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_孝感雕花剪紙研究所藝術顧問、民間工藝師 池福新 整理_張明蕾 肖俊學
所謂“工匠”就是一輩子堅守做一件事,在我這里,一輩子的堅守源自一個“癡”字。我的祖母、母親都是民間剪紙藝人,哥哥從事油畫、烙畫,也兼做雕花剪紙。耳濡目染中,我也癡迷上了神奇的剪紙藝術。
上個世紀80年代,愛好剪紙藝術創(chuàng)作的我當上了基層文化站站長,一干就是十多年。在日常工作中,我將剪紙與文化宣傳工作結合起來,將剪紙元素運用到宣傳櫥窗的花邊、演出舞臺的背景之中,深受群眾喜愛。
90年代,雕花剪紙藝術逐漸被重視。當時籌備孝感雕花剪紙研究所,我有幸被選為專業(yè)從事剪紙的第一批工作人員。當時,被選中的有十幾個人,不到半年,大部分人被枯燥乏味的工作嚇跑了,我卻陶醉其中。做我們這一行,得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住清貧。
為了挖掘雕花剪紙的藝術寶藏,更好地傳承藝術,工作之余,我赴孝南毛陳、肖港、朋興,孝昌小河等地搜集民間剪紙花樣及手工熏稿,并按年代及風格進行歸檔整理,編纂出版《孝感雕花剪紙》畫冊五輯。經過幾年的悉心搜集整理,2008年孝感剪紙被批準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剪紙的創(chuàng)作光靠關在家里冥思苦想是不行的,還要走出去和同行多交流取經。2015年,張家口面向全國征集“剪彩冰雪、熱盼冬奧”剪紙征集活動。為突顯“迎奧運”這一主題,我多方搜集資料,巧妙地運用古代繪畫技法,將剪紙設計成橫軸,圖案設計成奔跑的時代列車,彰顯冬奧會發(fā)展歷史和中國人民對冬奧的企盼之情。作品榮獲全國一等獎。
在我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走出“深閨”,走進尋常百姓,才能發(fā)揚光大。為打造老中青三代創(chuàng)作團隊,退休后,考慮到剪紙研究所雕刻愛好者年齡偏大,我極力勸說在孝南區(qū)文化館工作的女兒到孝感雕花剪紙研究專門從事剪紙工作,讓年輕人扛起非遺傳承的擔子。經過一代代剪紙傳承人的共同努力,目前剪紙研究所創(chuàng)作、設計、雕刻隊伍穩(wěn)定。
有了“傳”的團隊,“承”的新苗子還得好好培養(yǎng)。目前,雕花剪紙研究所已經在孝南區(qū)三里社區(qū)、車站社區(qū)、城西社區(qū)等地設立了培訓基地。在學生放假、社區(qū)重大活動期間,我們的剪紙藝人現(xiàn)場獻藝,送去剪紙制作工具,指導剪紙愛好群眾創(chuàng)作,挖掘培養(yǎng)傳承人。
同時我還積極參與各種大型展示活動,介紹、展示雕花剪紙,推動其走向世界。先后代表孝感,參加中央電視臺中國魅力城市展示、CCTV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等大型活動,現(xiàn)場創(chuàng)作《槐蔭記》等剪紙作品,展示孝感雕花剪紙獨特的藝術魅力。