法治領域人才。
四、結語
在“互聯(lián)網+”時代,法學研究與法學教育需要變革以應對科技發(fā)展帶來的社會變化?,F(xiàn)代技術本身所具有的各種新的方法論也為法律教育方法論提供新的內容與形式?!盎ヂ?lián)網+”將會引起法學學科呈現(xiàn)法律理論的多元性、綜合性,法律研究及教學方法的新穎性、科學性。
參考文獻:
[1]薩拉·歐康納.德國工廠發(fā)生首起“機器人殺人案”[N].金融時報,2015-07-02(3).
[2]夏紀森.關注人工智能對法律領域的影響[EB/OL].(2017-12-19)[2018-12-20].http://ex.cssn.cn/zx/bwyc/201712/t20171219_3784549.shtml.
[3]美國政府開始調查第一起無人汽車車禍[EB/OL].(2017-02-15)[2018-10-28].https://wenku.baidu.com/view/bb00d46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f.html.
[4]董毅智.法律AI沖入法界,人工智能下的法學何去何從?[EB/OL].(2018-01-10)[2018-09-18].http://www.tmtpost.com/3016192.html.
[5]胡劍鋒.信息技術趨勢的討論,一定會回到法律與道德[EB/OL].(2018-02-20)[2018-12-28].http://www.allrun.com.cn/news/view_223.html.
[6]游云庭.云計算的法律挑戰(zhàn)(上)[EB/OL].(2017-07-21)[2018-12-20].https://tieba.baidu.com/p/5235602346?red_tag=2437015261.
[7]胡劍鋒.信息技術趨勢的討論,一定會回到法律與道德[EB/OL].(2018-02-20)[2018-08-28].http://www.allrun.com.cn/news/view_223.html.
[8]祝文明.那些從你我的2017年路過的知識產權熱點案件[N].中國知識產權報,2018-01-03(3).
[9]伍洪梅.以“大數據+機器學習”為驅動構建刑事案件判案智能預測系統(tǒng)[J].人民司法,2018(10):35.
[10]孟植良.AI技術驅動法院系統(tǒng)再升級信息技術與法院業(yè)務深度融合[EB/OL].(2018-05-30[2018-12-30].http://legal.people.com.cn/n1/2018/0530/c42510-30021911.html.
[11]張燕玲.律政界“阿爾法狗”來了未來我們還需要律師嗎?[EB/OL].(2018-08-25)[2019-01-06].http://www.chinanews.com/cj/2018/08-25/8610007.shtml.
[12]莫里斯.法律人的未來:數據技術驅動創(chuàng)新[EB/OL].(2018-02-20)[2019-01-06].http://www.legalminer.com/blog/?tag=%E5%BE%8B%E5%B8%88.
[13]繆文升.信息科技引領法學研究[EB/OL].(2018-03-08)[2019-01-10].http://ishare.iask.sina.com.cn/f/otFVDVx9jk.html.
[14]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f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的通知[EB/OL].(2017-07-20)[2019-01-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責任編輯 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