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觀察和記錄兩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4個例子,來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分析,從而提出在與留學生交往過程中一些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留學生;個案分析
交際活動是人們?yōu)楂@取和傳遞信息而進行的社會活動。在留學生生活和學習過程中不論在本國學習目的語還是在目的語國家學習都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而文化休克現(xiàn)象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有著突出的顯性表現(xiàn)。我們普遍認為文化休克在留學生這一群體中普遍存在,但在個體表現(xiàn)上各個不同,涉及研究對象的個體差異,我們把這差異從宏觀方面概括為兩種:物質背景和精神背景,細化為社會背景、家庭背景、文化背景、觀念背景等,涵蓋個人行為表現(xiàn)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同時也有學習目的語目的的差異。
本文選取兩名分別來自柬埔寨和吉爾吉斯斯坦的同學進行跟蹤分析來闡釋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文化休克表現(xiàn)。
個案背景:2016年3月至6月,筆者作為漢語聽力課教師對來我校學習的留學生進行教學,該班級編號為2015級華僑2班,共37人,班級構成來自柬埔寨、老撾、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四國,學習時間共4個月,每周6節(jié)課。由于該班級學生為一年制交換生,在其本國已有漢語基礎,雖未考級,但交流溝通基本能聽懂,所以交際語言規(guī)定使用漢語。我們選取柬埔寨1人,吉爾吉斯斯坦1人作為個案分析對象。
王偉,男,19歲,柬埔寨人,國際經(jīng)濟與貿易專業(yè),大一,在高中時輔修漢語,華僑家庭。
露莎,女,24歲,吉爾吉斯斯坦人,英語翻譯專業(yè),大三,在國內從大一開始輔修漢語,曾在廣州工作一年。
由于二人在班級漢語交流水平較高,且平時與老師積極互動,與筆者有較多交流與觀察的機會,利于開展分析研究。本次分析,我們將從具體的事件入手,從具體實例中分析個體存在的跨文化交際差異。
1. 對茶文化的理解。在一次戶外教學實踐中,筆者將班級同學帶到當?shù)匾婚g茶鋪進行參觀學習,通過茶鋪老板對六堡茶的介紹和品茶展示對中國茶文化進行一個深入接觸。在參觀活動中,王偉對制茶工藝、器具、銷售情況提問較多,露莎則多茶葉價格、口感、裝茶的器物和包裝比較感興趣。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們分析為:與研究對象性別、專業(yè)背景和文化背景有關。男性的理性思維和女性的感性思維的差異,專業(yè)學習對事物關注內容的差異,同時,由于吉爾吉斯斯坦為中亞游牧民族,在生活習慣上對茶有較強烈的生活需求。但二人對店家所介紹的茶文化所蘊含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宇宙觀都不甚了解,都認為茶是只是一種商品或生活必需品,暫時無法消化茶在中國文化中承載的深厚內涵。
2. 對京劇等戲曲形式的反應。由于教學內容的需要,在一次課堂教學活動中,介紹了京劇(包括衣著、唱詞、文化內涵等)等多種戲曲形式。作為東南亞佛教信仰為主的國家,柬埔寨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宗同源一脈相承,對教師所介紹的戲曲文化易于接受,且自行與本國展示暹粒文化的古典戲曲和“喃戲”進行對比。吉爾吉斯人是由游牧逐漸走向定居的民族,同時也是由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到以后改信伊斯蘭教的民族,在文化藝術和思想方面與歐洲國家較為接近,所以對于具有厚重藝術裝飾的中國戲曲文化接受較為困難。
3. 到朋友家做客的表現(xiàn)。在一次邀請班級部分同學到家中做客的過程中,凸顯了中、柬、吉三種文化的碰撞。守時方面,兩個國家的人在約定時間半小時以后才陸陸續(xù)續(xù)到達,且5人中,只有兩位柬埔寨同學帶了一束花,其他同學都沒有帶禮物。飯桌禮儀方面,柬埔寨同學需要說話時,注意降低自己的音量,同時注意禮貌用語和應答,如當問及飯菜是否合口,柬埔寨是否販賣和食用腐竹時,他們會吃完口中食物,再輕聲地回答,而吉爾吉斯斯坦學生在飯桌上會高聲談笑,不在意桌上的其他人。在行為處事方面,柬埔寨同學比較尊重他人隱私,對主人家中擺設的擺件和書籍感興趣時,會向主人征求意見是否可以看看,而吉爾吉斯斯坦同學對他人家感興趣的物件會直接拿起把玩,不會詢問他人意見。
4. 對未來的希望。這一反映在不同時段兩人有不同的反應。第一次提及對未來的安排在學期開始一個月時,露莎對未來的安排較為清晰,表示將會回到哈薩克斯坦進行英語翻譯工作,能夠發(fā)揮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可以在自己親人身邊,同時可以較為方便的找對象結婚。因為哈薩克人家庭觀念較重,婦女結婚生子后,一般都以家庭為重,有考慮屆時辭去外面工作轉入全職家庭主婦。王偉則沒有成型的想法,現(xiàn)階段以學業(yè)為主,順利畢業(yè)。臨近期末,面對結束交換生活在筆者家做客時,第二次問及對未來工作與生活的安排,兩人對未來都充滿了期待,由于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與柬埔寨、哈薩克斯坦各方面都有合作,存在著無限的機遇和挑戰(zhàn),兩人對未來都充滿了希望,都不想放棄自己的專業(yè),同時也向接觸更多新鮮的事物,露莎仍然希望回國從事專業(yè)工作、找對象、回歸家庭生活,但希望如果有機會還是要在兼顧家庭的同時尋找自己的興趣;王偉表示仍然沒有想清楚自己未來的安排,但會利用好“一帶一路”倡議政策紅利,在自己的興趣、專業(yè)和能力上取得一個工作上的平衡。兩人對未來的安排差異,我們分析,有年齡、文化背景、性別差異和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因素影響,也有提問時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因素(第一次提問,學生處于新學期開學的甜蜜期,覺得剛開學,時間還很長,不要想太遠,王偉曾表示“老師,我才大一,離畢業(yè)還有幾年,不用想這么早”;第二次提及是期末,面臨回國,筆者在課堂和課后與學生互動中提問,學生都表示對今后有一定的想法)。
以上我們通過兩名留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出現(xiàn)的4例文化現(xiàn)象解讀交際過程中的跨文化情況,通過記錄和對比,我們證實,跨文化現(xiàn)象隨時有可能發(fā)生,不論來華留學生與中國文化的差異,或不同國家留學生之間的差異,只要存在交際活動,就可能產(chǎn)生跨文化交際的碰撞,形成文化對比。這啟示我們,在對外漢語課堂上,語言教學與教師對學生文化背景的了解多少有關,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關注所教授漢語蘊含深厚文化的傳遞與溝通,以幫助學習者理解漢語/漢文化,同時,要充分了解學習者的母語文化及其物質背景和精神背景,更好地將這種了解貫穿在教學設計與安排中,從而使教與學雙方相向而行,消除障礙,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朱志平.漢語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劉詢等.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
[3]中小學國際漢語教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作者簡介:
謝曉媚,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梧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